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梅山猪瘦肉率的育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910092 阅读:3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4 16: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提高梅山猪瘦肉率的育种方法,属于动物遗传育种领域。以丹麦长白猪为父本和梅山猪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后代选育标准:被毛白色,产仔数大于14头,瘦肉率大于55%,日增重630g以上。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育成的苏钟猪2系保留了梅山猪产仔数高、肉质优(肌内脂肪大于3%)、耐粗饲、易饲养的特点,日增重由439克增加到634.74克,提高44.59%,瘦肉率由42.8%增加到54.49%,提高27.31%。还保留了长白猪生长快、瘦肉率高等特点,产仔数由11头增加到14.25头,提高29.55%,肉质也明显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属于动物遗传育种领域。
技术介绍
采用杂交配套生产杂优猪,饲养瘦肉型商品猪是当今世界养猪业生产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地一些瘦肉型新品种(系)相继培育成功,如拉康比,斯格猪,迪卡伯猪等,其瘦肉率达60%以上;世界著名长白猪、大白猪通过定向选择,生产性能有了新的提高,如英国PIC公司培育的大白猪12号和16号新品系腿臂比和胴体瘦肉率分别提高14%和9.9%,丹麦长白猪瘦肉率提高到63%以上。但国外瘦肉型品种(系)存在产仔率较低,肉质较差,有些猪种(品系)应激反应较明显等缺点。近年来,我国猪种改良和商品瘦肉猪生产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一批高效杂交组合已在养猪生产中推广应用,少数省区利用当地猪种资源与国外瘦肉猪杂交合成了瘦肉型猪品种(品系);引进瘦肉猪种(品系)建立选育基地。但就我国猪种改良工作而言,仍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市场需求很不适应,与国际养猪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猪种资源丰富,有待开发和利用,尤其是繁殖和肉质性状正引起国外养猪界普遍的关注,不少国家引进了我省地方猪进行研究,选育新品系猪,改善国外现有猪种的缺陷。利用我国丰富的猪种资源,吸取国外猪种的长处,采用杂交合成培育我国自己的瘦肉猪新品系,提供商品瘦肉猪生产配套系优秀的母系猪,为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的杂优猪服务,代替目前养猪生产上土洋猪种的二元或三元杂交,使养猪生产水平更上一层楼,赶上和接近国际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十分必要。三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利用我国丰富的猪种资源,吸取国外猪种的长处,采用杂交合成培育我国自己的瘦肉猪新品系,提供商品瘦肉猪生产配套系优秀的母系猪,为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的杂优猪服务。技术方案 I、,其特征在于, 以丹麦长白猪为父本和梅山猪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后代选留标准被毛白色,产仔数大于14头,后备猪6月龄时瘦肉率大于55%、日增重630g以上,获得的群体,即为提高瘦肉率的梅山猪新品种。对杂交后代继代选育,每个世代采用4次逐步选留种猪方法(选留数量见附图) ①第一次选留仔猪于45日龄断乳时,选留的仔猪生长发育良好,被毛白色,窝产仔数大于14头,仔猪乳头数大于14枚,每窝中选留I头公仔和3头母仔; ②第二次选留仔猪体重20-25千克时进行,根据生长发育情况选留优秀个体,按公猪血统选留3头公仔,每窝母猪选留2头母仔;③第三次选留仔猪4月龄时进行,根据生长发育和体型外貌选留优秀个体,按公猪血统选留2头后备公猪,从全部母仔中选留2/3后备母猪; ④第四次选留上述仔猪6月龄时进行,选留的后备猪日增重大于630g和瘦肉率大于55%,按公猪血统选留公猪,从上一轮选留母猪中选留母猪组成新的世代群,进行配种,进入下一个世代。杂交后代继代选育5-10代。所述后代在选择过程中利用超声波眼肌面积测定仪活体测定猪眼肌横截面积,选择猪眼肌横截面积>28平方厘米的个体即为瘦肉率大于54%的个体。所述继代选育过程中,一年一个世代,每年采用4次逐步选留种猪方法(即每年重复使用所采用的方法),使用这种方发的目的是使选育猪群的目标性状固定和逐步达到稳定遗传,杂交过程是将目标性状聚集到选育群中,作为商品猪生产杂交就可达到目标。