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伊平专利>正文

用于轮圈的双向发光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45879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5 18: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关一种用于轮圈的双向发光照明装置,包括壳体、发光模块、反射组件及供电单元,壳体包括下壳座及上壳盖,在上壳盖和下壳座上分别设有透光区;发光模块容置在壳体内部,且其具有呈条状排列的多数个发光二极管;反射组件安装在壳体内部且对应于各透光区的位置,反射组件具有第一反射面及第二反射面,各反射面位于各发光二极管的侧边,以将各发光二极管的光经由各反射面反射并从各透光区照出;供电单元容置在壳体内部并与发光模块电性连接。借此,可将各发光二极管的光从壳体双向照出,从而节约能源且延长供电单元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照明装置,尤指一种用于轮圈的双向发光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用于轮圈的照明装置,主要是在板片上布设有直式排列的多数个发光单元,且各发光单元都位于板片的相同侧边上,若要有双向的照明效果则必须在前述板片的另一侧布设相等数量的发光单元,借以达成双向的照明效果。然而,现有用于轮圈的照明装置,因为发光单元的使用数量多而造成制作成本的居高不下;另外,倍增的发光单元更是造成蓄电池的快速耗损和使用寿命的大幅度缩短的主因。另外,板片与轮圈之间的固定大都是通过束带进行捆绑,在轮圈旋转过程中不仅易使 照明装置产生移动滑位的现象,更因为经常性的碰撞而易造成电性短路等情况,而亟待加以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轮圈的双向发光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借由反射组件形成的两个反光面,能够将各发光二极管的光从壳体双向照出。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轮圈的双向发光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包括壳体、发光模块、反射组件及供电单兀,该壳体包括下壳座及对应该下壳座结合的上壳盖,在该上壳盖和该下壳座上分别设有透光区;该发光模块容置在该壳体内部,该发光模块具有呈条状排列的多数个发光二极管;该反射组件安装在该壳体内部且对应于各该透光区的位置,该反射组件具有第一反射面及与该第一反射面相交的第二反射面,该第一反射面和该第二反射面位于各该发光二极管的侧边,以将各该发光二极管的光经由该第一反射面和该第二反射面反射并从各该透光区照出;该供电单元容置在该壳体内部并与该发光模块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下壳座内部具有第一容置部及第二容置部,所述发光模块和所述反射组件置设在该第一容置部内,所述供电单元置设在该第二容置部内。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容置部内侧成型有一对挡条,所述反射组件具有长条形V字板,在该V字板的首、末两端分别连接有嵌块,各该嵌块与各该挡条卡固定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分别形成在所述V字板的外侧表面。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容置部内侧成型有插槽,所述发光模块还包括供各所述发光二极管布设的电路板,该电路板嵌固在该插槽中。进一步地,该照明装置还包括固定机构,该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固定组件及第二固定组件,所述下壳座外部凸伸有下凸耳及设有导槽,该第一固定组件与该下凸耳连接,该第二固定组件与该导槽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螺杆、夹固板及翼形螺帽,该螺杆穿接该夹固板和所述下凸耳再与该翼形螺帽相互螺固。进一步地,所述夹固板的端面设有凹槽,所述轮圈具有支撑杆,该凹槽对应于该支撑杆压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螺杆、夹固板、翼形螺帽及可调式移动块,该可调式移动块对应于所述导槽嵌固,该螺杆穿接该夹固板和该可调式移动块再与该翼形螺帽相互螺固。进一步地,所述夹固板的端面设有凹槽,所述轮圈具有支撑杆,该凹槽对应于该支撑杆压接。进一步地,该照明装置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安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发光模块通过该控制器与所述供电单元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具有两个以上触控开关,所述上壳盖在对应于各该触控开 关的位置设有两个以上按钮。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USB插座,该USB插座安置在所述下壳座内。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不仅能够节约能源更能够延长供电单元的使用寿命。