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N61-405型手车活门驱动机构自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683342 阅读:5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6 07:05
KYN61-40.5型手车活门驱动机构自锁装置,包括活门驱动组件,该活门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拐臂、第二拐臂,第三拐臂和第四拐臂,以及销轴、拉簧,其中第三拐臂和第四拐臂的游离端与上活门、下活门铰接,所述第一拐臂的一端铰接在柜体内壁上。其要点是:在第一拐臂上开有一自锁孔,与该自锁孔相配合,还具有一套由定位销、第一联锁片、连杆、第二联锁片和自锁销轴构成的自锁组件,自锁销轴相对所述自锁孔具有插入或脱离两种运动状态。江山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原有活门驱动组件的第一拐臂上增设一个自锁孔,利用自锁组件中的自锁销轴相对于自锁孔的两种工作状态,使活门驱动组件直接地、唯一地受控于手车定位销,可靠地建立了手车的进出与活门的启闭相辅相成的联锁关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KYN61-405型手车活门驱动机构自锁装置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KYN61-40. 5型手车活门驱动机构自锁装置。
技术介绍
KYN61-40. 5型铠装移开式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适用于三相交流50Hz,40. 5kV单母线分段电力系统,在发电厂、变电所及工矿企业、高层建筑的变配电中作为接受和分配电能之用,并对电路实行控制、保护和监测,满足IEC60298,DL404等标准的要求,并具备完善的“五防”功能。但是,该设备在检修时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即因手车活门驱动机构没有设置自锁装置,当手车被拉出柜外进行检修时,活门仅依靠临时加锁方式进行防范,由于费时费力容易遗忘,实际中屡屡出现没有上锁的现象,而误入柜内打开活门面对带电的主母线室就会严重危及检修人员的生命安全,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KYN61-40. 5型手车活门驱动机构自锁装置,依靠该装置,当手车被拉出柜外时活门具有自锁功能,从而可有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这种KYN61-40. 5型手车活门驱动机构自锁装置,包括活门驱动组件,该活门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拐臂、第二拐臂,第三拐臂、第四拐臂和拉簧,所述第三拐臂和第四拐臂的游离端与上活门、下活门铰接,所述第一拐臂的臂身与第二拐臂的一端铰接,第一拐臂的一端铰接在柜体内壁上,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一拐臂上开有自锁孔,与该自锁孔相匹配,还具有一套由定位销、第一联锁片、连杆、第二联锁片和自锁销轴构成的自锁组件,所述自锁销轴的轴头相对所述自锁孔具有插入或脱离两种状态。具体实施时,所述自锁孔位于第一拐臂与柜体内壁铰接处的一侧。具体实施时,所述自锁组件中的定位销设置在手车一侧。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联锁片、连杆经台阶螺母和第一连接块组合在第一弯板上,该第一弯板位于柜体定位孔处,该柜体定位孔与所述定位销的运动方向相对应。具体实施时,所述连杆的一端沿柜深方向至所述自锁孔的附近,经第二连接块与第二联锁片铰接,第二联锁片的销轴铰接在第二弯板上,第二联锁片的另一端与与螺母相联;自锁销轴安装在一自锁销轴座内,其上端与螺母相联,下端的轴头与自锁孔相对,在自锁销轴座内,设置有能控制自锁销轴复位的压缩弹簧。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在原有活门驱动组件的第一拐臂上增设一个 自锁孔,利用手车自锁组件中自锁销轴相对于自锁孔作往复运动,且该往复运动直接地、唯一地受控于手车定位销,进而可靠地建立了手车的进出与活门的启闭相辅相成的联锁关系。当手车外出时,由于手车定位销脱离滚轮,压缩弹簧的恢复力使整个手车自锁组件的元件复位,自锁销轴的轴头进入自锁孔,完成自锁功能;当手车被推进时,带动滚轮转动,最后使压缩弹簧受压而将自锁销轴的轴头压入自锁孔,完成自锁功能。