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童床的底架收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593879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21 13:17
一种折叠式童床的底架收合装置,包括上关节、下关节、推板、中介片、软织带等部件构成的中心座,及分别与上关节、下关节活动连接的呈X状交叉的两副底架管,中介片与上关节、下关节配合形成两副底架管之间角度的调整结构,软织带、推板、卡榫、弹簧等部件配合上关节及其连接着的底架管构成展开锁定和解锁折叠的控制机构。本设计的锁定及展开方式简洁,底架锁定时可直接调整两副底架管之间角度,全程没有产生过度操作和误操作的空间。(*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婴幼儿童床的改造,即一种折叠式童床的底架收合装置
技术介绍
童床是一种重要的婴童用品。婴童在童床内或游戏玩耍,或睡眠休息均具有充足的空间,且婴童安全可得到充分保障。童床给家长育儿减轻了负担及带来了便利。为减少空间占用及运输和移动的方便,不使用时可折叠是目前一般童床的必备功能。在折叠式童床中,其底架基本模式为四支底架管的一端各自连接童床四角的竖管,另一端分别活动连接于中心座。在童床使用状态下,四支底架管呈X状水平交叉,并通过中心座的操作实现四支底架管的全折叠。如中国专利200720186221. 8 (设计人罗吉喜),其两副底架管(水平展开时在同一直线上的2支底架管为所称的一副)分别连接于底中心座,当释放旋转拉手并下压中心座时,旋扭在弹簧作用力下使机构处于展开锁定状态,此时设在一副底架管端部的挡块的前端面被旋钮的圆周面挡住,实现了底架展开状态的锁定;当拉手旋转到被限位时,提起拉手使中心座抬高,此时旋转圆周面脱离挡块的前端面,两副底架管进入解锁过程,在重力作用下实现全折叠。该设计结构较为复杂,再如操作折叠或展开的拉手为一突出的硬物件,造成底架管与中心座不在一个平面内。在目前的一般折叠童床中,两副底架管之间的角度随中心座(铰接关节)被一次性固定(如上述200720186221. 8号中国专利等),所以不同规格尺寸的折叠式童床需要配置不同角度的中心座,即在中心座结构模式相同的情况下,生产厂商需要生产和储备多种规格中心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任务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折叠式童床的底架收合装置,以在方便童床折叠和展开时,还可以直接变换两副底架管之间角度。本技术技术方案一种折叠式童床的底架收合装置,包括上关节、下关节、两副底架管、支地管部件,上关节、下关节构成中心座,两副底架管与中心座呈X交叉状活动连接,其中一副底架管的2支分别活动连接于上关节的两端,另一副底架管的2支分别活动连接于下关节的两端,底架管的活动范围在水平展开状态至垂直向下折叠状态之间,支地管的上端插入下关节的中心短管后与之铆接固定,其特别之处在于还包括有中介片与上关节、下关节配合形成两副底架管之间的角度调整结构中介片的中心孔和下关节的中位孔由铆钉穿接,中介片的四角与上关节中部柱体固定铆接;还包括有推板、软织带、2只卡榫、2只弹簧等部件配合上关节及其连接着的2支底架管组成的展开锁定和解锁折叠的控制机构推板位于上关节中部柱体空腔内,推板的两个圆孔分别套合于上关节中部空腔内的2只导柱,穿接推板的软织带向上穿过上关节的中心窄孔,卡榫侧面母线方向开口被铆接底架管和上关节的铆钉横穿,弹簧位于横穿的铆钉和卡榫端部之间。上关节中部的下底处具有相当于中介片厚度的一层虚空,以在中心座的组合中固定容纳中介片。卡榫侧面母线方向开口的尾部设有窄口段。本技术的组装步骤1、所述的软织带穿过推板上的两条窄孔后缝合,软织带继续穿过上关节顶面中位的窄孔,将推板的两个圆孔分别套进上关节中部空腔内的2只导柱;2、中介片的中心孔对准下关节的中心孔,铆钉穿过所述两孔实现中介片与下关节的铰接;3、将中介片贴合于上关节中部底面,并通过对称分布的4个铆钉位将两者铆合,从而将推板封堵在上关节中部的空腔内,也实现了下关节和上关节的间接连接,此时上关节中位的圆柱体含于下关节中位的U型槽中;4、将2支底架管分别铆合于上关节的两端,2支底架管相对于上关节的两端可活动,活动范围在水平态至垂直态之间;5、令铆合于上关节端部的底架管位于垂直态,将内腔装入了弹簧的卡榫侧面开口对准连接底架管和上关节的铆钉用力压进;6、将另2支底架管的一端分别与下关节的端部以铆钉铰接;7、将支地管上端插入下关节底部中心短管并铆接固定;8、将4支底架管的另一端(外端)分别与童床四角的竖柱活动连接。