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偏振片切换机构的相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49490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1 0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置偏振片切换机构的相机,包括偏振片切换机构和相机机身,所述相机机身的前端设有前盖,前盖上设有通光孔,所述偏振片切换机构位于前盖的后方、相机机身内部,在偏振片切换机构的后方设有CCD图像传感器,CCD图像传感器与所述通光孔正对,CCD图像传感器固定在CCD电路板上,CCD图像传感器的后部与散热片相贴合,所述机相机身内还安装有主电路板,主电路板与CCD电路板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偏振片切换机构集成在相机内部,有利于减小切换机构和相机的体积。并且偏振片切换机构内置的设计是整体结构与外界隔绝,从而可以延缓切换机构中塑料部件的老化,也解决了偏振片防尘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相机,具体涉及ー种具有偏振片切换机构的相机。
技术介绍
在使用相机拍摄景物时,特别是拍摄有反光的物体时,比如有反光的金属表面、玻璃表面等,需要加装偏振片,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对于有些相机而言,则需要设置偏振片切換机构,当相机需要采用偏振片时,可以通过切换机构把偏振片自动加装到成像光路中;当不需要偏振片时,也可以通过切换机构把偏振片移开,因此偏振片切换机构可以实现滤光片与偏振片的切換 。现有相机的偏振片(或者偏振片切换机构)都是置于镜头外的,这样导致相机整体结构复杂,从而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増加系统的故障维护工作量;并且由于偏振片设置在镜头外,与镜头的物镜大小相匹配甚至要更大,需要的偏振片面积更大,这也使得切换机构的体积更加庞大,安装不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置偏振片切换机构的相机,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置偏振片切换机构的相机,包括偏振片切换机构和相机机身,所述相机机身的前端设有前盖,前盖上设有通光孔,所述偏振片切换机构位于前盖的后方、相机机身内部,在偏振片切换机构的后方设有CXD图像传感器,CXD图像传感器与所述通光孔正对,CXD图像传感器固定在CXD电路板上,CCD图像传感器的后部与散热片相贴合,所述机相机身内还安装有主电路板,主电路板与CXD电路板电连接。优选地,所述相机机身是由ー个U形的底座、一个顶盖、一个后盖和所述前盖构成的封闭箱体。优选地,所述偏振片切换机构包括滑动座和驱动装置,所述前盖上设有滑槽,所述滑动座上固定安装至少ー块偏振片,滑动座具有一传动侧面和一滑动侧面,传动侧面和滑动侧面相平行,所述传动侧面设有齿条,齿条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齿轮相啮合;所述滑动侧面与所述滑槽的第一侧壁平行相対,所述滑槽的第一侧壁上安装有弾性导轨,弹性导轨与所述滑动侧面滑动配合且对所述滑动侧面施加推压力。更优地,所述驱动装置为微型电机,微型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所述输出齿轮。更优地,所述弹性导轨为一根具有弹性的钢丝弹条,所述钢丝弹条包括一直线段和两端的弯曲段,两端的弯曲段固定在所述前盖上。更优地,所述前盖上设有两个U形槽,钢丝弹条两端的弯曲段固定在两个U形槽内。更优地,所述滑动侧面上设有导向槽,导向槽与所述钢丝弹条的直线段滑动配合。更优地,所述滑动座上还固定安装ー上盖板,所述偏振片位于上盖板与滑动座之间。更优地,所述滑动座上设有卡槽,所述上盖板上设有卡爪并与所述卡槽卡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将偏振片切换机构集成在相机内部,偏振片只需要与镜头的目镜匹配,因此偏振片面积远小于外置式的结构,从而有利于减小切换机构和相机的体积。并且偏振片切换机构内置的设计是整体结构与外界隔绝,从而可以延 缓切換机构中塑料部件的老化,也解决了偏振片防尘的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详细说明。图I是本技术内置偏振片切换机构的相机的外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内置偏振片切换机构的相机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内置偏振片切换机构的相机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偏振片切换机构的立体装配图。图5是本技术中偏振片切换机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偏振片切换机构切换动作前的一种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中偏振片切换机构切换动作后的一种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本技术内置偏振片切换机构的相机包括一个封闭箱体状的相机机身100,相机机身100的前端设有前盖I。