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繁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99741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3 1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赤眼蜂繁殖装置,包括繁蜂箱、繁蜂架和载卵板;繁蜂架置于繁蜂箱内,载卵板置于繁蜂架上;繁蜂箱包括底板、顶板和侧壁;侧壁和底板不透光,顶板的一侧为透光板,另一侧为不透光板;繁蜂箱内设有导轨,繁蜂架通过导轨在顶板下方由透光板侧向不透光板侧平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单,繁殖效率高和繁殖条件改善的优点,属于昆虫繁殖领域。(*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昆虫的繁殖装置,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赤眼蜂繁殖装置
技术介绍
赤眼蜂是世界各国广泛繁殖和利用的一种寄生性天敌,能寄生多种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的卵,将害虫消灭于卵期。大规模繁殖赤眼蜂的天然寄主卵主要有米蛾卵、麦蛾卵、柞蚕卵和地中海粉螟卵等,这些卵都是小卵。人工大量繁殖米蛾(或麦蛾)的成本比较低廉,原料来源广泛,利用米蛾(或麦蛾)卵繁殖赤眼蜂的技术被广泛米用。但目前利用米蛾卵繁殖赤眼蜂的方法和设备比较落后,难以进行规模化繁殖。现 有利用米蛾(或麦蛾)卵繁殖赤眼蜂的技术有以下几种I.卡式繁蜂(专利申请号为200910111518. I)。先将寄主卵用胶水粘到卡纸上,然后和蜂种一同放入容器中进行接蜂,此方法主要缺点为接蜂所占空间较大,寄主卵寄生不均匀,一旦接蜂后蜂卡的寄生率不够理想,便没法弥补,不适合商品化生产。2.蜂筒式繁蜂(专利号为02290952. 4)。利用水汽将寄主卵粘到蜂筒壁上,将蜂种放到蜂筒内的一种接蜂方式,此方法的主要缺点为需要较多蜂筒,操作繁琐;蜂筒壁进行雾化时不够稳定,导致水雾过多或过少,粘到蜂筒壁上的卵的数量差异较大;接蜂时需要人工定时调整蜂筒方向,费时费工。3.散卵接蜂。将寄主卵平铺在浅盘中,将蜂种覆盖或撒到新鲜寄主卵上的一种接蜂方式。该方法的主要缺点为寄生率偏低,由于米蛾卵粒间隙小,不允许赤眼蜂顺利穿行,底层卵的寄生率常不足20%。现有的卵寄生蜂人工繁殖方法和装置如申请号为200810198527. 4所公开的技术。卵寄生蜂人工繁殖网箱,网箱内具有支架,支架上设有若干层可悬挂卵卡的栅格,栅格与支架之间具有移动装卸的结构,在网箱的一侧设有门。栅格分上下设置多层。卵寄生蜂人工繁殖时,将挂有卵卡的栅格置于上层,让卵寄生蜂寄生;当卵寄生蜂在卵卡上产卵后,将该上层栅格挂卵卡整批一次性调到下一层,而将新的挂有卵卡的栅格置于上层,让卵寄生蜂自行转移到新的寄主卵卡上产卵;当卵寄生蜂在新卵卡上产卵后,将各层栅格挂卵卡依次向下移动一层,而再将新的挂有卵卡的栅格置于上层,让卵寄生蜂再自行转移到新的寄主卵卡上产卵;当下层的栅格挂卵卡上没有母蜂寄生时,将该层栅格挂卵卡整体移出网箱。采用这种技术繁殖卵寄生蜂具有如下缺点1.该技术利用网箱繁殖,四面透光,主要针对平腹小蜂这类蜂种,而不利于赤眼蜂的寄生。因为赤眼蜂具有较强的趋光性,生产上多采用在暗室条件下繁殖。在暗室条件下,网箱内的赤眼蜂分布相对均匀,适合一次性繁蜂,本例中的上下层移动就没有意义;在明场条件下,网箱内的赤眼蜂大多分布在四周透光的地方,造成分布不均、超寄生和寄生率低问题,卵卡的上下层移动,对赤眼蜂没明显的诱集作用。本技术设置的亮暗区繁蜂箱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由于箱体四周为黑色,赤眼蜂多分布在亮区的载卵板上,暗区接过蜂的载卵板上的赤眼蜂受光线的吸引也会向亮区聚集,降低了已寄生卵被重复寄生的超寄生现象,提高了寄生率。实际应用数据显示利用四周透光的网箱繁蜂,工厂化大量繁蜂的平均寄生率约50%左右,而利用本技术的亮暗区繁蜂箱,平均寄生率在80%以上。2.卵卡是将卵粘在纸片上,寄生后卵不能扫下,不能重复利用,且储存和运输需要连同纸片,不便于储运;当寄生效果不好时,整张卵卡作废,造成浪费。3.该技术不能解决扫蜂问题,繁蜂效率低。利用该网箱繁蜂时,通过上下层移动卵卡对寄生蜂的分布作用不明显,在下层的卵卡上仍会有大量的寄生蜂停留,在拿出卵卡时要人工扫下,否则就会造成蜂种的浪费。