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合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27700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6 12:49
一种开关合路器,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开关安装板及安装在开关安装板上的开关控制板。底座上表面开设凹槽,下表面形成伸入到凹槽内的第一及第二导电柱、输出导电柱、公共导电柱及设置在凹槽内且将公共导电柱与输出导电柱连接起来的导电带;开关安装板上设置第一开关体、在第一开关体朝下转动时被一起带动朝下移动的第一导电触片、第二开关体及在第二开关体朝下转动时被一起带动朝下移动的第二导电触片;开关控制板上设置有分别用于驱动第一开关体、第二开关体朝下转动的第一电磁控制器、第二电磁控制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开关合路器
本技术涉及移动通信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开关合路器。
技术介绍
在射频通信技术中,同频信号的分路及合路通常使用电桥的方式实现,这种方式导致设备的整体体积庞大,功率损耗大,不利于信号的有效利用。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灵活选择输入通路的低损耗开关合路器,以便克服上述现有同频信号分、合路的缺点与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可靠、可灵活选择输入通路以及回波损耗及插入损耗都非常低的开关合路器。为实现该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开关合路器,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开关安装板及安装在开关安装板上的开关控制板。底座上表面开设凹槽,下表面形成伸入到凹槽内的第一导电柱、第二导电柱、输出导电柱、公共导电柱及设置在所述凹槽内并且将公共导电柱与输出导电柱电性连接起来的导电带;开关安装板上设置有可上下转动的第一开关体、在第一开关体朝下转动时被一起带动朝下移动而导致同时与第一导电柱及公共导电柱接触的第一导电触片、第二开关体及在第二开关体朝下转动时被一起带动朝下移动而导致同时与第二导电柱及公共导电柱接触的第二导电触片;开关控制板上设置有分别用于驱动第一开关体、第二开关体朝下转动的第一电磁控制器、第二电磁控制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备如下优点在本技术中,通过电磁控制器控制开关体的转动,进而导致导电触片与相应导电柱接触或脱离接触,最终实现了快速、便捷的信号线路选通目的;同时,经过对本开关合路器的各部分的细致合理设计,特别是对导电触片匹配的优化设计,使本开关合路器获得了低的回波和插入损耗,并具有功率容量大和体积小等特点。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提供的开关合路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I所示开关合路器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的立体分解图;图3展示了图I所示开关合路器的剖视图,显示了开关体的开合状态;图4展示了图I所示开关合路器的剖视图,显示了开关体的开合状态;及图5以放大的立体图的形式展示了本技术提供的开关合路器的各个导电触片之间的连接关系。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请参阅图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一种开关合路器100包括底座10、设置在所述底座10上的开关安装板20及安装在所述开关安装板20上的开关控制板30。所述底座10的上表面上纵向开设有凹槽18,所述底座10的下表面上则纵向朝下突出形成第一输入柱12、第二输入柱14及输出柱16。所述第一输入柱12内设置有伸入到所述凹槽18内的第一导电柱122 ;类似地,所述第二输入柱14内设置有伸入到所述凹槽18内的第二导电柱142 ;所述输出柱16内设置有伸入到所述凹槽18内的输出导电柱162(参考图5)。同时,所述凹槽18内设置有公共导电柱11及将所述公共导电柱11与所述输出导电柱162电性连接起来的导电带731 (参考图5)。通过选择性连通所述第一导电柱122与公共导电柱11之间的线路或所述第二导电柱142与公共导电柱11之间的线路而实现了信号在输出柱16处的单路输出或合路输出,这一点将在下文中逐渐展开描述。此外,所述底座10的下表面进一步形成伸入所述凹槽18内的第三导电柱482。所述开关安装板20的上表面上纵向开设有第一容纳坑22,其内转动地设置有第一开关体26。具体地,所述第一开关体26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转轴(未标号),而所述第一容纳坑22内形成与所述转轴对应的轴槽(未标号),所述第一开关体26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坑22内,同时,所述转轴设置在轴槽内,通过转轴在轴槽内的旋转而实现第一开关体26在第一容纳坑22内的杠杆式转动。