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叶正仁专利>正文

置物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68316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5 0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置物篮,其包括有一个侧壁与一个设于侧壁一端的底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侧壁及底壁组合形成置物篮,底壁具有至少一个抵接部及至少一个凸部,抵接部位于一个平面P上,凸部与平面P之间具有一个第一距离,即使当底壁的网状结构于使用时受力产生翘曲变形,当置物篮放置于桌面等水平面时,因底壁的凸部未与桌面等水平面接触,置物篮仍不因此产生晃动而影响平衡,同时,通过底壁的凸部与抵接部形成的高度落差,强化了底壁的张力并使底壁表面平整,当置物篮装载物品时,底壁则不容易产生塑性变形。(*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主要揭示一种置物篮,尤指底壁具凸部结构的网面置物篮。
技术介绍
置物篮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收纳工具,其中,部份置物篮以网面为主体,经过适当 裁切、组合形成完整篮体。如美国专利号第7270245号揭示一种置物篮,其包括一个网状底面及两个网状侧面。该底面经弯折而具有两个侧翼,该两个网状侧面则接合于该两个侧翼之间,其后再以一个边框结合于侧翼及侧面上缘,进而完成置物篮的组装。然而,前述置物篮存在有许多缺失,该底面为网状平面,因网状结构具可塑性,于使用时表面容易产生翘曲变形,一旦网状底面产生变形,将使置物篮产生晃动而无法稳定放置于桌面等水平面,严重影响置物篮整体的平衡。再者,该底面仅由边缘处拉撑固定,无法产生较大的张力,而容易影响网状平面的平整度,同时,当置物篮装载物品时易发生塑性变形,亦有影响置物篮平衡的疑虑。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无法有效的解决与克服,因此本申请人提出本专利申请,以解决前述问题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置物篮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网状置物篮的底壁于使用时表面容易产生翘曲变形,而一旦底壁产生变形,将使置物篮无法稳定放置于桌面等水平面,严重影响置物篮整体的平衡,故本技术提供一种底壁具凸部的网面置物篮,本技术的置物篮即使底壁在使用时产生变形,仍不影响置物篮的平衡。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置物篮,其包括有至少一个侧壁,前述侧壁为镂空网状结构,前述侧壁圈围形成一个内部空间;一个底壁,前述底壁为镂空网状结构,前述底壁设于前述侧壁的底端,前述底壁具有至少一个抵接部及至少一个凸部,前述抵接部位于一个平面上,前述凸部与前述平面间具有一个竖直的第一距离,前述第一距离使前述抵接部与前述凸部形成高度落差。所述的置物篮,其中,前述底壁的凸部设有至少一个凹肋,前述凹肋的底缘与前述平面间具有一个竖直的第二距离,前述第二距离不等于0并小于第一距离。所述的置物篮,其中,前述底壁的边缘具有一个周缘,前述底壁的抵接部与前述周缘的范围重合。所述的置物篮,其中,前述底壁的抵接部分别位于底壁的角落,前述抵接部能够为圆形、三角形或四边形。所述的置物篮,其中,前述底壁的凸部与抵接部的交界处设有一个坡部,前述坡部呈现倾斜状态以缓和前述凸部与前述抵接部的高度落差。所述的置物篮,其中,前述侧壁底端往内部空间方向弯折形成一个肩部,前述底壁边缘具有一个周缘,前述周缘与前述侧壁的肩部结合。所述的置物篮,其中,前述侧壁顶端往远离内部空间方向弯折形成一个翼部,前述翼部与前述肩部之间具有一个壁部,前述翼部结合有一个边框,前述边框两端分别卷绕形成一个第一卷圈及一个第二卷圈,前述第一卷圈及前述第二卷圈分别抵靠于前述壁部与前述翼部的转角。 所述的置物篮,其中,前述侧壁两端网状纹路相互对齐并交叠形成一个接合部。所述的置物篮,其中,前述侧壁接近顶端处开设有至少一个缺口,前述缺口边缘设有一个框条以隔离前述缺口的锋利边缘。所述的置物篮,其中,前述侧壁圈围形成四个圆弧形转角,使前述侧壁呈矩形体,前述侧壁的壁部上端往远离前述内部空间方向倾斜,使前述侧壁呈上宽下窄,前述转角的弧形半径由前述侧壁顶端自底端递减。当底壁的网状结构于使用时受力产生翘曲变形,当置物篮放置于桌面等水平面时,因底壁的凸部未与桌面等水平面接触,置物篮仍不因此产生晃动而影响平衡,同时,凭借底壁的凸部与抵接部形成的高度落差,强化了底壁的张力并使底壁表面平整,当置物篮装载物品时,底壁则不容易产生塑性变形。其它目的、优点和本技术的新颖特性将从以下详细的描述与相关的附图更加显明。