实际生产中繁殖平腹小蜂就采用这种网箱,但人工扫蜂的环节不可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繁蜂效率高,专用于赤眼蜂繁殖的赤眼蜂繁殖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赤眼蜂繁殖装置,包括繁蜂箱、繁蜂架和载卵板;繁蜂架置于繁蜂箱内,载卵板置于繁蜂架上;繁蜂箱包括底板、顶板和侧壁;侧壁和底板不透光,顶板的一侧为透光板,另一侧为不透光板;繁蜂箱内设有导轨,繁蜂架通过导轨在顶板下方由透光板侧向不透光板侧平移。繁蜂箱为立方体形;靠上的面为顶板,靠下的面为底板,靠前的面、靠后的面、靠左的面和靠右的面为侧壁;靠前的面为开关式的入口门,靠后的面为开关式的出口门;顶板靠近入口门的一侧为透光板,靠近出口门的一侧为不透光板;导轨位于靠左的面和靠右的面的内壁。繁蜂箱内、在同一层上放置两个繁蜂架;繁蜂架与底板之间留有空隙;顶板的一半为透光板,另一半为不透光板。繁蜂架上设有多对卡槽,载卵板平行于靠左/右的面竖直插入卡槽中。入口门上设有盖有纱网的透气孔,出口门上设有排气扇。载卵板为矩形光滑的玻璃板或塑料板。总的说来,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I.结构简单。只有简单的几个零部件,即可实现载卵板的批量平移。2.操作简单。利用冷冻后的玻璃板结雾原理,不用喷雾和涂胶就能将米蛾(或麦蛾)卵粘到载卵板上,尤其适用于小型卵。有效提高了粘卵效率,简化了操作过程。接蜂后的卵可以扫下储存,不需连带载卵板一同储存,储运方便,载卵板可重复利用。3.繁蜂效率高。本技术专门用于赤眼蜂的繁殖,繁蜂箱所占空间小,当设置两个繁蜂架,每个繁蜂架放置30个载卵板时,一个繁蜂箱每天可接入载卵板60片,繁殖赤眼蜂1800万头,可用于防治200公顷作物。繁蜂效率提高10倍以上。4.繁蜂质量提高。利用本技术的繁蜂装置,工厂化大量繁殖赤眼蜂的平均寄生率在80%以上,高于其它大量繁蜂设备。5.繁殖条件改善。通过定时换气装置,有效改善了繁蜂箱内的空气条件,有利于赤眼蜂产卵寄生。附图说明图I是赤眼蜂繁殖装置的拆分图。其中,I为繁蜂架,2为载卵板,3为底板,4为透光板,5为不透光板,6为导轨,7为入口门,8为出口门,9为卡槽,10为透气孔,11为排气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I所示,赤眼蜂的繁殖装置包括繁蜂箱、两个繁蜂架I和多个载卵板2。繁蜂箱为立方体型,当操作者正对繁蜂箱的入口门时,靠上的面的顶板,靠下的面为底板3,靠前的面(图中为立方体靠左的面)、靠后的面(图中为立方体靠右的面)、靠左的面(图中为立方体垂直于纸面向内的面)和靠右的面(图中为立方体垂直于纸面向外的面)为侧壁。底板和侧壁均为不透光的黑色面板。顶板分为两个区域,图中左侧为透光板4,右侧为不透光板5,从而在透光板4下方形成一个亮区,在不透光板5下方形成一个暗区。顶板整体可为透明玻璃板,在不透光板侧粘贴不透光材质形成占据顶板一半面积的不透光板,其余部位即为透光板。靠前的面为开关式的入口门7,入口门7上设有盖有纱网的透气孔10 ;靠后的面为开关式的出口门8,出口门8上设有将繁蜂箱内气体抽向外界的排气扇11。导轨6位于繁蜂箱的靠左的面和靠右的面的内壁,为凸起的支撑段。繁蜂架I为带有多对卡槽9的矩形框架,其长度为繁蜂箱长度的一半,从而一个繁蜂箱一层可置入两个繁蜂架。载卵板2竖直置入卡槽9中,繁蜂架I整体放置在导轨6上并可在导轨6上推动。载卵板2平行于繁蜂箱靠左/右的面,使得同一繁蜂架上的载卵板接收到的光线大致相等,从而载卵板的寄生率保持一致。透气孔10与排气扇11配合抽气,抽气方向与载卵板平行,便于空气流通。载卵板为矩形光滑的玻璃板。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赤眼蜂繁殖装置,包括繁蜂箱、繁蜂架和载卵板;繁蜂架置于繁蜂箱内,载卵板置于繁蜂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繁蜂箱包括底板、顶板和侧壁;侧壁和底板不透光,顶板的一侧为透光板,另一侧为不透光板;繁蜂箱内设有导轨,繁蜂架通过导轨在顶板下方由透光板侧向不透光板侧平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敦松张宝鑫冯新霞宋子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