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17906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30 00:59
一种用于固定两个壳体的凸缘的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包括多个螺栓、多个轴环和多个螺母。每个螺栓都延伸穿过第一凸缘中的孔口和第二凸缘中的孔口,每个轴环都绕相应螺栓的杆布置,并且每个螺母都固定在螺栓中相应的一个上。每个轴环都布置在凸缘中的一个与螺母或螺栓的头之间。每个轴环都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二构件布置在第一构件的第一端处。第二构件的横截面大体上为U形或V形,第二构件具有第一和第二径向内端以及径向外部中间部分,并且在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一径向内端与第二径向内端之间限定出轴向间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燃气涡轮发动机的连接组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将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叶片容纳壳体连接至另一个相邻壳体的连接组件。
技术介绍
经常使用螺母和螺栓将涡轮风扇燃气涡轮发动机的风扇壳体和风扇入口管道连接到一起,其中所述螺栓设置成轴向穿过环形径向延伸凸缘中的孔,所述凸缘在风扇壳体和风扇入口管道的抵接端处。如果凸缘设计成承受重的动态载荷,则习惯上使每个螺栓延伸并且环绕每个螺栓的杆且在相应螺栓的头与凸缘中的一个之间或者在相应螺母与凸缘中的一个之间设置柱状轴环。这在螺栓失效之前增加了螺栓的有效长度并因此增加了螺栓的绝对轴向延伸幅度。也可以将每个柱状轴环设置成可碎轴环,从而在极限负载下,在螺栓失效之前,可碎轴环被压碎以允许更大的凸缘分离。与风扇壳体和风扇入口管道之间的连接组件关联的普遍问题是,在高动态事件期间风扇壳体可明显挠曲,并且如果该动态挠曲通过连接组件从风扇壳体传递至风扇入口管道,则该动态挠曲会影响风扇入口管道的设计。常规连接组件的第一个问题是,当使用可碎轴环时,连接组件的响应是有效的数字式的,因为一旦达到预定负载,可碎轴环便被压碎并且凸缘分离以适应更大的挠曲并防止螺栓失效,但是丧失了由螺栓提供的所有初始夹紧负载。当负载为极限值时上述情况是可接受的,然而当负载适度时该数字效应是不期望的,因为其扩大了动态事件的总体效应。常规连接组件的第二个问题是,由于需要将相当大的端部负载置于螺栓上以在凸缘上获得所需的夹紧负载,所以可碎轴环的任何破碎仅在相当大的负载并且因此挠曲已通过凸缘从风扇壳体传递至风扇入口管道(反之亦然)之后发生。常规连接组件的第三个问题是,因为凸缘中具有柔韧度,所以随着凸缘开始分离施加于轴环上的负载经常是偏心的,这就导致轴环壁的过早弯曲。不论轴环是否可碎,连接组件的主要要求总是用于保持结构有效性,同时限制负载、挠曲从连接组件的一侧传递至另一侧。使用轴环的常规连接组件并不理想。因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新型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减少、优选地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包括具有第一凸缘的第一燃气涡轮发动机壳体以及具有第二凸缘的第二燃气涡轮发动机壳体,第一和第二凸缘彼此平行延伸,所述第一凸缘具有延伸穿过其中的多个第一孔口,所述第二凸缘具有延伸穿过其中的多个第二孔口,第二凸缘中的第二孔口与第一凸缘中的第一孔口对准;多个螺栓和多个螺母,每个螺栓都延伸穿过第一凸缘中的相应的第一孔口以及第二凸缘中的相应的第二孔、口 ;至少一个轴环,所述至少一个轴环绕螺栓中的一个的杆布置,每个螺母都固定在螺栓中相应的一个上,至少一个轴环布置在凸缘中的一个与相应的螺母之间或凸缘中的一个与相应的螺栓的头之间,所述至少一个轴环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二构件布置在第一构件的第一端处,轴环的第一构件为环形,第二构件为环形且横截面大体上为U形或V形,第二构件具有第一径向内端、第二径向内端以及径向外部中间部分,并且第二构件在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一径向内端与第二径向内端之间限定出轴向间隔。该连接组件可包括多个轴环,每个轴环都绕相应螺栓的杆布置,每个轴环都布置在凸缘中的一个与相应的螺母之间或凸缘中的一个与相应的螺栓的头之间,每个轴环都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二构件布置在第一构件的第一端处,第一构件为环形,第二构件为环形且横截面大体上为U形或V形,第二构件具有第一径向内端、第二径向内端和径向外部中间部分,并且第二构件在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一径向内端与第二径向内端之间限定出轴向间隔。每个轴环都可包括第三构件,所述第三构件布置在第一构件的第二端处,使得第一构件轴向地布置在第二构件与第三构件之间,第三构件为环形且横截面大体上为U形或V形,第三构件具有第三径向内端、第四径向内端和第二径向外部中间部分,并且第三构件在所述第三构件的第三径向内端与第四径向内端之间限定出轴向间隔。每个轴环都可包括第三构件,轴环的第三构件为柱状,轴环的第二构件轴向地布置在第一构件与第三构件之间。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可为一体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构件可为一体的。第二构件的第一和第二径向内端可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二构件的第一径向内端与第一构件可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二构件的第二径向内端可具有比第二构件的第一径向内端更大的直径。