同时,所述第一容纳坑22的坑底244上(参考图3)纵向开设有第一限位孔2442,第一限位孔2442内设置有穿过所述坑底244的下表面的第一限位柱21 (参考图I),所述第一限位柱21的底部水平安装有第一导电触片25,同时所述第一限位柱21的顶部与所述坑底244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图未示)。在弹簧的压力作用下,所述第一导电触片25紧紧压靠在坑底244的下表面上。此外,所述第一导电触片25位于底座10的第一导电柱122与公共导电柱11的上方,从而当借助第一开关体26在第一容纳坑22内的杠杆式转动而将第一导电触片25压下来时,第一导电触片25能够与第一导电柱122及公共导电柱11同时接触,进而将两者电性导通。类似地,所述开关安装板20的上表面上纵向开设有第二容纳坑24,其内转动地设置有第二开关体28。所述第二开关体28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转轴282,而所述第二容纳坑24内形成与所述转轴对应的轴槽242,所述第二开关体28容纳在所述第二容纳坑24内,同时,所述转轴282设置在轴槽242内,通过转轴282在轴槽242内的旋转而实现第二开关体28在第二容纳坑24内的杠杆式转动。同时,所述第二容纳坑24的坑底上(参考图3,未标号)纵向开设有第二限位孔2444,第二限位孔2444内设置有穿过所述坑底的下表面的第二限位柱23 (参考图I),所述第二限位柱23的底部水平安装有第二导电触片27,同时所述第二限位柱23的顶部与所述坑底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图未示)。在弹簧的压力作用下,所述第二导电触片27紧紧压靠在坑底的下表面上。此外,所述第二导电触片27位于底座10的第二导电柱142与公共导电柱11的上方,以便当借助第二开关体28在第二容纳坑24内的杠杆式转动而将第二导电触片27压下来时,第二导电触片27能够与第二导电柱142及公共导电柱11同时接触,进而将两者电性导通。进一步,所述开关安装板20的上表面上纵向开设有第三容纳坑(未标号),其内转动地设置有第三开关体49。所述第三开关体49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转轴(未标号),而所述第三开关体49内形成与所述转轴对应的轴槽(未标号),所述第三开关体49容纳在所述第三容纳坑内,同时,所述转轴设置在轴槽内,通过转轴在轴槽内的旋转而实现第三开关体49在第三容纳坑内的杠杆式转动。同时,所述第三容纳坑的坑底上纵向开设有第三限位孔(图未示),第三限位孔内设置有穿过所述坑底的下表面的第三限位柱47 (参考图5),所述第三限位柱47的底部水平安装有第三导电触片48,同时所述第三限位柱47的顶部与所述坑底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图未示)。在弹簧的压力作用下,所述第三导电触片48紧紧压靠在坑底下表面。此外,所述第三导电触片48位于底座10的输出导电柱162与第三导电柱482的上方,以便当借助第三开关体49在第三容纳坑内的杠杆式转动而将第三导电触片48压下来时,第三导电触片48能够与输出导电柱162及第三导电柱482同时接触,进而将两者电性导通。所述开关控制器30上安装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开关体26转动的第一电磁控制器32、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开关体28转动的第二电磁控制器34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开关体49转动的第三电磁控制器45。所述第一电磁控制器32包括安装在开关控制器30底部的安装架322、设置在所述 安装架322两端的线圈324及设置在安装架322的中间位置的永磁铁328。所述每个线圈324内设置有铁芯326。当第一电磁控制器32运行时,该第一电磁控制器32将产生朝下的推力,从而导致第一开关体26转动,进而导致将第一限位柱21及安装在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开关合路器,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开关安装板及安装在开关安装板上的开关控制板,其特征在于:底座上表面开设凹槽,下表面形成伸入到凹槽内的第一导电柱、第二导电柱、输出导电柱、公共导电柱及设置在所述凹槽内并且将公共导电柱与输出导电柱电性连接起来的导电带;开关安装板上设置有可上下转动的第一开关体、在第一开关体朝下转动时被一起带动朝下移动而导致同时与第一导电柱及公共导电柱接触的第一导电触片、第二开关体及在第二开关体朝下转动时被一起带动朝下移动而导致同时与第二导电柱及公共导电柱接触的第二导电触片;开关控制板上设置有分别用于驱动第一开关体及第二开关体朝下转动的第一电磁控制器及第二电磁控制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敬侃谭元华贺斌
申请(专利权)人: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