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辊交叉移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7603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用以在一板材和(或)带材轧机机座(10)中使工作轧辊(12)和(或)支撑轧辊(13)作交叉移位的装置,具有一上轧制组件(11a)和一个轧制组件(11b),工作轧辊(12)和支撑轧辊(13)在其端部与相应支撑轴承座(14)相配合,轴承座又与相应固定机架(15)相配合,至少一个传动装置(20)与至少一个轴承座(14)的至少一侧相配合,传动装置具有一移位导向支架(18)、致动装置(24)和马达装置(25),马达装置25由一控制装置(26)操纵。(*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作轧辊和(或)支撑轧辊交叉移位装置。更确切地说,本专利技术与四辊轧机机座的上下轧制组件配合使用以便生产板材和(或)带材,本专利技术用以使工作轧辊和(或)支撑轧辊作交叉和联动移位。现有的四辊板材和(或)带材轧机机座具有确定着轧制平面和装在轴承座上的对置上下工作轧辊,轴承座位于轧机机座的两侧。各工作轧辊与一相应支撑轧辊相结合,支撑轧辊用以限制轧制时在工作轧辊中所产生的弯曲,并用以产生很高的轧制压力。现有的技术要求在轧制平面内产生轧辊的移位,使轧辊作往复交叉的移位,尽管移位角度很有限。这种移位可在操作中或在初期预调阶段中进行。在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两种不同的技术进行这种交叉移位。在第一种技术中,将适当方向上的交叉移位传给所有支撑着轧辊的轴承座。这样,为使轧辊作交叉移位,使位于一轧辊如工作轧辊一端的轴承座在一方向上移位,而使同一工作轧辊的对置轴承座和对置工作轧辊同一端的轴承座作反向移位。采用这种技术,至少在所有轴承座的移位值相同时各轧辊轴交叉点的垂直投影在各轧辊轴的任意移位角度下都保持不变。在另一移位技术中,在轧辊一侧的轴承座移位时,对侧的轴承座保持固定不动,对置轧辊的可动轴承座彼此作反向移位。在这种情况下,各轧辊轴交叉点的垂直投影随各轴承座的移位方向和移位值变动。现有技术公开了很多用以使轴承座移位的装置,如采用齿轮装置、螺纹装置、千斤顶装置和其他装置。但,所有这些装置在移位的准确性、移位的联动性、实施应用的简易性、安装的费用等方面不能令人满意,此外还存在着要求的功率很高、产生的弯曲很大、轴承的操作不很准确等问题。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易的移位装置,可在板材和(或)带材轧机机座中取得轧辊应有的准确和联动的交叉移位,为此作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设计、试验和实施。本专利技术在主项权利要求中提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而在各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了主要实施例的各种变型方案。本专利技术意在取得一种简易的装置,可用以取得准确、受控和联动的轧辊交叉移位。在本专利技术中,一移位支架位于各轧辊轴承座和固定机架之间,并与对置件相配合。通过调节和移位装置使移位支架和对置件作往复侧向移位。移位支架和对置件在轴承座一侧一个方向上的往复变位会引起同一轴承座另一侧反方向上联动的往复变位。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各轴承座与一对联动的调节移位装置相配合;一第一调节移位装置在轧机机座的正面位于轴承座的一侧,而另一调节移位装置位于轴承座的另一侧。在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可单独地对各轧辊的仅一个轴承座调节其移位支架和对置件的往复移位。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可单独地对各轧辊的两个轴承座进行调节。在另一变型方案中,可同时对工作轧辊和支撑轧辊进行调节。在本专利技术中,调节移位装置为偏心装置,与用马达装置操纵的致动臂装置相配合。在这种情况下,本专利技术将液压致动传感器装在移位导向支架和对置件之间,用以防止不应有的变形和补偿任何游隙。在一变型方案中,调节移位装置为千斤顶装置。附图示出本专利技术某些优选实施例作为非限制性的示例附图说明图1a、1b为本专利技术轧机机座第一实施例两种实施方式的正视图;图2示出图1a、1b中A-A线剖面;图3a、3b为图1a、1b的一变型方案两种实施方式;图4a、4b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两种实施方式;图5a、5b、5c示出图4的一变型方案;图6a、6b示出本专利技术另一变型方案;图6c为一图6b方案的局部三维视图。