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道结构及集鱼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915082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5 0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鱼道结构及集鱼方法,便于对鱼道进行观测,研究以及可快捷方便的集鱼。该鱼道结构主要是将其中一个池室单元作为观测区池室,观测区池室内设置有导鱼板,导鱼板与观测墙壁之间形成过鱼间隙,过鱼间隙对应的观测墙壁上设置有第一观测窗,导鱼板位于上游的一端与支撑墙壁之间连接有上游拦鱼栅,导鱼板位于下游的一端与支撑墙壁之间连接有下游拦鱼栅。导鱼板位于上游侧的一端与观测墙壁之间设置有鱼道上游闸门;导鱼板的上游侧对应的观测墙壁的外侧设置有带有入口的集鱼池,集鱼池的入口处设置有集鱼池入口闸门,当鱼道上游闸门关闭且集鱼池入口闸门开启时,过鱼间隙与集鱼池保持连通,从而可进行集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坝体上应用的鱼道结构及采用鱼道结构进行集鱼的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水力发电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对鱼类种质交流通道形成隔阻,造成生境的破碎化。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建设项目环境监管カ度的不断加大,通过修建鱼道为鱼类提供洄游通道,已逐渐成为水电工程 水生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目前国内对鱼类游泳能力的研究成果,我国淡水鱼类游泳能力一般较弱,且国内新建水利水电项目多为高坝工程,鱼道纵向布置较长,鱼类上溯困难。现有的鱼道包括两侧的墙壁以及由隔板分隔形成的一组池室単元,各个池室単元之间设置有供鱼通过的通道。但现有的鱼道缺乏有效设施来对鱼道内的鱼类活动情况进行观测和研究。进而无法对达不到过鱼效果的鱼道进行改进,经常造成经济和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国内成功运行的高坝鱼道工程实例很少,已建鱼道工程中几乎均没有考虑鱼道运行效果不佳时的改建和鱼道运行期的科研设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对鱼道进行观测的鱼道结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鱼道结构,包括鱼道,所述鱼道包括两侧的墙壁以及由隔板分隔形成的一组池室単元,其中一个池室単元为观测区池室;所述鱼道的其中ー侧的墙壁为观测墙壁,另ー侧的墙壁为支撑墙壁;所述观测区池室内设置有导鱼板,所述导鱼板与观测墙壁之间形成过鱼间隙,所述过鱼间隙对应的观测墙壁上设置有第一观测窗,所述导鱼板位于上游的一端与支撑墙壁之间连接有上游拦鱼栅,所述导鱼板位于下游的一端与支撑墙壁之间连接有下游拦鱼柵。进ー步的是所述导鱼板位于上游侧的一端与观测墙壁之间设置有鱼道上游闸门;所述导鱼板的上游侧对应的观测墙壁的外侧设置有带有入口的集鱼池,所述集鱼池的入口处设置有集鱼池入ロ闸门,当鱼道上游闸门关闭且集鱼池入ロ闸门开启吋,所述过鱼间隙与集鱼池保持连通。进ー步的是所述第一观测窗包括与观测墙壁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观测部以及与观测墙壁的延伸方向呈30 80度夹角的第二观测部。进ー步的是所述第一观测窗的第一观测部朝向导鱼板,所述第一观测窗的第二观测部朝向鱼道上游闸门。进ー步的是所述上游拦鱼栅上设置有面积为0. 09 0. 4平方米的底孔。进ー步的是所述导鱼板的下游侧对应的观测墙壁的外侧设置有鱼道观测研究室,所述鱼道观测研究室对应的观测墙壁上设置有用于观测所述观测区池室的第二观测窗。进ー步的是所述鱼道观测研究室的底部高程与观测区池室的底部高程相等。进ー步的是所述观测区池室的上游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池室単元,所述观测区池室的下游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池室単元。进ー步的是观测区池室的上游侧与观测区池室临近的池室単元为上游池室,观测区池室的下游侧与观测区池室临近的池室単元为下游池室;沿鱼道延伸方向,所述上游拦鱼栅与支撑墙壁的连接处距离上游侧隔板的距离为上游池室的长度的I倍以上;所述下游拦鱼栅与支撑墙壁的连接处距离下游侧隔板的距离为下游池室的长度的2倍以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鱼道结构的集鱼方法,具体为将鱼道上游闸门关闭,将集鱼池入ロ闸门开启,使鱼沿过鱼间隙进入集鱼池。当不需要集鱼时,可将鱼道上游闸门开启,将集鱼池入ロ闸门关闭,则上溯的鱼将从过鱼间隙通过向上游移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通过第一观测窗可观测过鱼间隙通过的鱼,由于过鱼间隙比较窄,一方面可近距离观测鱼类活动情况,另一方面便于对鱼类进行计数和研究。