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08296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4 03:47
一种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其防止了行李舱门铰链扭杆从设置在车身侧的托架上的承接部中脱出。该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10)具有:铰链支座(16),其被安装在行李舱(64)的上方侧的车身上;铰接臂(14),其对行李舱门(12)和铰链支座(16)进行连接;行李舱门铰链扭杆(20),其被安装在铰链支座(16)和铰接臂(14)之间,并对铰接臂(14)向行李舱门(12)开口的方向施力;托架(22),其被设置在铰链支座(16)上,并且具有向车辆后方侧开口的侧视观察时呈U字状的承接部,该承接部的封闭端上轴支承有行李舱门铰链扭杆(20),在承接部(30)的下边部(40)上、且与行李舱门铰链扭杆(20)的轴支承位置(C)相比更靠车辆后方侧设置了槽(50)。(*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一种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其中,行李舱门铰链扭杆被轴支承在设置于车身侧的托架上的承接部处,通过扭转该行李舱门铰链扭杆而产生的扭力,从而对行李舱门向开口方向施力以保持舱门打开状态(例如,参照日本实公昭54-04415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现有的结构中,在将收纳于行李舱内的行李取出时,如果行李卡在行李舱门铰链扭杆上,则有可能导致行李舱门铰链扭杆从设置在车身侧的托架上的承接部中脱出。本技术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其即使在行李等卡在行李舱门铰链扭杆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行李舱门铰链扭杆从设置在车身侧的托架上的承接部中脱出。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本技术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的特征在于,具有铰链支座,其被安装在行李舱的上方侧的车身上,上述行李舱通过行李舱门而被开闭;铰接臂,其对上述行李舱门和上述铰链支座进行连接;行李舱门铰链扭杆,其被安装在上述铰链支座和上述铰接臂之间,并对上述铰接臂向上述行李舱门开口的方向施力;托架,其被设置在上述铰链支座上,并且具有向车辆后方侧开口的侧视观察时呈U字状的承接部,该承接部的封闭端上轴支承有上述行李舱门铰链扭杆;槽,其被设置在上述承接部的下边部上、且与上述行李舱门铰链扭杆的轴支承位置相比更靠车辆后方侧,并能够与上述行李舱门铰链扭杆嵌合。此处,行李舱门铰链扭杆的一部分受到对行李舱门向上方施加的力的反作用力,而在被行李舱门铰链扭杆的承接部轴支承的另一部分上,产生朝向车辆下方的力。因此,在行李等卡在行李舱门铰链扭杆上,而使行李舱门铰链扭杆朝向从承接部中脱出的方向(车辆后方)被牵拉时,行李舱门铰链扭杆将在向车辆下方对承接部的下边部施力的同时,朝向从承接部中脱出的方向(车辆后方)移动。但是,在本技术的第一方式中,由于上述槽被设置在承接部的下边部上,因此向车辆后方移动的行李舱门铰链扭杆将与上述槽嵌合。其结果为,能够防止行李舱门铰链扭杆从承接部中脱出。本技术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中,上述行李舱门铰链扭杆被安装在,装配于上述铰接臂上的铰链连杆和上述承接部之间,且上述行李舱门铰链扭杆与上述槽的后壁部的相互间的接触部被设置在,与从上述行李舱门铰链扭杆的转动中心向铰链连杆的旋转切线方向引出的线相比更靠车辆上方侧,其中,上述铰链连杆为,将上述行李舱门铰链扭杆的扭力传递至上述铰接臂的构件。在本技术的第二方式中,上述结构的接触部被设置在槽的后壁部上。因此,在行李舱门铰链扭杆嵌合在所述槽中的状态下,即使向行李舱门铰链扭杆脱出的方向上进一步施加载荷,也能够有效地阻挡该载荷中朝向越过所述槽的方向上的分力。其结果为,能够防止行李舱门铰链扭杆越过所述槽。本技术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的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中,上述接触部被设置在上述槽的后壁部的上端部处。在本技术的第三方式中,上述接触部被设置在上述槽的后壁部的上端部处。因此,相对于从行李舱门铰链扭杆的转动中心向铰链连杆的旋转切线方向引出的线,能够将该接触部设定在最远的位置上。因此,能够最有效地阻挡朝向行李舱门铰链扭杆脱出方向的载荷中的、朝向越过上述槽的方向的分力,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行 李舱门铰链扭杆越过上述槽。本技术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的任意一种方式中的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中,对上述行李舱门铰链扭杆进行轴支承且使上述行李舱门铰链扭杆转动时的摩擦阻力和磨损降低的、U字状的衬套被设置在,上述承接部中的、对上述行李舱门铰链扭杆的轴支承位置上。在本技术的第四方式中,由于上述衬套被设置在行李舱门铰链扭杆的轴支承位置上,因此能够使行李舱门铰链扭杆转动时的摩擦阻力和磨损降低。技术效果如以上说明所述,本技术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具有,能够防止行李舱门铰链扭杆从设置在车身侧的托架上的承接部中脱出的优良效果。本技术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具有,能够防止行李舱门铰链扭杆越过上述槽的优良效果。