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09372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3 2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白光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基座、一支撑件、一发光二极管晶粒、一第一荧光层、一第二荧光层、一第三荧光层及一第四荧光层,该支撑件设置于该基座并与该基座配合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发光二极管晶粒设置于该容置空间,该第一荧光层设置于该发光二极管晶粒上方,该第二荧光层设置于该第一荧光层上方,该第三荧光层设置于该第二荧光层上方,该第四荧光层设置于该第三荧光层上方,该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二极管晶粒发出的蓝光同时激发四个具有不同发射频谱的荧光层,以发出具有高演色性的白光。(*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光二极管,尤其涉及一种高演色性的白光发光二极管
技术介绍
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室内或室外需要照明光源时,无不希望获得近似太阳光的光源照射,因此白光发光二极管也被要求有类似光谱、演色性(colorrendering)与色温(color temperature)来满足日常生活照明需求。其中色温的定义是以绝对温度K表示,若对黑体(例如鉄)加热,当温度升高到某 一程度以上时,其发光颜色是深红色,当温度继续升高,则发光颜色逐渐改变为浅红、橙红、白、蓝白、蓝等各种光色。某光源与加热黑体的颜色相同时,黑体对应的绝对温度称为该光源的色温。若以色度坐标(chromaticity coordinate)系统,如CIE1931来观察,随色温增加的色度坐标改变会呈现出曲线的轨迹。一般而言,色温在3000K以下,光色有偏红的现象,给人温暖的感觉,称为暖色光源;而色温超过5000K时颜色会偏向蓝色,给人ー种清冷的感觉,称为冷色光源。另外,演色性是照明光源展现物体顔色忠实程度的ー种特性,演色性高的光源对物体顔色的表现较为逼真,被照物体对人类眼睛所呈现的颜色也比较接近自然的原色。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ed Diode, LED)为ー种半导体组件,主要透过半导体化合物将电能转换为光能,达到发光的效果,因此具有寿命长、稳定性高及耗电量小等特性。初期主要作为指示灯、交通号志或招牌广告牌用灯,随着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出现,开始被应用于照明设备。传统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式是在蓝光发光二极管芯片上涂布黄色的钇铝石榴石系(Yttrium Aluminum Garnet, YAG)荧光粉,当该黄色荧光粉被蓝光激发后,其所产生的黄光与原先用于激发的蓝光进行混光而产生白光。然而,利用蓝光发光二极管晶粒搭配黄色荧光粉所制成的白光发光二极管,蓝光占发光光谱的大部份,因此会有色温偏高(约6000K)与不均匀的问题,加上发光光谱的红色部分的强度较弱,当照射于物体时无法完全呈现红色,造成演色性较差的现象。因此,有部份厂商将上述的白光发光二极管搭配红光发光二极管或绿光发光二极管进行混光,形成一光源模块,以中和该白光发光二极管色温偏高及演色性不佳的问题。但由于个别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其驱动电压也有所差异,造成电路设计上的困难度提高;且个别顔色的发光二极管的温度特性与寿命并不相同,使得不同光源模块的光色与使用周期亦有所差异,造成使用上的不便。此外,有部份厂商提出在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封装过程中,在黄色荧光粉中添加红色或红、緑色荧光粉以达到降低色温以及提高演色性;但是,由于难以控制这些荧光粉均匀度,使得混光频谱的強度比例控制不易,所制得的白光发光二极管也不如预期,并大大増加了制作过程的困难度。于是,如何研制ー种可以提升白光发光二极管光源的演色特性,使我们生活环境的事物看起来更生动、更鲜艳、更美好是目前各发光二极管大厂面临的重大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ー种白光发光二极管,该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二极管晶粒发出的蓝光同时激发四个具有不同发射频谱的荧光层,以发出具有高演色性的白光,且制备方式简易。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ー种白光发光二极管,包含一基座;ー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基座并与该基座配合形成一容置空间; ー发光二极管晶粒,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第一突光层,该第一突光层设置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晶粒上方并封闭该容置空间;—第二突光层,该第二突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突光层上;一第三荧光层,该第三荧光粉设置于所述第二荧光层上;以及一第四荧光层,该第四荧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三荧光层上。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I、上述方案中,所述发光二极管晶粒为蓝光发光二极管晶粒,且发光波段为450 470奈米。