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19677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8 07: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该背光源包括:灯管组、导光板、扩散片、下棱镜片、上棱镜片和遮光片,其中,所述扩散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之上,所述扩散片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扩散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灯管组或所述遮光片固定连接,所述下棱镜片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之上,所述上棱镜片设置于所述下棱镜片之上,所述遮光片设置于所述上棱镜片的四周边缘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将背光源中的扩散片固定,使得背光源的结构更加合理、紧密,在维修背光源时就不会造成扩散片的移位,对背光源的维修工艺带来优化和改进,同时避免因维修而造成背光源不良,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背光源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背光源(BLU,Back Light Unit)用于为显示装置中的显示模块提供背光,背光源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显示模块的显示效果。请参考图I和图2,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源主要包括以下部件灯管组101、导光板102、扩散片103、遮光片104、上棱镜片105和下棱镜片106。其中,扩散片103和下棱镜片106是不固定的,当更换不良的下棱镜片106时,很有可能会带动扩散片103发生移位,从而 影响背光源提供的背光,进一步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将扩散片固定,在维修背光源时就不会造成扩散片的移位。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灯管组、导光板、扩散片、下棱镜片、上棱镜片和遮光片,其中,所述扩散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之上,所述扩散片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扩散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灯管组或所述遮光片固定连接,所述下棱镜片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之上,所述上棱镜片设置于所述下棱镜片之上,所述遮光片设置于所述上棱镜片的四周边缘上。优选的,所述灯管组包括灯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灯管上方的、用于固定所述灯管的固定板,所述灯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固定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之上。优选的,所述扩散片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灯管组的固定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且固定于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上。优选的,所述扩散片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灯管组的固定板与所述遮光片之间,且固定于所述遮光片的下表面上。优选的,所述灯管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下方,所述扩散片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遮光片之间,且固定于所述遮光片的下表面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背光源,所述背光源包括灯管组、导光板、扩散片、下棱镜片、上棱镜片和遮光片,其中,所述扩散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之上,所述扩散片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扩散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灯管组或所述遮光片固定连接,所述下棱镜片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之上,所述上棱镜片设置于所述下棱镜片之上,所述遮光片设置于所述上棱镜片的四周边缘上。优选的,所述灯管组包括灯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灯管上方的、用于固定所述灯管的固定板,所述灯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固定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之上。优选的,所述扩散片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灯管组的固定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且固定于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上。优选的,所述扩散片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灯管组的固定板与所述遮光片之间,且固定于所述遮光片的下表面上。优选的,所述灯管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下方,所述扩散片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遮光片之间,且固定于所述遮光片的下表面上。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背光源中的扩散片固定,使得背光源的结构更加合理、紧密,在维修背光源时就不会造成扩散片的移位,对背光源的维修工艺带来优化和改进,同时避免因维修而造成背光源不良,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源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源的维修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源的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源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楔型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源的维修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请参考图4和图5,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源包括灯管组401、导光板402、扩散片403、遮光片404、上棱镜片405和下棱镜片406。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源为侧入式背光源,所述灯管组401包括灯管4011以及设置于所述灯管4011上方的、用于固定所述灯管4011的固定板4012,所述灯管4011设置于所述导光板402的一侧,所述固定板4012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导光板402之上。所述灯管4011可以是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管、CCFL(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冷阴极萤光灯管)等类型的灯管。所述导光板402用于将灯管组401发射出的光导出。所述扩散片403用于对导光板402导出的光进行扩散,以保证光线的均匀。所述扩散片403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将扩散片403的靠近灯管组401的一端称为扩散片403的第一端,将扩散片403的靠远离灯管组401的一端称为扩散片403的第二端,其中,所述扩散片403的第一端与所述灯管组401或所述遮光片404固定连接。所述下棱镜片406设置于所述扩散片403之上,所述上棱镜片405设置于所述下棱镜片406之上,上棱镜片405和下棱镜片406用于对扩散片403扩散的光进行汇集,以提高光线的亮度。所述遮光片404设置于所述上棱镜片405的四周边缘上。 如图I所示,现有技术中的遮光片104的下表面与灯管组101的固定板的上表面固定在一起,其中,遮光片104的下表面为胶带面。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为了固定扩散片403,如图4所示,可以将扩散片403的第一端设置于灯管组401的固定板4012与遮光片404之间,并固定于遮光片404的下表面上。本实施例中,遮光片404的下表面可以为胶带面,利用胶带面固定扩展片403,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固定方式固定。图4中的导光板402为楔型导光板,楔型导光板的结构如图6所不,包括入光部4021和平面部4022,其中,入光部4021的厚度dl大于平面部4022的厚度d2。由于入光部4021和平面部4022存在厚度差,因而会导致导光板402与灯管组401的接触面产生GAP (空隙)值,较大的GAP值会造成背光源结构上的不紧密,导致背光源光柱不良,从而影响显示装置的画面效果。为了克服采用楔型导光板会产生较大的GAP值的缺陷,如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将扩散片403的第一端设置于灯管组401的固定板4012与导光板402之间,并固定于固定板4012的下表面上。本实施例中,固定板4012的下表面可以为胶带面,利用胶带面固定扩展片403,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固定方式固定。 上述设置方式,在固定扩散片403的同时,还可以减小导光板402与灯管组401的之间的GAP值,以提高背光源结构上的紧密性,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的画面效果。上述实施例中,仅是以楔型导光板为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源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不以此为限,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源中的导光板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导光板,例如,平板状结构的导光板等,可以依据导光板的形状不同,选择将扩散片设置于遮光片和灯管组之间,还是设置于灯管组与导光板之间,例如,当背光源中采用平板状结构的导光板时,导光板与灯管组之间并不存在空隙,因而,可以将扩散片设置于遮光片和灯管组之间。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将扩散片与灯管组或遮光片固定连接,当更换不良的下棱镜片时,就不会带动扩散片发生移位。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源为侧入式背光源,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背光源还可以为直下式背光源,在直下式背光源中,灯管组是设置于导光板的下方,此时,为了固定扩展片,可以将扩展片的第一端固定在遮光片的下表面上。现有技术中,当下棱镜片不良时,通常按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灯管组、导光板、扩散片、下棱镜片、上棱镜片和遮光片,其中,所述扩散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之上,所述扩散片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扩散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灯管组或所述遮光片固定连接,所述下棱镜片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之上,所述上棱镜片设置于所述下棱镜片之上,所述遮光片设置于所述上棱镜片的四周边缘上。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组包括灯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灯管上方的、用于固定所述灯管的固定板,所述灯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固定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之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灯管组的固定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且固定于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上。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灯管组的固定板与所述遮光片之间,且固定于所述遮光片的下表面上。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下方,所述扩散片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遮光片之间,且固定于所述遮光片的下表面上。6.一种显示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天龙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