第三构件的第三和第四径向内端可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三构件的第三径向内端与第一构件可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三构件的第四径向内端可具有比第三构件的第三径向内端更大的直径。第二构件的径向外部中间部分的直径可与第三构件的第二径向外部中间部分的直径相同。第二构件的径向外部中间部分的直径可大于或小于第三构件的第二径向外部中间部分的直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为环形。第一壳体可为风扇壳体,而第二壳体可为风扇管道入口。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包括具有第一凸缘的第一燃气涡轮发动机壳体以及具有第二凸缘的第二燃气涡轮发动机壳体,第一和第二凸缘彼此平行延伸,第一凸缘具有延伸穿过其中的多个第一孔口,第二凸缘具有延伸穿过其中的多个第二孔口,第二凸缘中的第二孔口与第一凸缘中的第一孔口对准;多个螺栓和多个螺母,每个螺栓都延伸穿过第一凸缘中的相应的第一孔口以及第二凸缘中的相应的第二孔口,每个螺母都固定在螺栓中相应的一个上;至少一个轴环,所述至少一个轴环绕螺栓中的一个的杆布置,至少一个轴环布置在凸缘中的一个与相应的螺母之间或凸缘中的一个与相应的螺栓的头之间,、所述至少一个轴环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二构件布置在第一构件的第一端处,轴环的第一构件大体上为环形,第二构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具有径向内端和径向外端,第一部分径向向外延伸且从其径向内端轴向地离开延伸至其径向外端,第二部分具有径向内端和径向外端,第二部分径向向内延伸且从其径向外端轴向地离开延伸至其径向内端,第一部分的径向外端固定至第二部分的径向外端,并且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径向内端与第二部分的径向内端之间限定出轴向间隔。该连接组件可包括多个轴环,每个轴环都绕相应的螺栓的杆布置,每个轴环布置在一个凸缘与相应的螺母之间或一个凸缘与相应的螺栓的头之间,每个轴环都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二构件布置在第一构件的第一端处,轴环的第一构件为柱状,第二构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具有径向内端和径向外端,第一部分径向向外延伸且从其径向内端轴向地离开延伸至其径向外端,第二部分具有径向内端和径向外端,第二部分径向向内延伸且从其径向外端轴向地离开延伸至其径向内端,第一部分的径向外端固定至第二部分的径向外端,并且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径向内端与第二部分的径向内端之间限定出轴向间隔。每个轴环都可包括第三构件,所述第三构件布置在第一构件的第二端处,使得第一构件轴向地布置在第二构件与第三构件之间,第三构件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第三部分具有径向内端和径向外端,第三部分径向向外延伸且从其径向内端轴向地离开延伸至其径向外端,第四部分具有径向内端和径向外端,第四部分径向向内延伸且从其径向外端轴向地离开延伸至其径向内端,第三部分的径向外端固定至第四部分的径向外端,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径向内端与第四部分的径向内端之间限定出轴向间隔。每个轴环都可包括第三构件,轴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2.25 GB 1103245.51.一种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包括具有第一凸缘的第一燃气涡轮发动机壳体以及具有第二凸缘的第二燃气涡轮发动机壳体,第一和第二凸缘彼此平行延伸,第一凸缘具有延伸穿过其中的多个第一孔口,第二凸缘具有延伸穿过其中的多个第二孔口,第二凸缘中的第二孔口与第一凸缘中的第一孔口对准;多个螺栓和多个螺母,每个螺栓都延伸穿过第一凸缘中的相应的第一孔口和第二凸缘中的相应的第二孔口 ;至少一个轴环,所述至少一个轴环绕所述螺栓中的一个的杆布置,每个螺母都固定在所述螺栓中相应的一个上,所述至少一个轴环布置在所述凸缘中的一个与相应的螺母之间或所述凸缘中的一个与相应螺栓的头之间,所述至少一个轴环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二构件布置在第一构件的第一端处,轴环的第一构件为环形,第二构件为环形且横截面大体上为U形或V形,第二构件具有第一径向内端、第二径向内端和径向外部中间部分,并且第二构件在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一径向内端与第二径向内端之间限定出轴向间隔。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多个轴环,每个轴环都绕相应螺栓的杆布置,每个轴环都布置在凸缘中的一个与相应螺母之间或凸缘中的一个与相应螺栓的头之间,每个轴环都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二构件布置在第一构件的第一端处,第一构件为环形,第二构件为环形且横截面大体上为U形或V形,第二构件具有第一径向内端、第二径向内端和径向外部中间部分,并且第二构件在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一径向内端与第二径向内端之间限定出轴向间隔。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组件,其中每个轴环都包括第三构件,所述第三构件布置在第一构件的第二端处,使得第一构件轴向地布置在第二构件与第三构件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M里德
申请(专利权)人:劳斯莱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