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置物篮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置物篮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置物篮的纵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图3的延续,为侧壁结合底壁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图3的延续,为侧壁结合边框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置物篮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7为本技术置物篮第二实施例的纵剖面图;图8为本技术图7的延续,为侧壁结合底壁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置物篮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10为本技术置物篮第三实施例的纵剖面图;图11为本技术置物篮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12为本技术置物篮第四实施例的纵剖面图;图13为本技术图12的延续,为侧壁结合底壁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置物篮;10-侧壁;11-接合部;12_肩部;13_翼部;14_壁部;15-转角;16_缺口 ;17_框条;20-底壁;20A-底壁;20B_底壁;20C_底壁;21_周缘;22_抵接部;22B-抵接部;23_凸部;23A-凸部;231A_凹肋;23C-凸部;231C-凹肋;24_坡部;30-边框;31_第一卷圈;32_第二卷圈;P_平面;S-内部空间;D1-第一距离;D2-第二距离。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述如后,此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参照图I至图3,本技术置物篮I包括有至少一个侧壁10及一个设于侧壁10底端的底壁20,本技术通过侧壁10及底壁20组合形成置物篮I。其中侧壁10为镂空网状结构,侧壁10圈围形成一个内部空间S,侧壁10两端网状纹路相互对齐并交叠形成一个接合部11,因此侧壁10的网状纹路具美观连续性。侧壁10底端往内部空间S方向弯折形成一个肩部12,侧壁10顶端往远离内部空间S方向弯折形成一个翼部13,肩部12与翼部13之间具有一个壁部14,壁部14上端往远离内部空间S方向倾斜,使侧壁10呈现上宽下窄的外观。同时,侧壁10圈围形成四个圆弧形转角15,使侧壁10呈现矩形体的外观,转角15的弧形半径由侧壁10顶端自底端递减。·侧壁10接近顶端处开设有至少一个缺口 16,缺口 16边缘设有一个框条17以隔离缺口 16的锋利边缘。底壁20亦为镂空网状结构,底壁20设于侧壁10的底端,底壁20边缘具有一个周缘21,周缘21与侧壁10的肩部12相互交叠结合。请配合参照图4,底壁20具有至少一个抵接部22及至少一个凸部23,抵接部22位于一个平面P上,凸部23与平面P间具有一个竖直的第一距离Dl,第一距离Dl使抵接部22与凸部23形成高度落差,于本实施例中,抵接部22位于底壁20的边缘并与周缘21的范围重合。同时,通过底壁20的周缘21与侧壁10的肩部12相互交叠结合,使与周缘21重合的抵接部22具有强固不易变形的结构特征。抵接部22与凸部23的交界处设有一个坡部24,坡部24呈现倾斜状态以缓和抵接部22与凸部23的高度落差。请配合参照图5,侧壁10的翼部13结合有一个边框30,边框30呈现卷绕状将侧壁10的翼部13包覆,边框30两端分别顺着边框30的卷绕方向卷绕形成一个第一卷圈31及一个第二卷圈32,第一卷圈31及第二卷圈呈现6字形,第一卷圈31及第二卷圈32分别抵靠于壁部14与翼部13的转角。本技术置物篮I底壁20的凸部23与平面P之间具有一个第一距离D1,即使当底壁20的网状结构于使用时受力产生翘曲变形,当置物篮I放置于桌面等水平面时,因凸部23未与桌面等水平面接触,置物篮I不因变形产生晃动而影响平衡。再者,底壁20的抵接部22与凸部23形成的高度落差结构,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置物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至少一个侧壁,前述侧壁为镂空网状结构,前述侧壁圈围形成一个内部空间; 一个底壁,前述底壁为镂空网状结构,前述底壁设于前述侧壁的底端,前述底壁具有至少一个抵接部及至少一个凸部,前述抵接部位于一个平面上,前述凸部与前述平面间具有一个竖直的第一距离,前述第一距离使前述抵接部与前述凸部形成高度落差。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置物篮,其特征在于,前述底壁的凸部设有至少一个凹肋,前述凹肋的底缘与前述平面间具有一个竖直的第二距离,前述第二距离不等于O并小于第一距离。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置物篮,其特征在于,前述底壁的边缘具有一个周缘,前述底壁的抵接部与前述周缘的范围重合。4.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置物篮,其特征在于,前述底壁的抵接部分别位于底壁的角落,前述抵接部能够为圆形、三角形或四边形。5.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置物篮,其特征在于,前述底壁的凸部与抵接部的交界处设有一个坡部,前述坡部呈现倾斜状态以缓和前述凸部与前述抵接部的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正仁
申请(专利权)人:叶正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