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系统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80793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5 0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数据中心系统,包括多个第一负载均衡设备用于接收来自客户端通过外网核心发送的第一类网络请求并进行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转换;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用于接收第一类网络请求并将其转换为第二类网络请求,对第二类网络请求进行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转换;多个服务器用于接收来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二类网络请求,并生成第二类网络响应,将第二类网络响应返回给相应的第二负载均衡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的IDC网络结构、大规模系统和应用程序升级的前提下,简单透明地实现不同类网络之间提供服务。(*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通信
,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中心系统及装置
技术介绍
IPv6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第六版互联网协议)是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一IPv4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第四版互联网协议)的下一代IP协议。IPv6相对于IPv4具有优势更大的地址空间、使用更小的路由表以及增加了增强的组播支持以及对流的支持等,具有长足的发展机会,可以为服务质量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因此,如果将现有的IPv4网络数据迁移到IPv6网络,是当前网络服务研究的ー个重要问题。传统的IPv4/IPv6网络数据迁移方法包括以下三种 (I)双栈技术如图I所示,双栈技术需要将数据中心的所有网络设备开启IPv4/IPv6网络协议,部署成本过高,而有些老的设备并不支持IPv6协议。此外,双栈对网络的本身性能要求很高,很多设备在选型时没有对IPv6进行评估,因此风险不可控。双栈技术中,IPv4网络和IPv6网络是相互独立的,不能实现数据互通。(2)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64/DNS (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64NAT64是ー种有状态的网络地址与协议转换技术,一般只支持通过IPv6网络侧用户发起连接访问IPv4侧网络资源。但NAT64也支持通过手工配置静态映射关系,实现IPv4网络主动发起连接访问IPv6网络。NAT64可实现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包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Message Protocol, 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协议下的IPv6与IPv4网络地址和协议转换。DNS64则主要是配合NAT64工作,主要是将DNS查询信息中的A记录(IPv4地址)合成到AAAA记录(IPv6地址)中,返回合成的AAAA记录用户给IPv6侧用户。DNS64也解决了NAT-PT中的DNS-ALG存在的缺陷。NAT64 —般与DNS64协同工作,而不需要在IPv6客户端或IPv4服务器端做任何修改。NAT64解决了 NAT-PT中的大部分缺陷,同时配合DNS64的协同工作,无需像NAT-PT中的DNS-ALG等。图2示出了 NAT64与DNS64的常见应用场景组网。其中,SI为用户侧IPv6网络,S2为服务器侧IPv4网络,S3为NAT64路由器,S4为IPv6路由器,S5为DNS64服务器。如图2所示,DNS64服务器与NAT64路由器彼此完全独立。其中,64:FF9B: :/96为DNS64的知名前缀,DNS64 —般默认使用此前缀进行IPv4地址到IPv6地址的合成,同时该前缀也作为NAT64的转换前缀,实现匹配该前缀的流量才做NAT64转换。一般在DNS64与NAT64中该前缀被表示为pref64: :/n,该前缀可根据实际网络部署进行配置。当用户侧IPv6发起连接访问普通IPv6网站,流量将会匹配IPv6默认路由而直接转发至IPv6路由器处理。访问IPv4单协议栈的服务器时,将经DNS64服务器进行前缀合成,Pref64: :/n网段的流量将被路由转发至NAT64路由器上,从而实现IPv6与IPv4地址和协议的转换,访问IPv4网络中的资源。图3示出了 DNS64与NAT64的报文交互过程。其中,SI为客户端侧IPv6网络,S2为服务器侧IPv4网络,S3为NAT64路由器,S4为IPv6路由器,S5为DNS64服务器,S6为IPv6bbs. cn的授权服务器。如图3所示,网络地址结构如下IPv6 Only Client :2001: : 1234: : 1234 ;Pref64: :/n 64:FF9B: :/96NAT64 Public IPv4 Address :22. 22. 22. 22Wffff· IPV6BBS. CN IPv4 Address :11. 11. 11. 11NAT64/DNS64技术具有下述问题(A)需要与DNS进行强耦合;(B)只支持通过IPv6网络侧用户发起连接访问IPv4侧网络资源,通常部署于用户侧;(C)有状态地址映射;(D)地址池需要大量公网地址。(3)IVI (The transition to IPv6)图4(a)示出了采用IVI实现IPv6的地址子集与IPv4地址--映射的示意图。图4(b)示出了 IPv4与IPv6地址映射格式。如图4(a)和图4(b)所示,使用IPv6的地址子集与IPv4地址一一映射,从而使得该映射后的地址子集可以为与IPv6互相通信。但是,IVI技术存在下述问题(A) IVI不适用于IDC (Internet Data Center,即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使用;(B)需要与DNS强耦合;(C) IVI 一般部署于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网络。综上所述,传统的IPv4/IPv6网络数据迁移方法部署成本较高、风险大并且具有一定的部署限制,从而无法满足大規模数据中心的迁移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g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中心系统,该系统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的IDC网络结构、大規模系统和应用程序升级的前提下,简单透明地实现不同类网络之间提供服务。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四层负载均衡设备,该四层负载均衡设备可以根据调度策略对后端的负载均衡设备进行流量分配。