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除臭装置的马桶,包括马桶本体,所述马桶本体包括坐桶和坐垫圈,所述坐桶和坐垫圈二者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吸味圈,所述吸味圈的外壁上开有多个通孔,所述吸味圈的内腔通过排风管连接到排风装置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带除臭装置的马桶,能够通过设置在坐桶和坐垫圈上的吸味圈将马桶里的臭气迅速吸走,除臭效果非常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马桶,具体涉及带除臭装置的马桶。
技术介绍
马桶又称座便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现代的马桶样式繁多,基本分为直冲式和虹吸式两大类。但是,无论上述哪种马桶,都无法排除入厕时产生的臭味,为此,人们通常采用安装在卫生间屋顶上或侧壁上的排风扇来解决此问题,然而排风扇只能将散发在空气中的臭味缓慢排出,实验证明,要将一个普通卫生间里的臭味全部排除,至少需要5分钟的时间,而且还会有部分臭味溢出卫生间,因此,通过排风扇排除入厕时产生的臭味的方式,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通过排风扇排除入厕时产生的臭味,除臭时间长、效果差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带除臭装置的马桶,包括马桶本体,所述马桶本体包括坐桶和坐垫圈,所述坐桶和坐垫圈二者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吸味圈,所述吸味圈的外壁上开有多个通孔,所述吸味圈的内腔通过排风管连接到排风装置上。在上述带除臭装置的马桶中,所述吸味圈设置于所述坐桶的内壁上。 在上述带除臭装置的马桶中,所述吸味圈设置于所述坐垫圈的下表面上。在上述带除臭装置的马桶中,所述坐桶的内壁上以及所述坐垫圈的下表面上均设有所述吸味圈。在上述带除臭装置的马桶中,所述吸味圈为圆管。在上述带除臭装置的马桶中,所述吸味圈为设置于所述马桶内的管状腔体且与所述马桶一体成型。 在上述带除臭装置的马桶中,所述排风管上还设置有调节排风能力的调节阀。在上述带除臭装置的马桶中,所述通孔沿所述吸味圈的周向均布设置。在上述带除臭装置的马桶中,所述通孔中设置于所述坐桶或所述坐垫圈后方的通孔为主孔,所述主孔的直径大于其他通孔。本技术提供的带除臭装置的马桶,在坐桶和坐垫圈二者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吸味圈,通过吸味圈可以将马桶里的臭气迅速吸走,多次试验表明本除臭装置能在10秒内将马桶内的臭气全部吸走,除臭效果非常好,相比现有的排气扇除臭更加快速及时。而且本除臭装置结构简单,安装后不影响马桶的正常使用,既可以在生产马桶时与马桶一体成型,也可以在现有马桶上安装使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提供的带除臭装置的马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出详细的说明。如图I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带除臭装置的马桶包括马桶本体和除臭装置,马桶本体包括坐桶I、坐垫圈2、马桶盖3和水箱4,除臭装置包括第一吸味圈5、第二吸味圈6、调节阀7、排风管8和排风装置9。第一吸味圈5设置于坐桶I的内壁上,第二吸味圈6设置于坐垫圈2的下表面上,为了安装方便,节约成本,可以只在坐桶I或坐垫圈2上安装吸味圈,也就是说坐桶I和坐垫圈2 二者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吸味圈。第一吸味圈5、第二吸味圈6的外壁上各开有八个通孔11,通孔11沿第一吸味圈5、第二吸味圈6的周向均布设置。通孔11中设置于坐桶I或坐垫圈2后方的通孔为主孔13,主孔13的直径大于其他 通孔11,当人坐在马桶上时,进风口主要位于坐桶I的前方,这样主孔13能够和进风口在坐桶I内部形成一个对流,除臭效果非常显著。马桶盖3、坐垫圈2和坐桶I相铰接于转轴10,第一吸味圈5、第二吸味圈6通过管路和排风管8相连通,排风管8上还设置有调节排风能力的调节阀7,调节阀7位于转轴10的后边,排风管8的另一端通过排风装置9与房屋的烟道相连。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方式I中,第一吸味圈5设置于坐桶I开口端内壁上且在开口端围成一圈,第一吸味圈5为直径20mm管状腔体且与马桶本体一体成型,其外壁上的通孔11在坐桶I的内壁上有出口,且通孔11设置于冲水槽12的上边,这样可以防止马桶冲水时,冲水槽排出的水进入通孔11。