有益效果 本专利技术在杂交组合的筛选过程中,我们先后对国外几个著名猪种为父本进行了充分筛选,综合考察其杂交效果,注重繁殖性能的同时兼顾生长发育性能瘦肉率,最后确定了亲本杂交组合。目的就是将父本(日增重快、瘦肉率高,这两个性状有一定的连锁关系)和母本(繁殖力高)的优势性状集中到杂种中。在以上继代选育过程中,一年一个世代,每年采用4次逐步选留种猪方法(即每年重复使用所采用的方法),使用这种方发的目的是使选育猪群的目标性状固定和逐步达到稳定遗传,杂交过程是将目标性状聚集到选育群中,作为商品猪生产杂交就可达到目标。 通过本专利技术方法育成的提高瘦肉率的梅山猪品种,定名为苏钟猪2系。苏钟猪2系以我国高繁殖率著称的梅山猪为母本,国外著名的生长快、瘦肉率高的长白猪为父本,运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及先进的育种手段杂交合成。苏钟2系全身被毛白色,有效乳头15个以上;成年公猪体重为150-155千克,成年母猪体重为170-175千克;母猪头胎产仔数为10-12头,经产母猪产仔数为14. 25头;30 - 90千克阶段平均日增重为634. 74克,达到90千克日龄为175天,90千克胴体瘦肉率为54. 49%左右,耗料增重比为3. 21 :1。与母本梅山脸猪相比,苏钟猪2系保留了梅山猪产仔数高、肉质优(肌内脂肪大于3%)、耐粗饲、易饲养的特点,日增重由439克增加到634. 74克,提高44. 59%,瘦肉率由42. 8%增加到 54. 49%,提高 27. 31%。与父本长白猪相比,苏钟猪2系保留了长白猪生长快、耗料增重比低、瘦肉率高等特点,产仔数由11头增加到14. 25头,提高29. 55%,肉质也明显提高。苏钟猪2系的选育分别历经5-10个世代的群体继代选育,体型外貌基本一致,生产性能达到育种目标,各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性能基本稳定,2系猪不但有较高的繁殖力,且生长速度,耗料增重比和瘦肉率也有较大提高。苏钟猪2系的选育得到中日合作研究项目和江苏省“八五”农业科技重点攻关项目(BY94038)资助。2001年通过江苏省新品种审定,被列为江苏省主要推广品种之一。四附图说明 图I标准选留计划 图2苏钟猪2系公猪图3苏钟猪2系母猪五具体实施例方式 I、亲本选择 I)母本品种为梅山猪,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江苏及浙江和上海交界的太湖流域。头大额宽,额部有深皱褶,耳大下垂,全身被毛黑色或青灰色,毛稀疏,腹部皮肤多呈紫红色,四肢末端为白色。成年公猪体便150 - 200千克,成年母猪体重150 - 180千克,乳头多达8 - 9对性成熟早,公猪4 - 5月龄时精液品质已基本达到成年公猪的水平,母猪在一个发情期排卵数较多,母猪头胎平均产仔数12. 14头,二胎为14. 88头,三胎及三胎以上为15. 61头;属脂肪型猪种,生长速度较慢,25 - 90千克阶段的日增重为439克,耗料增重比4:1,屠宰率为65% — 70%,胴体瘦肉率42.8%,肌内脂肪4%。母本主要利用繁殖力高(产仔数15. 61),肉质优(肌内脂肪4%)两个性状。 2)父本品种为丹系长白猪,原产于丹麦,是世界上著名的瘦肉型猪种之一,其主要优点是生长快、耗料增重比低、产仔数多、胴体瘦肉率高;缺点是抗逆性差对饲料营养要求较高,丹麦长白四肢相对较弱,加系长白则较强壮。头小、清秀,颜面平直,耳向前倾,大腿和整个后躯肌肉丰满,体躯前窄后宽呈流线型,较长,有16对肋骨,全身被毛白色。该猪性成熟较晚,公猪一般在6月龄性成熟,8月龄开始配种,初产母猪平均产仔8 — 10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9 一 13头。168日龄体重可达到95千克以上,胴体瘦肉率65%。耗料增重比2.8:1,肌内脂肪2%。父本主要利用日增重快(168日龄体重可达到95千克以上),瘦肉率高(65%)两个性状。2、杂交方式 苏钟猪2系以我国高繁殖率著称的梅山猪为母本,国外著名的生长快、耗料增重比和瘦肉率高的长白猪为父本,运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及先进的育种手段杂交合成。在杂交组 合的筛选过程中,我们先后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高梅山猪瘦肉率的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丹麦长白猪为父本和梅山猪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杂交后代选留标准:被毛白色,产仔数大于14头,后备猪6月龄时瘦肉率大于55%、日增重630g以上,获得的群体,即为提高瘦肉率的梅山猪新品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守文李碧侠葛云山方晓敏王学敏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