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4896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高压电路(31)和低压电路(32),所述高压电路(31)和所述低压电路(32)组装在一个盒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电路(32)包括电源供给部分(1)、充电控制及检测部分(2)、输出强度控制部分(3),所述电源供给部分(1)与所述充电控制及检测部分(2)、所述输出强度控制部分(3)分别电连接,所述充电控制及检测部分(2)与所述输出强度控制部分(3)共一主控单元(U1),在所述主控单元(U1)控制下工作,所述电源供给部分(1)分别向所述充电控制及检测部分(2)、所述输出强度控制部分(3)提供电源VCC,所述的高压电路(31)的VCC端和接地端分别与所述的低压电路(32)中的插座(J2)第1引脚和第2引脚相接。(*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空气净化器能够提供“空气维生素”—负氧离子和微量的臭氧,能够起到净化空气及消毒灭菌作用。目前,市场上所售的空气净化器一般都为室内使用,采用市电直接供电或由市电降压供电,缺点是不能随意放置和随身携带,无市电电源的地方更加不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能在室内方便使用又能在室外随身携带使用、可调节空气净化强度的空气净化器。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高压电路和低压电路,高压电路和低压电路组装在一个盒体内,低压电路包括电源供给部分、充电控制及检测部分、输出强度控制部分,电源供给部分与充电控制及检测部分、输出强度控制部分分别电连接,充电控制及检测部分与输出强度控制部分共一主控单元,在主控单元控制下工作,电源供给部分分别向充电控制及检测部分、输出强度控制部分提供电源VCC,所述的高压电路的VCC端和接地端分别与所述的低压电路中的插座J2第1引脚和第2引脚相接,可用充电电池供电,也可以用外接电源工作及充电,如图3所示。用外接电源工作时可边用边充电,这使得既能在室内方便使用又能在室外随身携带使用。所述的高压电路是现有技术,由三极管Q201、变压器B、电阻R201、R202、R203、电容C201、C203、C204、C205、C206、C207、C208、二极管D201、D202、、D203、D204、D205、D206、放电电极HV组成;三极管Q201、变压器B反馈绕组、R202、C201构成频率约30KHz振荡电路,经变压器B和二极管、电容升压成直流高压后由放电电极HV电离空气,R203起隔离保护作用。所述的低压电路包括电源供给部分、充电控制及检测部分、输出强度控制部分;电源供给部分由集成电路U2、三极管Q2、场效应管Q6、二极管D2、D4、D3、电阻R15、R6、R11、R25、R26、电容C2、C3、C5、电感L1以及电池组成,为现有技术;所述的低压电路充电控制及检测部分由主控单元U1、三极管Q3、Q4、Q5、二极管D5、D6、电阻R12、R13、R14、R16、R17、R18、R19、R20、R21、R22、R23、R24、电容C4组成,对充电电流及充电电压进行管理,内部电池与外接电源切换工作,当转换开关置“OFF”和外接电源时,电池不工作;当指示灯闪动提示电池电压不足时,可以用外接电源充电(可边充边用);输出强度控制部分由主控单元U1、三极管Q1、二极管D1、电阻R1、R2、R3、R4、R5、R10、电容C1、转换开关SW1、变色发光管PL1、电阻R7、R8、R9组成,使高压电路产生的负离子浓度产生变化,当转换开关置“H”位置时绿色指示灯点亮,高压电路全功率工作,产生大量负离子,当转换开关置“L”位置时,使高压电路间歇工作,产生较少负离子,以满足不同需要,变色发光管PL1指示充电控制及检测状态和空气净化输出强度。所述的高压电路的VCC端、接地端(负端)分别与所述的低压电路中充电控制及检测部分的插座J2第1引脚、第2引脚相接。所述的低压电路电源供给部分的输出电压VCC分别送到插座J2的第1引脚、主控单元U1的第4引脚、电阻R1、R17、R18的一端上;电池连接于插座B1上,插座B1的第2脚为正极、第1脚为负极;转换开关SW1公共端接地,其L、H、OFF触点依次接三极管Q1发射极和电阻R6、三极管Q1集电极、电阻R8的一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集电极分别接二极管D1正、负极;插座J2的第2引脚接转换开关SW1的H触点,插座J1为外接电源及电池充电端口,插座J1的第1引脚和第3引脚接地端、第2引脚与二极管D5正极、电容C4及电阻R14的一端相连,R14的另一端与主控单元U1第10脚连接;主控单元U1第10脚还接二极管D2、D4正极与电阻R15的连接点、三极管Q4集电极及三极管Q3发射极,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主控单元U1第13脚接插座B1的第2脚、三极管Q2、Q4的发射极、电阻R11、R12、R13的一端,电阻R1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3基极,电阻R12另一端接三极管Q3集电极,电阻R11另一端接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接转换开关SW1的H触点;主控单元U1第1脚接电阻R9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接变色发光管PL1的一个光管,主控单元U1第2脚接电阻R7、R8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接变色发光管PL1的另一个光管,电阻R7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2集电极、二极管D4的负极及电感L1与电容C3的连接点;主控单元U1第3脚接电阻R10、电阻R24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接主控单元U1第7脚、电阻R4与电阻R5的连接点及电阻R3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主控单元U1第6脚、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5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基极,电阻R3的另一端接主控单元U1第5脚、电阻R1与电阻R2的连接点,电阻R2另一端接地,电阻R1另一端接主控单元U1第3脚与电阻R10的连接点;电阻R24的另一端接主控单元U1第14脚、二极管D6负极及电阻R23与电阻R21的连接点,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1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5基极,三极管Q5基极与发射极间接入电阻R22,三极管Q5发射极接地;主控单元U1第8脚接三极管Q4基极,主控单元U1第9脚接二极管D5负极、电阻R16的一端,电阻R16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5集电极、电阻R17的另一端;主控单元U1第12脚接电容C4与电阻R20的连接点,电阻R20的另一端与电阻R18另一端、电阻R19的一端及二极管D6正极连接,电阻R19另一端接地;转换开关SW1多档可调,所述的插座J1为USB端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便携式设计,小巧、方便,安全、环保;用充电电池供电,并可以用外接整流电源和电脑USB口工作及充电,有充电控制与检测电路进行电池电压检测,能及时判断电池电量是否足够;空气净化有高低两档输出调节,满足了不同场合使用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高压电路部分电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低压电路部分电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电原理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可以这样来实现利用直流高压对空气电离而产生负氧离子和微量臭氧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整个电路分成高压电路31和低压电路32两个部分,整个电路的控制是以主控单元U1为中心来进行,图3示意了其电原理。高压电路31可看成振荡部分和高压部分两块,三极管Q201、变压器B反馈绕组、电阻R202、电容C201构成振荡部分,高压部分由变压器B、电阻(R201、R203)、电容(C203、C204、C205、C206、C207、C208)、二极管(D201、D202、、D203、D204、D205、D206)、放电电极HV组成;低压电路32包括电源供给部分1、充电控制及检测部分2、输出强度控制部分3;电源供给部分1由集成电路U2、三极管Q2、场效应管Q6、二极管(D2、D4、D3)、电阻(R15、R6、R11、R25、R26)、电容(C2、C3、C5)、电感L1以及电池组成;充电控制及检测部分2由主控单元U1、三极管(Q3、Q4、Q5)、二极管(D5、D6)、电阻(R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峰罗岚林桂初罗惠民袁凌孙毅熊战陈锦璧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风华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