第一吸味圈5的出口设置于转轴10的后边且通过管路与排风管8相连通。第二吸味圈6设置于坐垫圈2的下表面且围在坐垫圈2上一周,第二吸味圈6也为直径20mm管状腔体且与坐垫圈2 —体注塑成型,其外壁上的通孔11在坐垫圈2的下表面上有出口,第二吸味圈6的出口设置于坐垫圈2的后边且通过耐弯折的软管与排风管8相连通。第一吸味圈5、第二吸味圈6与马桶本体一体成型的设计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这种实施方式不仅省去了铺设管道的麻烦,节约了材料,而且除臭装置和马桶完美结合为一体,结构紧凑,坚固耐用。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方式2中,第一吸味圈5、第二吸味圈6与马桶本体不是一体成型的,而是单独安装管道。本实施方式主要应用于对现有马桶的改造,现有马桶一般都不带除臭装置,可以将本技术中的除臭装置安装在已有的马桶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吸味圈5为直径20mm的圆管,在坐桶I开口端的内侧壁上粘接一圈,且一端封闭,另一端在坐桶I的开口端后方伸出与排风管8相连通。第二吸味圈6也为直径20mm的圆管,粘接在坐垫圈2的下表面上一圈且一端封闭,另一端在坐垫圈2的后方通过耐弯折的软管与排风管8相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吸味圈5和第二吸味圈6也可以是两端相接,然后再通过管路与排风管8相连通,即相接处类似于一个三通。此外,第一吸味圈5和第二吸味圈6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或塑料以及其他可用作管路的材料。本技术提供的两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吸味圈5、第二吸味圈6的直径以及上面开有通孔11的数量是经过反复试验得到的优选方案,为了增加除臭效果,也可以增加第一吸味圈5、第二吸味圈6的直径以及上面开有通孔11的数量,但整个除臭装置的易安装性和结构强度就会相应降低。调节排风管8的排风能力还可以通过排风管8上的通气孔来实现,在排风管8上开一个通气孔,通气孔上盖有盖板,可以通过盖板来调节通气孔的大小,从而进一步调节排风管8的排风能力。当然也可以在排风装置9上安装调节旋钮来调节排风装置9转速的大小,从而控制通孔11吸气强度的大小。在本技术中,调节阀7可安装于排风管8的其他位置上,还可以根据房屋烟道的位置选择把调节阀7设置在马桶本体的左侧或右侧,排风装置9和排风管8设置于马桶的另一侧,从而方便排风装置9与房屋的烟道的连接。在本技术中,排风装置9为风机。本技术提供的带除臭装置的马桶,通过第一吸味圈5、第二吸味圈6在坐桶I内部形成一个微负压的环境,即坐桶I内部的压强低于外部压强,从而能够将马桶里的臭 气迅速吸走,多次试验表明本除臭装置能在10秒内将马桶内的臭气全部吸走,除臭效果非常好,这种及时除臭的效果防止了臭气在人离开马桶后向房间里扩散,相比现有的排气扇除臭更加快速及时。而且本除臭装置结构简单,安装后不影响马桶的正常使用,既可以在生产马桶时与马桶一体成型,也可以在现有马桶上安装使用。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技术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技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带除臭装置的马桶,包括马桶本体,所述马桶本体包括坐桶和坐垫圈,其特征在干,所述坐桶和坐垫圈二者中的至少ー个上设置有吸味圈,所述吸味圈的外壁上开有多个通孔,所述吸味圈的内腔通过排风管连接到排风装置上。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带除臭装置的马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味圈设置于所述坐桶的内壁上。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带除臭装置的马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味圈设置于所述坐垫圈的下表面上。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带除臭装置的马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坐桶的内壁上以及所述坐垫圈的下表面上均设有所述吸味圈。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顺海,张丽华,
申请(专利权)人:王顺海,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