对板材和(或)带材轧机机座10在各附图中简略地示出其正面图形,机座具有确定着轧制平面的上轧制组件11a和下轧制组件11b。上下轧制组件11a-11b一般各具有相应的工作轧辊12和支撑轧辊13,对上轧制组件11a为12a和13a,对下轧制组件11b为12b和13b,在其端部装有相应支撑轴承座14。轧机机座10每侧还具有外部固定支撑机架15。在本专利技术中,各调节移位装置16装在固定机架15和轧机机座10的相应轴承座14之间,并与轴承座14的两侧相配合。调节移位装置16的作用是使各轴承座14作侧向联动移位,至少使各轧辊12作往复交叉移位。这样,调节移位装置16至少具有移位导向支架18以与对置件19相配合。传动装置20使对置件19移位,从而使轴承座14作侧向配合移位。在图1、2、4、5a、5b、5c、6a中,马达传动装置20具有偏心装置21,偏心装置具有与致动臂装置23结合的枢轴22。偏心装置21在附图中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示出,其轴线平行于轧辊12、13的轴线。本专利技术实质上考虑了采用以其垂直轴线大体上位于轧辊12、13水平轴线一侧的偏心装置21,尽管这一方案未预示出,但这是不难理解的。致动臂装置23可以是带有齿轮(图4、6a)或杆件(图5)的扇形件(图1、3)。致动臂装置23与用马达装置25操纵的致动装置24相配合。致动装置24可带有切线螺旋(图1、3)、齿条(图4b、6a)、杆件(图5)、千斤顶(图6b),在这种情况下还装有马达装置25。各马达装置25通过控制装置26(仅在图1a、1b中示出)彼此连接以使联动,从而使轴承座14一侧移位导向支架18的移位对应于轴承座14另一侧另一移位导向支架18的反向配合移位。特别是,上轧制组件11a的移位导向支架18,就轧机机座10的同一正面来看,具有与下轧制组件11b的移位导向支架18反向的移位,从而使相应轧辊的轴作所需值的交叉移位。在移位支架18和支撑机架15之间可设置液压致动传感器27,用以分布推力和负荷,防止不应有的变形而补偿任何由往复移动部件中容差所引起的游隙。在图1a示例中,上轧制组件11a和下轧制组件11b就轧机机座10各正面来看与单个马达装置25相结合,马达装置25与相应致动装置24连接,致动装置使上轧制组件11a的构件和下轧制组件11b的构件作方向相反的移位。在图1b示例中,上下轧制组件11a、11b各与一相应马达装置25相配合。在图3a的变型方案中,与对置件19结合的支撑轧辊13a、13b通过彼此作反向安装的相应致动装置24与同一马达装置25相结合,而工作轧辊12a、12b另外与同一马达装置25相结合,马达装置又与彼此作反向安装的致动装置24相结合。这一实施例使工作轧辊12a、12b相对于支撑轧辊13a、13b,尽管通过控制装置26予以联动,仍可作差动移位。在图3b另一变型方案中,各轧辊12、13具有各自的传动装置,传动装置至少包括马达装置25和相应的致动装置24。在另一未示出的变型方案中,移位只是在轴承座14的一个正面进行。如图4a、4b所示,可对现有机座进行改造而将传动装置20装在壁体上,传动装置通过移位导向支架18作用在一对摆动块17上,摆动块可通过其球形配合面作用在轴承座14上。图5a、5b、5c中的方案示出新的机座,其传动装置20成一排(图5c)装在中间位置上。图6a中的方案示出与图4a、4b类似的情况,但具有作用在移位导向板118上的两个传动装置20使所述移位导向板118摆动,并对轴承座14和轧辊12系统的轴部移位作应有的导向。图6b和6c示出与图6a类似的方案,但采用作用在传动杆28上受指令控制的千斤顶24、25,传动杆通过圆柱形或球形摆动块17与移位导向板118相配合,摆动块与配接座相配合。本专利技术的实质内容还包括抗摩擦材料层。权利要求1.用以在一四辊板材和(或)带材轧机机座(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以在一四辊板材和(或)带材轧机机座(10)中使工作轧辊(12)和(或)支撑轧辊(13)作交叉移位的装置,具有一上轧制组件(11a)和一下轧制组件(11b),工作轧辊(12)和支撑轧辊(13)在其端部与相应支撑轴承座(14)相配合,轴承座又与相应固定机架(15)相配合,其特征是:至少一个传动装置(20)与至少一个轴承座(14)的至少一侧相配合,传动装置具有一移位导向支架(18)、致动装置(24)和马达装置(25),马达装置(25)由一控制装置操纵。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埃斯托尔丹尼尼塞扎尔加勒提福斯托德盖尼
申请(专利权)人:丹尼利机械厂联合股票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IT[意大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