2、通过设置集鱼池,可将上溯的鱼类快速进行收集,收集后的鱼类可作科学研究。集鱼池也可作为鱼类的休息室,由于上溯的鱼类的游泳能力较弱,在休息室得到充分休息后可使鱼类有足够的能力继续向上游方向移动,也就是可帮助鱼类通过鱼道。3、所述第一观测窗包括与观测墙壁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观测部以及与观测墙壁的延伸方向呈30 80度夹角的第二观测部,这样可显著增加观测视野,有利于对观测区池室内的鱼类进行全面系统详细的观察和了解。4、所述第一观测窗的第一观测部朝向导鱼板,所述第一观测窗的第二观测部朝向鱼道上游闸门。这样可对过鱼间隙以及鱼道上游闸门位置处的鱼类活动进行观察,因这两个位置处的鱼类活动规律不同,尤其是鱼道上游闸门附近处的鱼类活动规律比较复杂,有必要増加观察视野,进行全面彻底详细的观察和了解。5、所述上游拦鱼栅上设置有面积为0. 09 0. 4平方米的底孔,也就是底孔的横截面的面积为0. 09 0. 4平方米,这样可使误进入上游拦鱼栅和下游拦鱼栅之间区域的鱼可快速从上游拦鱼栅游出。6、鱼道观测研究室和第二观测窗的设置有利于在上述基础上,进ー步的对观测区池室内的鱼类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的观测和研究。7、所述鱼道观测研究室的底部高程与观测区池室的底部高程相等,这样在设置第ニ观测窗时,可使第二观测窗的底部与观测区池室的底部向平,这样有利于增加观测视野,对观测区池室进行全面观测。8、所述观测区池室的上游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池室単元,所述观测区池室的下游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池室単元。这种设置方式有利于对鱼道除两端以外的其它区域进行全面观测,这些区域内的鱼类活动更具研究价值。9、观测区池室的上游侧与观测区池室临近的池室単元为上游池室,观测区池室的下游侧与观测区池室临近的池室単元为下游池室;沿鱼道延伸方向,所述上游拦鱼栅与支撑墙壁的连接处距离上游侧隔板的距离为上游池室的长度的I倍以上,例如可为I倍,2倍,3倍等;所述下游拦鱼栅与支撑墙壁的连接处距离下游侧隔板的距离为下游池室的长度的2倍以上,例如可为2倍,3倍,4倍等。优选为观测区池室内导鱼板下游侧区域的长度大于、上游侧区域的长度。由于观测区池室内的流速较慢,且过鱼间隙较小,使得鱼类通过上述过鱼间隙的速度较慢,这样虽然便于对鱼类观察,但也容易导致鱼类在导鱼板下侧聚集,因此为了提供足够的空间供鱼类聚集,需要扩大观测区池室内导鱼板下侧区域的空间。且鱼类通过上述过鱼间隙后有可能因体力消耗较大而游速较慢,这样使鱼类有可能在导鱼板的上游侧聚集,因此最好也将导鱼板的上游侧的空间扩大,以供鱼类聚集进行暂时休息,这样可使鱼类有足够体力继续上溯。10、上述集鱼方法快捷方便。过鱼间隙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使鱼类基本不能调头反向回游,而是沿过鱼间隙游进集鱼池内。附图说明 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鱼道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I中的A-A向剖视图;图中标记为鱼道观测研究室1,集鱼池2,上游池室3,下游池室4,观测区池室5,导鱼板6,下游拦鱼栅7,第一观测窗8,第二观测窗9,鱼道10,鱼道上游闸门11,集鱼池入ロ闸门12,上游拦鱼栅13,过鱼间隙14,第二观测部15,第一观测部16,支撑墙壁17,观测墙壁18,隔板19,隔板20。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ー步说明。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的鱼道结构,包括鱼道10,所述鱼道10包括两侧的墙壁以及由隔板分隔形成的一组池室単元,其中一个池室単元为观测区池室5 ;所述鱼道10的其中一侧的墙壁为观测墙壁18,另ー侧的墙壁为支撑墙壁17 ;所述观测区池室5内设置有导鱼板6,所述导鱼板6与观测墙壁18之间形成过鱼间隙14,所述过鱼间隙14对应的观测墙壁18上设置有第一观测窗8,所述导鱼板6位于上游的一端与支撑墙壁17之间连接有上游拦鱼栅13,所述导鱼板6位于下游的一端与支撑墙壁17之间连接有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鱼道结构,包括鱼道(10),所述鱼道(10)包括两侧的墙壁以及由隔板分隔形成的一组池室单元,其特征是:其中一个池室单元为观测区池室(5);所述鱼道(10)的其中一侧的墙壁为观测墙壁(18),另一侧的墙壁为支撑墙壁(17);所述观测区池室(5)内设置有导鱼板(6),所述导鱼板(6)与观测墙壁(18)之间形成过鱼间隙(14),所述过鱼间隙(14)对应的观测墙壁(18)上设置有第一观测窗(8),所述导鱼板(6)位于上游的一端与支撑墙壁(17)之间连接有上游拦鱼栅(13),所述导鱼板(6)位于下游的一端与支撑墙壁(17)之间连接有下游拦鱼栅(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职小前李亚农王泽溪张连明蒋红郎建陈静周小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