借由固定机构的夹掣紧迫,更能够稳定的将照明装置固定在轮圈上。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双向发光照明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双向发光照明装置的组合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双向发光照明装置的组合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双向发光照明装置的组合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应用于轮圈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应用于轮圈的剖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应用于轮圈的另一固定方式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壳体11下壳座111第一容置部112第二容置部113挡条114插槽115上凸耳116下凸耳117导槽118透光区12上壳盖121透光区20发光模块21电路板22发光二极管30反射组件31V字板311第一反射面312第二反射面40供电单元50固定机构51第一固定组件511螺杆512夹固板513翼形螺帽514凹槽52第二固定组件521螺杆522夹固板523翼形螺帽524可调式移动块525凹槽60控制器61触控开关62 按钮63USB 插座8自行车轮圈81轮辐82支撑杆嵌块32穿槽12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将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所附附图仅作为说明用途,并非用于局限本技术。请参阅图I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轮圈的双向发光照明装置,主要包括壳体10、发光模块20、反射组件30及供电单元40。壳体10大致呈L字状,包括下壳座11及上壳盖12,下壳座11内部具有第一容置部111及第二容置部112,在下壳座11的第一容置部111内侧成型有一对挡条113及插槽114,另外,在下壳座11外部右侧凸伸有上凸耳115和下凸耳116,在下壳座11外部左侧设有导槽117 ;另外,在下壳座11的第二容置部112内侧安置有控制器60,控制器60上安装有两个以上触控开关61,并且控制器60电性连接USB插座63,该USB插座63安置在下壳座11内部,用于提供充电或内部程序的更新,使发光模块20能够产生多种不同形式的变化(如灯光的闪灭、闪灭时间、色温改变等)。下壳座11在对应于第一容置部111的位置具有透光区118,同理也可将下壳座11以透光材质制作,以使下壳座11的整体都为透光组件。上壳盖12对应下壳座11作组装结合,上壳盖12在对应于控制器60的位置设有与各触控开关61对的两个以上按钮62。另外,上壳盖12在对应于前述第一容置部111的位置具有透光区121 ;同理也可将上壳盖12以透光材质制作,以使上壳盖12的整体都为透光组件。又,在上壳盖12外部左侧设有多数穿槽122。发光模块20容置在壳体10的第一容置部111内,发光模块20包括电路板21及布设在电路板21上且呈条状排列的多数个发光二极管22,各发光二极管22与电路板21电性连接,电路板21嵌固在前述的插槽114中,各发光二极管22朝第一容置部111的方向摆设,电路板21通过导电端子与前述的控制器60电性连接。反射组件30安装在壳体10的第一容置部111内且对应于各透光区118、121的位置,该反射组件30具有长条形V字板31,在V字板31的首、末两端分别连接有嵌块32,各嵌块32与前述的挡条113卡固定位;V字板31具有第一反射面311及与第一反射面311相交的第二反射面312,第一反射面311和第二反射面312位于各发光二极管22的侧边,以将各发光二极管22发出的光经由各反射面311、312反射而从各透光区118、121双向照出(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供电单元40为蓄电池,但不以此为限,其容置在壳体10的第二容置部112内,并通过控制器60与发光模块20电性连接。此外,本技术的双向发光照明装置还包括固定机构50,该固定机构50包括第一固定组件51及第二固定组件52,第一固定组件51包括螺杆511、夹固板512及翼形螺帽513,夹固板512的端面设有凹槽514,螺杆511穿接夹固板512和前述下凸耳116再与翼形螺帽513相互螺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轮圈的双向发光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照明装置包括:壳体,包括下壳座及对应该下壳座结合的上壳盖,在该上壳盖和该下壳座上分别设有透光区;发光模块,容置在该壳体内部,该发光模块具有呈条状排列的多数个发光二极管;反射组件,安装在该壳体内部且对应于各该透光区的位置,该反射组件具有第一反射面及与该第一反射面相交的第二反射面,该第一反射面和该第二反射面位于各该发光二极管的侧边,以将各该发光二极管的光经由该第一反射面和该第二反射面反射并从各该透光区照出;以及供电单元,容置在该壳体内部并与该发光模块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伊平汪坤享
申请(专利权)人:林伊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