由此,本专利技术解决了活门仅依靠临时加锁方式进行防范,由于费时费力容易遗忘,实际中屡屡出现没有上锁的问题,从根本上杜绝了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使KYN61-40. 5型铠装移开式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的可靠性得以全面提升。为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附图说明 图I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为清楚说明,该图中删去了活门驱动机构的相关元件。 图中第一弯板1,自锁孔101,滚轮2,定位销3,第一联锁片4,台阶螺母41,连杆5,第一连接块51,第二连接块52,第二弯板6,第二联锁片7,销轴71,螺母8,自锁销轴座9,自锁销轴10,第一拐臂11,柜体内壁12,第二拐臂13,第三拐臂14,第四拐臂15,销轴151,拉簧16,上活门17,下活门18,滑轨19。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I、图2。本实施例的KYN61-40. 5型手车活门驱动机构自锁装置由活门驱动组件和自锁组件两部分组成。其中活门驱动组件为原有设置在柜体内壁上的装置,自锁组件为新增机构。活门驱动组件由第一拐臂11,第二拐臂13,第三拐臂14,第四拐臂15,拉簧16,滑轨19构成。第一拐臂11的左端由铰轴定位在柜体内壁12的下部,它们经销轴151等依次铰接而成。第三拐臂14和第四拐臂15的游离端分别与上活门17、下活门18上的轮轴铰接,驱动上活门17、下活门18在滑轨19上滑动,图I中的双箭头A和B专门示出了上活门17、下活门18启闭的运动方向。当第一拐臂11沿图I中箭头C方向转动时,第二拐臂13拉动第三拐臂14克服拉簧16的阻力下行,此时,第三拐臂14与下活门18的连接端带动下活门18下行,而其另一端则上行,由于销轴151为固定支点,从而造成第四拐臂15与上活门17的连接端上行,上活门17、下活门18在第三拐臂14和第四拐臂15的作用下开启,便于活门内部的静触座与手车的触臂实现对接。为实现活门的自锁功能,首先,在第一拐臂11的壁上增开一个自锁孔101,该孔位于第一拐臂11的铰接销轴一侧,用于接纳自锁销轴10的轴头。自锁销轴10属于自锁组件的一个元件,整个自锁组件包括设置在手车一侧的定位销3,以及设置在第一拐臂11外侧的柜体内壁12上的第一弯板I、滚轮2、第一联锁片4、台阶螺母41、连杆5、第一连接块51、第二弯板6、第二联锁片7、螺母8、自锁销轴座9和自锁销轴10等。定位销3即为手车上原有的手车定位销,第一弯板I则安装在与定位销相匹配的柜体定位孔处,该定位孔一般都设在柜体内壁的最外侧。经台阶螺母41和第一连接块51,将滚轮2、第一联锁片4和连杆5的一端组合在第一弯板I上,第一弯板I则固定在柜体内壁12的顶壁上。组装后,连杆5的另一端则沿柜深方向延伸至第一拐臂11的自锁孔101附近,经第二连接块52与第二联锁片7铰接,第二联锁片7的销轴71铰接在第二弯板6上,第二联锁片7的另一端与与螺母8相联。自锁销轴10安装在自锁销轴座9内,其上端与螺母8相联,下端的端的轴头与自锁孔相对,在自锁销轴座9内,设置有能控制自锁销轴10复位的压缩弹簧(图中未画出)。手车进柜时,手车定位销3插入柜体定位孔,驱动滚轮2运动,从而带动第一联锁片4转动,带动通过第一连接块51连接的连杆5运动,然后带动通过第二连接块52连接的第二联锁片7转动,再带动和第二联锁片7相连接的螺母8运动,而和螺母8连接的自锁销轴10也做相应运动滑出在第一拐臂11上的自锁孔101,完成了对活门驱动机构自锁装置的解锁。解锁后,手车摇进机构可摇进柜体,通过手车驱动装置驱动第一拐臂11即可按图I中箭头C方向绕铰接轴转动,活门驱动组件打开活门,手车触臂进入工作位置。手车出柜时,手车摇进机构摇出,定位销3脱离柜体定位孔,拉簧16使整个活门驱动组件恢复到初始位置,自锁销轴座9内压缩弹簧使整个自锁组件复位,此时,自锁销轴10的轴头插入第一拐臂11的自锁孔内,完成自功能,确保在手车拉出柜外时活门不能打开, 而且这种确保与手车的定位销、柜体定位孔具有直接性和唯一性关系,因此,从根本上杜绝了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权利要求1.一种KYN61-40. 5型手车活门驱动机构自锁装置,包括活门驱动组件,该活门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拐臂(11)、第二拐臂(13),第三拐臂(14)、第四拐臂(15)和拉簧(16),所述第三拐臂(14)和第四拐臂(15)的游离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惠生
申请(专利权)人:江山市开关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