如图2、图3所不,相机机身是由一个U形的底座101、一个顶盖102、一个后盖103连同所述前盖I共同构成。在相机机身内部设有偏振片切换机构200、(XD图像传感器301、CXD电路板300和主电路板400等。前盖I上设有通光孔11,偏振片切换机构200位于前盖I的后方,在偏振片切换机构200的后方设有CXD图像传感器301,CXD图像传感器301与通光孔11正对,CXD图像传感器301固定在CXD电路板300上,CXD电路板300与主电路板400电连接。CXD图像传感器301的后部还与散热片302相贴合,以利于散热。由于前盖I的前面用于安装镜头,因此本技术中偏振片切换机构是设置在镜头与CCD传感器之间的,这与现有技术在镜头前面加装偏振片切换机构有很大不同。如图4、图5所示,在前盖I上设有滑槽12,通光孔11设置在滑槽12的底部。偏振片切换机构包括滑动座3和驱动装置2,滑动座3大致呈ー个矩形框架,在滑动座3上固定安装ー块偏振片5,或者ー块偏振片5与ー块滤光片4。滑动座3具有一传动侧面31和一滑动侧面34,传动侧面31和滑动侧面34相平行,在传动侧面31上设有齿条32,齿条32与所述驱动装置2的输出齿轮21相啮合;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为微型电机,微型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所述输出齿轮21。为了固定偏振片5,在滑动座3上可以固定安装一上盖板6,偏振片5被压在上盖板6与滑动座3之间。为了使上盖板6的拆装更方便,上盖板6与滑动座3之间可以采用卡扣连接方式,即在滑动座3上设有卡槽33,在上盖板6上设有卡爪61,卡爪61可以插入卡槽33内实现卡接。滑动座3的滑动侧面34与所述滑槽12的第一侧壁13平行相対,在第一侧壁13上安装有弾性导轨7,弾性导轨7与所述滑动侧面34滑动配合且对所述滑动侧面34施加推压力。弾性导轨7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比如它可以通过在ー根活动的刚性导轨背面增加弹簧支撑来实现。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弾性导轨7采用ー根具有弹性的钢丝弹条,该钢丝弹条7包括一直线段71和两端的弯曲段72,在前盖I上设有两个U形槽14,钢丝弹条两端的弯曲段72分别通过螺钉8固定在两个U形槽14内。进ー步地,在所述滑动侧面34上可以设置导向槽,钢丝弹条的直线段71嵌入导向槽内并与导向槽滑动配合,显然,所述导向槽可能位于滑动座3的侧面,或者位于上盖板6的侧面,或者位于上盖板6与滑动座3的结合处,这几种情况,均应被视为导向槽位于滑动侧面34上。下面说明本技术偏振片切换机构的工作原理。如图6所示,在ー种工作状态下,滑动座3位于上极限位置,在该位置上,偏振片5与前盖上的通光孔相対,实现ー种滤光效果。钢丝弹条7对滑动座3施加推压カF,将滑动 座3夹紧并定位在该极限位置,可以防止滑动座3因振动等原因造成不期望的移位。当不需要偏振片时,驱动装置带动输出齿轮21转动,从而带动齿条32及滑动座3向下滑动,在滑动过程中,钢丝弹条7可以起到导向作用,直至滑动座3到达下极限位置,如图4所示,此时,偏振片5被从与通光孔相对的位置移开,实现了偏振片的切換。在使用过程中,钢丝弹条7使得齿条32与输出齿轮21啮合紧密、传动良好;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若齿条32与输出齿轮21之间产生磨损,在钢丝弹条7的弾力作用下,可以自动消除齿条32与输出齿轮21之间的间隙,保证齿条32与输出齿轮21紧密接触和传动良好。本技术可用于相机在有眩光时切换偏振片,以获得更清楚的照片;偏振片切换机构由相机内部程序控制,可以通过简单设置实现自动切換。本技术可以自动消除因为长期使用带来的磨损间隙,适用于成像面大小不同的各种图像传感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偏振片切换机构的相机,包括偏振片切换机构(200)和相机机身(100),所述相机机身(100)的前端设有前盖(1),前盖(I)上设有通光孔(11),其特征是,所述偏振片切换机构(200)位于前盖(I)的后方、相机机身(100)内部,在偏振片切换机构(200)的后方设有CXD图像传感器(301),(XD图像传感器(301)与所述通光孔(11)正对,CXD图像传感器(301)固定在CCD电路板(300)上,CCD图像传感器(301)的后部与散热片(302)相贴合,所述机相机身(100)内还安装有主电路板(400),主电路板(400)与CCD电路板(300)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相机,其特征是,所述相机机身(100)是由一个U形的底座(101)、一个顶盖(102)、一个后盖(103)和所述前盖(I)构成的封闭箱体。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相机,其特征是,所述偏振片切换机构包括滑动座(3)和驱动装置(2),所述前盖(I)上设有滑槽(12),所述滑动座(3)上固定安装至少一块偏振片(5),滑动座(3)具有一传动侧面(31)和一滑动侧面(34),传动侧面(31)和滑动侧面(34)相平行,所述传动侧面(31)设有齿条(32),齿条(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修栋余应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锐势机器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