本技术的操作1.在童床整体展开过程中,向下推压中心座使支地管下端触及地面,本技术即全展开进入使用状态;2.在童床整体折叠过程中,向上提起软织带,4支底架管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完成折叠。本技术的工作原理1.当本技术处于展开状态欲折叠时,操作者提起软织带,软织带连接的推板沿上关节中部空腔内的导柱上移,直至抵达上关节中部空腔的上顶,在此过程中,推板两端的坡面自下而上贴抵着卡榫端部的弧型面,推动卡榫向底架管内退缩(卡榫与底架管上的铆轴作相对移动,铆轴始终处于横穿卡榫两侧开口的状态),使卡榫端部完全脱离与上关节中部柱体侧面的接触,即原有的上关节中部柱体侧面对卡榫端部的压制得以撤销,底架管在自重作用下伴随童床整体的折叠而折叠。特别地,由于横穿卡榫侧面开口的铆轴直径适当地大于卡榫侧面开口的窄口间距,此时的卡榫不会因移动或震动从底架管上脱落。当本技术处于折叠状态欲展开使用时,伴随着折叠童床的整体展开,由于各底架管的外端分别活动连接着童床四角的竖柱,当操作者向下推压中心座时,两只卡榫外端底部弧面擦过上关节中部柱体侧面,卡榫受侧面推压向底架管内收缩,卡榫内的弹簧受到压缩,当卡榫所在的底架管达到水平态时,被压缩弹簧的弹力释放推动,两只卡榫均向上关节中部柱体的中心位移,使得卡榫外端上侧平面段被上关节中部柱体侧面压住,从而实现连接于上关节的2只底架管水平状态的锁定,即童床底架的展开状态被锁定。2.在本技术处于展开状态下,由于中介片镶嵌于上关节中部底处的虚空且被铆接固定,而下关节以中心位置的铆钉为轴可相对于中介片作旋转,即下关节相对于上关节可旋转。3.在本技术处于展开状态下,支地管下端接触地面,承受童床底板上的婴幼儿的重量和玩耍游戏时的动作冲量。 本设计具有简洁的童床底架管的锁定及展开操作方式,在锁定底架的同时兼具有两副底架管之间角度的可直接调整,没有产生过度操作和误操作的空间。本设计部件较少、结构可靠、使用简易,并且确保婴童人身安全。附图说明图1配备了本技术的童床框架图2图1的局部本技术的展开使用状态图3中心座直观图图4图3中上关节的倒立图5图3中下关节的倒立图6推板直观图图7中介片直观图图8卡榫直观图图9局部图底架管与上关节的位置关系图10本技术折叠状态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结合本申请的实施方案及附图说明。见图1,一种折叠式童床的底架收合装置,包括上关节1、下关节2等组成的中心座,一端与中心座呈X交叉状活动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童床四角竖柱91活动连接的四支底架管3。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3是图2的精简。图6所示的推板4有2条窄孔41,依次自2条窄孔41穿过的软织带5 (绕过2条窄孔之间的梁)再穿过上关节1顶面中位的窄孔11后,将软织带5齐头缝合,见图3所示。对比图4与图2中的上关节1可见,上关节1中部圆柱形内有2只导柱12,推板4(图6)上的两个圆孔42各套合1只导柱12 ;将图7所示的硬质中介片6的4只角孔61与上关节1中部的空柱13铆合固定,在图3中,中介片6与上关节1的下底面构成统一平见图5,下关节2中部设置有短管21,支地管7的上端插入短管21后铆接(参见图2、图1)。支地管7下端接触地面,在童床展开工作时,婴幼儿重量的一部分由支地管7传递至地面。参见并对比图2和图9,特别地,2支底架管3分别铆合于上关节1两端,底架管3的活动范围在水平展开状态(如图2示)至垂直向下折叠状态(如图10示)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荣明李开群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舒城三乐童车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