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存海专利>正文

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装置模型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750177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1 0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学教学仪器,具体为一种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装置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人体躯干模型、人体第二肋骨、人体第三肋骨、人体第六肋骨、人体第七肋骨、人体第八肋骨、模拟人体呼吸的气囊、模拟液胸和模拟气胸,气囊、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第三连接管与模拟液胸或模拟气胸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适应症为:张力性气胸、闭合性气胸、液胸、肺及其他胸腔大手术后液胸气胸等。在临床上护理胸腔闭式引流的工作要点为:1.观察引流是否通畅、水柱是否波动以及波动范围;2.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等;3.更换胸腔闭式引流瓶。(*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学教学仪器,具体为一种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装置模型
技术介绍
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是胸外科应用较广的技术,是治疗气胸、液胸的有效方法。以重力引流为原理,是开胸术后重建、维持胸腔负压、引流胸腔内积气、积液,促进肺扩张的重 要措施。其目的是为更好地改善胸腔负压,使气、血、液从胸膜腔内排出,并预防其反流,促进肺复张和胸膜腔闭合;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及肺受压。对脓胸病人,应尽快引流,排除脓液,消灭脓腔,使肺及早复张,恢复肺功能。目前市场上没有直观的引流装置模型,也没有胸腔闭式引流护理模型。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讲解胸腔闭式引流原理、穿刺引流部位、护理方法和更换胸腔闭式引流瓶等。单纯靠语言或画图难以讲清楚胸腔闭式引流的原理、穿刺引流方法、护理方法和更换胸腔闭式引流瓶等,如果有此装置模型,在教学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医院里需要给住院医生操作培训、给新护士操作培训,此模型可以反复练习气胸穿刺和液胸穿刺以及练习更换胸腔闭式引流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装置模型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装置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人体躯干模型、人体第二肋骨、人体第三肋骨、人体第六肋骨、人体第七肋骨、人体第八肋骨、模拟人体呼吸的气囊、模拟液胸和模拟气胸,气囊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模拟液胸,在人体第六肋骨与人体第七肋骨之间或者人体第七肋骨与人体第八肋骨之间设置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一端连接模拟液胸,另一端连接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密闭瓶,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密闭瓶通过第三连接管与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开口瓶相连,在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开口瓶上设置有空气开口。所述的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装置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模拟气胸,在人体第二肋骨与人体第三肋骨之间设置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一端连接模拟气胸,另一端连接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密闭瓶,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密闭瓶通过第三连接管与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开口瓶相连,在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开口瓶上设置有空气开□。所述的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装置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拟液胸内设置有液体,液体为生理盐水、模拟血液、模拟脓液或模拟乳糜液。所述的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装置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开口瓶内设置有液体,液体为生理盐水,第三连接管设置在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开口瓶的液面以下3cm。所述的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装置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分别是由多段管子组成的可拆卸结构。所述的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装置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开口瓶上的空气开口处连接可控电动负压吸引机。所述的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装置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第一连接管、模拟液胸、第二连接管、胸腔闭式双引流瓶和第三连接管之间为密闭式连接。