2、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荧光层中含第一荧光粉,该第一荧光粉与发光二极管晶粒发出的光线发生波长转换并产生一第一波长转换光线,该第一波长转换光线的ー第一波长为490 515奈米;所述第二荧光层中含第二荧光粉,该第二荧光粉与发光二极管晶粒发出的光线发生波长转换并产生一第二波长转换光线,第二波长转换光线的ー第二波长为525 540奈米;所述第三荧光层中含第三荧光粉,该第三荧光粉与发光二极管晶粒发出的光线发生波长转换并产生一第三波长转换光线,该第三波长转换光线的ー第三波长为550 580奈米;所述第四荧光层中含第四荧光粉,该第四荧光粉与发光二极管晶粒发出的光线发生波长转换并产生一第四波长转换光线,该第四波长转换光线的ー第四波长为610 660奈米。3、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光线的ー第一波长为610 660奈米,第二波长转换光线的ー第二波长为490 515奈米,第三波长转换光线的一第三波长为525 540奈米,第四波长转换光线的ー第四波长为550 580奈米。4、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荧光层还包含一第一胶材,第一荧光粉混合于该第一胶材,第二突光层还包含一第二胶材,第二突光粉混合于该第二胶材,第三突光层还包含一第三胶材,第三荧光粉混合于该第三胶材,第四荧光层还包含一第四胶材,第四荧光粉混合于该第四胶材。5、上述方案中,还包含一透光胶材,设置于所述第一荧光粉层及发光二极管晶粒之间,并包覆该发光二极管晶粒。6、上述方案中,还包含一散热件,通过该基座并抵顶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晶粒。7、上述方案中,还包含一反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座的内表面。8、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荧光层的一第一厚度小于该第二荧光层的一第二厚度,第三荧光层的一第三厚度小于该第二厚度,第四荧光层的一第四厚度小于该第三厚度。9、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荧光层的一第一厚度等于该第二荧光层的一第二厚度,该第三荧光层的一第三厚度等于该第二厚度,该第四荧光层的一第四厚度等于该第三厚度。所述支撑件包含ー支撑部,第一荧光层、第二荧光层、第三荧光层及第四荧光层设置于该支撑部。本技术工作原理是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二极管晶粒发出的蓝光同时激发四个具有不同发射频谱的荧光层,以发出具有高演色性的白光。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I、由于本技术发光二极管晶粒激发该第一突光层、第二突光层、第三突光层及第四荧光层,使产生一白光,其制备方式简易,并可以产生一具有高演色性的白光发光二极管;2、由于本技术通过调整该第一荧光层、第二荧光层、第三荧光层及第四荧光层相对于该发光二极管晶粒的位置,即可以有效地改变该白光发光二极管的色温。附图说明附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剖视图;附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局部放大图;附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白光发光二极管的立体图;附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ニ中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局部分解图;附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ニ中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剖视图;附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ニ中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局部放大图;附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三中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剖视图。以上附图中10、白光发光二极管;10a、白光发光二极管;20、白光发光二极管;110、基座;210、基座;112、容置空间;120、发光二极管晶粒;220、发光二极管晶粒;130、第一突光层;130a、第一突光层;230、第一突光层;132、第一胶材;134、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白光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基座;一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基座并与该基座配合形成一容置空间;一发光二极管晶粒,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一第一荧光层,该第一荧光层设置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晶粒上方并封闭该容置空间;一第二荧光层,该第二荧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荧光层上;一第三荧光层,该第三荧光粉设置于所述第二荧光层上;以及一第四荧光层,该第四荧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三荧光层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宗泰
申请(专利权)人:峻泓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