本技术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ー种七层负载均衡设备,该七层负载均衡设备不仅可以根据调度策略对后端的服务器进行流量分配,而且可以对不同类网络进行说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至少ー个第一负载均衡设备,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及多个个服务器,且,所述第一负载均衡设备与外网核心相连,所述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的每ー个均与所述第一负载均衡设备相连,及所述多个服务器的每ー个均与所述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相连,其中所述第一负载均衡设备接收来自客户端通过所述外网核心发送的第一类网络请求,并采用第一调度策略向所述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中的ー个转发所述第一类网络请求;所述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负载均衡设备转发的第一类网络请求,并将所述第一类网络请求转换为第二类网络请求,以及对所述第二类网络请求进行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转换,和根据第二调度策略向所述多个服务器中的一个转发所述经过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转换的第二类网络请求;和所述多个服务器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负载均衡设备的所述第二类网络请求,井根据所述第二类网络请求生成第二类网络响应,以及将所述第二类网络响应返回给相应的第二负载均衡设备。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数据中心系统,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的IDC网络结构、大规模系统和应用程序升级的前提下,简单透明地实现不同类网络之间提供服务。此外,本技术实施例通过两层负载均衡可以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ー种四层负载均衡设备,包括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数据中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负载均衡设备,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及多个个服务器,且,所述第一负载均衡设备与外网核心相连,所述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的每一个均与所述第一负载均衡设备相连,及所述多个服务器的每一个均与所述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相连,其中:所述第一负载均衡设备接收来自客户端通过所述外网核心发送的第一类网络请求,并采用第一调度策略向所述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中的一个转发所述第一类网络请求;所述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负载均衡设备转发的第一类网络请求,并将所述第一类网络请求转换为第二类网络请求,以及对所述第二类网络请求进行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转换,和根据第二调度策略向所述多个服务器中的一个转发所述经过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转换的第二类网络请求;和所述多个服务器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负载均衡设备的所述第二类网络请求,并根据所述第二类网络请求生成第二类网络响应,以及将所述第二类网络响应返回给相应的第二负载均衡设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据中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ー个第一负载均衡设备,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及多个个服务器,且,所述第一负载均衡设备与外网核心相连,所述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的每ー个均与所述第一负载均衡设备相连,及所述多个服务器的每ー个均与所述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相连,其中 所述第一负载均衡设备接收来自客户端通过所述外网核心发送的第一类网络请求,并采用第一调度策略向所述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中的ー个转发所述第一类网络请求; 所述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负载均衡设备转发的第一类网络请求,并将所述第一类网络请求转换为第二类网络请求,以及对所述第二类网络请求进行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转换,和根据第二调度策略向所述多个服务器中的一个转发所述经过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转换的第二类网络请求;和 所述多个服务器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负载均衡设备的所述第二类网络请求,井根据所述第二类网络请求生成第二类网络响应,以及将所述第二类网络响应返回给相应的第二负载均衡设备。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数据中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均衡设备为多个,其中,所述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的每ー个均与所述多个第一负载均衡设备相连。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数据中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负载均衡设备还将所述服务器返回的所述第二类网络响应转换为第一类网络响应,并将所述第一类网络响应返回至相应的第一负载均衡设备,并由所述相应的第一负载均衡设备将所述第一类网络响应返回给相应的客户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中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网络为IPv6网络,所述第二类网络为IPv4网络。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数据中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均衡设备为四层负载均衡设备,所述第二负载均衡设备为七层负载均衡设备。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数据中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均衡设备还对所述第一类网络请求进行源端口和目的端ロ转换;所述第二负载均衡设备还对所述第二类网络请求进行源端口和目的端ロ的转换。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中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负载均衡设备和所述多个第二负载均衡设备采用主备冗余模式或集群模式协同工作。8.—种四层负载均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传输模块,所述第一传输模块与外网核心相连,所述第一传输模块接收来自客户端通过所述外网核心发送的第一类网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教仁刘涛刘宁张诚傅江
申请(专利权)人: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