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接闪器引下线的高压屏蔽下导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28333 阅读:2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31 19: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接闪器引下线的高压屏蔽下导体,主体为由7层材料组成的可弯曲的圆形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7层材料分别为由内而外依次分布的阻燃塑料轴芯、同轴线、阻燃内部包裹层、阻燃绝缘材质层、金属屏蔽网、外部阻燃包裹层和外部阻燃、抗紫外线老化的绝缘护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施工方便、无须电焊、设计巧妙,抗大气腐蚀、可减少接闪器截获雷电后侧向跳火和大电流瞬间通过感应产生破坏的风险,提高了安全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外部防 雷领域,特别涉及到让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入地的专用高压屏蔽下导体。
技术介绍
如今电子信息领域的范围和影响カ不断提升,传统的铜带和扁钢下导体不具有屏蔽的效果,相对跳火和感应产生破坏概率会较大,一旦产生这样的危险,对我们的电子及信息设备影响将相当大,尤其是防爆场所因雷击起火已成为多发事故.铜带和扁钢引下线的腐蚀和老化则将影响整个防雷系统正常工作。综上所述,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特别需要ー种高压屏蔽下导体,以解决以上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接闪器引下线的高压屏蔽下导体,通过采用特殊的结构设计,从而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接闪器引下线的高压屏蔽下导体,主体为由7层材料组成的圆形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7层材料分别为由内而外依次分布的阻燃塑料轴芯、同轴线、阻燃内部包裹层、阻燃绝缘材质层、金属屏蔽网、阻燃外部包裹层和抗紫外线老化的外部阻燃绝缘护套。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同轴线的截面积为50平方毫米,由于雷电流有趋肤效应,因此采用多股铜导线,増加表面积.阻燃塑料轴芯的直径为37毫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施工方便、无须电焊、设计巧妙,抗大气腐蚀、可減少接闪器截获雷电后侧向跳火和大电流瞬间通过感应产生破坏的风险,提高了安全性。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所述的ー种高压屏蔽下导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结构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ー步阐述本技术。如图I所示,本技术所述的ー种用于接闪器引下线的高压屏蔽下导体,主体为由7层材料组成的可弯曲圆形电缆,所述7层材料分别为由内而外依次分布的阻燃塑料轴芯110、同轴线120、阻燃内部包裹层130、阻燃绝缘材质层140、金属屏蔽网150、阻燃外部包裹层160和抗紫外线老化的外部阻燃绝缘护套170。所述塑料轴芯为阻燃实心塑料,保证同轴线不变形;所述同轴线能在接闪器接闪雷电后,将雷电流通过同轴线入地泄放,同轴线的截面符合IEC标准和GB50057-2010标准;所述阻燃内部包裹层用于确保同轴线线间等距,不松散;所述绝缘材质采用阻燃材质,确保同轴线与屏蔽层之间的绝缘,绝缘层可耐250kV的瞬间电压;所述金属屏蔽网用于对雷电产生的电磁场达到屏蔽作用,屏蔽层接地后,电场完全屏蔽,微量的磁场会散出,用于雷电计数器记录雷击次数;所述外部包裹层用于保护金属屏蔽网间距不变,不松股;所述外部绝缘护套具有阻燃、抗紫外线的功能,在下导体安装及固定时,保护下导体免受机械损伤。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的截面积为50平方毫米,直径为37毫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干施工方便、无须电焊、设计巧妙,抗大气腐蚀、可減少接闪器截获雷电后侧向跳火和大电流瞬间通过感应产生破坏的风险,提高了安全性。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接闪器引下线的高压屏蔽下导体,主体为由7层材料组成的圆形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7层材料分别为由内而外依次分布的阻燃塑料轴芯、同轴线、阻燃内部包裹层、阻燃绝缘材质层、金属屏蔽网、外部阻燃包裹层和外部阻燃、抗紫外线老化的绝缘护套。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用于接闪器引下线的高压屏蔽下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同轴线由若干股铜导线组成,截面积为50平方毫米,直径为37毫米。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接闪器引下线的高压屏蔽下导体,主体为由7层材料组成的可弯曲的圆形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7层材料分别为由内而外依次分布的阻燃塑料轴芯、同轴线、阻燃内部包裹层、阻燃绝缘材质层、金属屏蔽网、外部阻燃包裹层和外部阻燃、抗紫外线老化的绝缘护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施工方便、无须电焊、设计巧妙,抗大气腐蚀、可减少接闪器截获雷电后侧向跳火和大电流瞬间通过感应产生破坏的风险,提高了安全性。文档编号H01B7/28GK202404963SQ201120549169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3日专利技术者王巍 申请人:驭雷(上海)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巍
申请(专利权)人:驭雷上海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