所述的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装置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第一连接管、模拟气胸、第二连接管、胸腔闭式双引流瓶和第三连接管之间为密闭式连接。本技术在教学中使用,可结合此模型演示气胸穿刺、液胸穿刺,讲解胸腔闭式引流原理,演示液胸引流(通过挤压气囊来实现),更换胸腔闭式引流瓶,观察引流是否通畅(通过观察胸腔闭式双引流瓶内水柱上下波动来实现),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性质等(通过在模拟胸腔内放置不同的液体来实现);在临床中使用,针对需要做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术前利用此模型向患者做术前宣教讲解穿刺或插管的意义和方法,让病人理解此治疗的重要性;术后利用此模型向患者讲解术后注意事项活动时小心,避免拉脱引流管、引流瓶不能高于引流平面,多做深呼吸、有效咳嗽等。病人只有理解了此治疗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配合治疗和护理,这也体现了人性化护理。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人体躯干模型,2-气囊,3-第一连接管,4-模拟液胸,5-第二连接管,6-胸腔闭式双引流瓶,7-第三连接管,8-空气开口,9-人体第二肋骨,10-人体第三肋骨,11-人体第六肋骨,12-人体第七肋骨,13-人体第八肋骨,14-模拟气胸。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装置模型,包括人体躯干模型I、人体第二肋骨9、人体第三肋骨10、人体第六肋骨11、人体第七肋骨12、人体第八肋骨13、模拟人体呼吸的气囊2、模拟液胸4、模拟气胸14,气囊2通过第一连接管3连接模拟液胸4,在人体第六肋骨11与人体第七肋骨12之间或者人体第七肋骨12与人体第八肋骨13之间设置第二连接管5,通过该第二连接管5可以实现模拟胸腔内液体的引流,第二连接管5 —端连接模拟胸腔4,另一端连接胸腔闭式双引流瓶6的密闭瓶,胸腔闭式双引流瓶6的密闭瓶通过第三连接管7与胸腔闭式双引流瓶6的开口瓶相连,在胸腔闭式双引流瓶6的开口瓶上设置有空气开口 8,确保瓶内压力与大气压一致。将第二连接管设置在人体第二肋骨9和人体第三肋骨10之间,可以对模拟气胸内的气体实现引流。具体为可以将气囊2通过第一连接管3连接模拟气胸14,并在人体第二肋骨9与人体第三肋骨10之间设置第二连接管5,第二连接管5 —端连接模拟气胸14,另一端连接胸腔闭式双引流瓶6的密闭瓶,胸腔闭式双引流瓶6的密闭瓶通过第三连接管7与胸腔闭式双引流瓶6的开口瓶相连,在胸腔闭式双引流瓶6的开口瓶上设置有空气开口8,确保瓶内压力与大气压一致。模拟液胸4内设置有液体,这里的液体可以为生理盐水、模拟血液、模拟脓液或模拟乳糜液等。胸腔闭式双引流瓶6的开口瓶内设置有液体,第三连接管7设置在胸腔闭式双引流瓶6的开口瓶的液面以下3cm,这里的液体可以为生理盐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管3、第二连接管5和第三连接管7分别是由多段管子组成的可拆卸结构,可以根据需要对连接管进行分解,拆开后,可以通过漏斗向模拟胸腔内或胸腔闭式引流瓶内注射液体。气囊2与模拟液胸4、模拟气胸14都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管3连接。模拟气胸14和胸壁是紧贴的,模拟液胸4和胸壁也是紧贴的结构,这样才能穿刺抽出气体和液体。当胸腔内液体不能有效引流时,可以在胸腔闭式双引流瓶6的开口瓶上的空气开 口 8处连接可控电动负压吸引机,通过对胸腔闭式双引流瓶6内形成负压而使胸腔内的液体在外界负压作用下实现引流。本技术中的气囊2、第一连接管3、模拟液胸4或模拟气胸14、第二连接管5和胸腔闭式双引流瓶6、第三连接管7之间为密闭式连接,防止在引流过程中有气体倒流进入胸腔。本技术的穿刺过程为向模拟液腔4内灌注液体后,用注射器在人体第六肋骨11和人体第七肋骨12之间或者在人体第七肋12和人体第八肋13之间穿刺,会穿出液体,此过程模拟临床真实液胸穿刺。如果气囊2通过连接管与模拟气胸14连接时,徒手挤压气囊2,此时在人体第二肋9和人体第三肋10之间穿刺,会穿出气体,此过程模拟临床真实气胸穿刺。本技术的引流过程徒手挤压气囊2,气体经过第一连接管3的传导,模拟胸腔4内的气压会改变,这一气压的改变会经过第二连接管5的传导引起胸腔闭式双引流瓶6内的气压改变,从而会引起胸腔闭式双引流瓶6的开口瓶内的水柱上下波动。如果挤压的力量足够大或者模拟液胸4内的液体足够多,液体会经过第二连接管5流到胸腔闭式双引流瓶6内。以上原理模拟真实的胸腔闭式引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装置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人体躯干模型、人体第二肋骨、人体第三肋骨、人体第六肋骨、人体第七肋骨、人体第八肋骨、模拟人体呼吸的气囊、模拟液胸和模拟气胸,气囊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模拟液胸,在人体第六肋骨与人体第七肋骨之间或者人体第七肋骨与人体第八肋骨之间设置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一端连接模拟液胸,另一端连接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密闭瓶,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密闭瓶通过第三连接管与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开ロ瓶相连,在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开ロ瓶上设置有空气开ロ。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装置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模拟气胸,在人体第二肋骨与人体第三肋骨之间设置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一端连接模拟气胸,另一端连接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密闭瓶,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密闭瓶通过第三连接管与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开ロ瓶相连,在胸腔闭式双引流瓶的开ロ瓶上设置有空气开ロ。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装置模型,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存海李光兰王波
申请(专利权)人:张存海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