本技术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具有,能够进一步防止行李舱门铰链扭杆越过上述槽的优良效果。本技术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具有,能够使行李舱门铰链扭杆转动时的摩擦阻力和磨损降低的优良效果。附图说明图I(A)为表示图2的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中的行李舱门铰链扭杆脱出防止机构的侧视图,图I(B)为图I(A)中的承接部的放大图。图2为表示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的侧视图。图3为表示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的放大立体图。图4为表示具备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的车辆的立体图。图5(A)为表示铰链连杆18的旋转切线方向Yl的、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的侧视图,图5(B)为表示铰链连杆18的旋转切线方向Yl和行李舱门铰链扭杆20的脱出方向Y2的、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的侧视图。图6 (A)和图6⑶为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承接部的侧视图。图7为图示了承接部从行李舱门铰链扭杆受到的力的朝向的、承接部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利用图I至图4,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进行说明。另外,以箭头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侧,以箭头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箭头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侧。首先,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进行说明,其次,对作为本技术的主要部分的行李舱门铰链扭杆的脱出防止机构进行说明。(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如图3和图4所示,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10具备以可开闭的方式将行李舱64和车厢外侧分隔开的行李舱门12、支承行李舱门12的铰接臂14、对该铰接臂14和车身进行连接的左右一对铰链支座16。此外,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10具备通过扭力而对行李舱门12朝向开口方向施力的行李舱门铰链扭杆20、用于将该扭力传递给铰接臂14的铰链连杆18。而且,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10具备对行李舱门铰链扭杆20进行轴支承的托架22。将以上的六个部件作为主要要素,从而构成了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10。 以下,对构成上述的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10的各个部件进行说明。此外,关于构成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10的各个部件的形状等,对行李舱门12处于舱门打开状态下的各个部件的形状等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行李舱门12被下文中所说明的铰接臂14支承,并以可开闭的方式将形成在车身的车厢后方的行李舱64和车厢外侧分隔开。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行李舱门12上安装有后阻流板和制动灯等。如图2所示,铰接臂14被形成为,侧视观察时车辆上方侧被开口的大致C字状。具体而言,铰接臂14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臂部14A、从第一臂部14A的后端部起经由第一弯曲部14C而向车辆上方侧延伸的第二臂部14D。此外,第二臂部的上端部具备,被接合在行李舱门12上的接合部14E。而且,铰接臂14具备,从第一臂部14A的前端部起从车辆下侧向上侧倾斜延伸的第三臂部HG。此外,在第三臂部14G的前端部设置有用于使行李舱门12以可开闭的方式进行转动的铰链中心14H。而且,在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行李舱门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铰链支座,其被安装在行李舱的上方侧的车身上,所述行李舱通过行李舱门而被开闭;铰接臂,其对所述行李舱门和所述铰链支座进行连接;行李舱门铰链扭杆,其被安装在所述铰链支座和所述铰接臂之间,并对所述铰接臂向所述行李舱门开口的方向施力;托架,其被设置在所述铰链支座上,并且具有向车辆后方侧开口的侧视观察时呈U字状的承接部,该承接部的封闭端上轴支承有所述行李舱门铰链扭杆;槽,其被设置在所述承接部的下边部上、且与所述行李舱门铰链扭杆的轴支承位置相比更靠车辆后方侧,并能够与所述行李舱门铰链扭杆嵌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田道央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