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灯光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672911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1 11: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灯光系统,包括:多个照明装置;多个传感装置,用于检测物体的信号;分析装置,用于获取每个传感装置的检测情况,进而分析物体所处的位置及运动方向;控制装置,基于分析得到的物体的位置及运动方向,将物体运动方向上位于物体前方的照明装置开启,并将后方的照明装置关闭。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系统,能极大地降低能源浪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够降低照明成本。(*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照明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智能灯光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很多过道、楼道的照明系统均采用声控或光控灯光系统。虽然声控和光控灯光系统相比较传统的照明系统有其人性化与合理化的一面,在很多场合都发挥了其重要作用,但是,这类灯光系统也存在其固有的一些缺陷。对于声控灯光系统而言,当声控灯被激活点亮的时候,行人行走前后的灯将全部点亮,不会根据实际的需要来调节。而在现实使用过程中,只需要点亮行人行走前方的灯,行人行走反方向的灯是不需要点亮的,点亮全部的灯实际是一种浪费,所以声控灯光系统在提闻节能效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对于感应灯光系统而言,现有的感应灯,只有在行人接近的时候才会点亮,在行人行走的前方,灯并不会被点亮,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感应灯光系统的灵敏度也较低,这极不符合人们走路的习惯,也不能满足人们对照明系统智能化的要求。对于马路上的灯光系统而言,通常情况下,在晚上是长明的,并且整个灯光系统的亮度是不变的,即使无人通行,所有灯光也是彻夜长明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同时,也不符合节能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灯光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节能效率低、不够人性化与智能化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智能灯光系统,包括多个照明装置;多个传感装置,用于检测物体的信号;分析装置,用于获取每个所述传感装置的检测情况,进而分析物体所处的位置及运动方向;控制装置,基于分析得到的物体的位置及运动方向,将物体运动方向上位于物体前方的照明装置开启,并将后方的照明装置关闭。优选地,所述传感装置具有一定的检测区域,且相邻传感装置的检测区域有一定的重叠。优选地,所述分析装置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当第一传感装置在检测区域内检测到物体的信号时,判断与所述第一传感装置相邻的第二传感装置是否检测到所述物体的信号;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当第二传感装置在检测区域内检测到所述物体的信号时,对所述第二传感装置反复进行判断,直到判断出所述第二传感装置在检测区域内检测不到所述物体的信号时,判断所述第一传感装置在检测区域内是否还能够检测到物体的信号;判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传感装置在检测区域内还能够检测到物体的信号时,判定所述物体是从第二传感装置向第一传感装置的方向运动;当所述第一传感装置在检测区域内检测不到物体的信号时,判定所述物体是从第一传感装置向第二传感装置的方向运动。优选地,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数量控制单元,用于将位于物体前方的预定数量的照明装置开启。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本技术引入传感装置来检测检测区域内物体的信号,通过分析得到物体的位置、运动方向及运动快慢等信息,进而实现对照明装置的智能控制,使得物体运动方向前方的照明装置点亮,而将运动方向后方的照明装置全部关闭,并且点亮的照明装置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设定,本技术提高了灯光控制的智能化与人性化,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能源浪费,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进一步也降低了照明成本。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智能灯光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传感装置的布局示意图;图3-图5示出了人员在运动过程中传感装置的检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I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智能灯光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如图I所示,一种智能灯光系统,包括多个照明装置10 ;多个传感装置11,用于检测区域内物体的信号;分析装置12,用于获取每个传感装置的检测情况,进而分析物体所处的位置、运动方向;控制装置13,基于分析得到的物体的位置及运动方向,将物体运动方向上位于物体前方的照明装置开启,并将后方的照明装置关闭。 通过本实施例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只是将物体运动方向前方的照明装置点亮,而其后方的照明装置是全部关闭的,所以可以大大的提高节能效率,降低能源浪费。优选地,所述传感装置具有一定的检测区域,且多个所述传感装置之间的设置间隔小于所述单个传感装置的检测区域,即相邻传感装置的检测区域会有一定的重叠。具体地,对于传感装置而言,其都有一定的检测区域,为了使设置的传感装置检测区域能覆盖所有的被检测区域,而不会留有检测盲区,在设置传感装置时,通常会将两个相邻的传感装置的检测区域设置为有一定的重合部分。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传感装置的布局示意图。如图2所示,传感装置A、B、C、D的检测区域之间都一定的覆盖(m),这样就可以确保传感装置的检测没有盲区,即物体运动到任何位置都能被所设置的传感装置检测到。优选地,分析装置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当第一传感装置在检测区域内检测到物体的信号时,判断与第一传感装置相邻的第二传感装置在检测区域内是否检测到物体的信号;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当第二传感装置在检测区域内检测到物体的信号时,对第二传感装置反复进行判断,直到判断出第二传感装置在检测区域内检测不到物体的信号时,判断第一传感装置在检测区域内是否还能够检测到物体的信号;判定单元,用于当第一传感装置在检测区域内还能够检测到物体的信号时,判定物体是从第二传感装置向第一传感装置的方向运动;当第一传感装置在检测区域内检测不到物体 的信号时,判定物体是从第一传感装置向第二传感装置的方向运动。具体地,对于每个传感装置而言,其处于不停地检测状态,只要有物体出现在传感装置的检测区域所覆盖的区域内,该物体就会被其附近的传感装置检测到,通过相邻的传感装置实时地检测,利用分析装置就可以判断出物体的具体运动方向。通过本实施例,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物体的运动方向,进而可以为控制装置实现灯光的开启与关闭控制提供依据。优选地,控制装置包括数量控制单元,用于将位于物体前方的预定数量的照明装置开启。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一个计时装置。结合图2,例如,可以从B传感装置接收到物体的信号开始计时,到A传感装置接收不到人体发出的红外信号为止。而A、B两个传感装置之间的重合距离是已知的,这样就可以根据该距离以及计时时间算出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而依据该速度,可以进一步对运动物体前方所需开启的照明装置的数量进行设定。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较快时,可以在运动物体的前方多开启一些照明装置;相反,当运动物体的速度较慢时,可以适当的少开启一些照明装置。特别地,对于走廊或者过道等区域,可以采用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作为传感装置来检测人员的运动情况。图3-图5示出了人员在运动过程中传感装置的检测示意图。如图3所示,当人员处于b点时,传感装置B将接收到人体发出的红外信号,之后,会判断与传感装置B相邻的传感装置A和C是否检测到人体发出的红外信号,特别说明,此处的传感装置B可以认为是第一传感装置,而传感装置A和C可以看作是第二传感装置。当然,依据图3所示的人员所处的位置,此时传感装置A也将检测到人体发出的红外信号。为了进一步确认人员运动的方向,此时会不断地对传感装置A的检测状态进行跟踪,即反复地判断传感装置A是否可以检测到人体发出的红外信号,直到判断出传感装置A接收不到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喜荣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同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