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及其净化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535305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3 0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其包括吹脱隔油池、混凝沉淀池、混凝加药装置、第一中间水池、给水泵、曝气生物滤池、第二中间水池、絮凝加药单元、过滤提升泵、多介质过滤器、锰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酸加药装置、阻垢剂加药装置、混合器、反渗透装置、碱加药装置、消毒装置以及紫外线杀菌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先对主要污染物重点去除,再通过反渗透技术作为安全保障,且反渗透预处理设计充分,使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大大降低了污堵现象发生频率,使化学清洗周期大大延长,水回收利用率高达75%,可适用于市政、农村、工业企业、矿场饮用水处理场合或需要深度处理的中水回用场合。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所述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的净化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净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将微污染地下水、地表水、矿井水净化为生活饮用水的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及其净化方法
技术介绍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遭受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饮用水污染尤为突出,人类日常生活用水安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在一些水资源缺乏的地区,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及水源受到污染的地区,由于优质水源的选取、输送需要大量的投资,当地人民和政府无力承担该项投资,人民大量使用地表水或开采地下水直接或简单澄清消毒后作为生活饮用水,而生活污水也未经处理直接无规则排放,农村农药的大量使用都带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矿场一般都位于山区或偏远地区,无独立生活水源供给,基本是采用地下水或矿井水简单处理后供给使用。这些取用供给方式的生活饮用水都是不安全的,对使用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危害。现有的各种微污染原水净化技术工艺设计相对单一,对于污染源越来越复杂、污染物种类越来越多、污染物浓度波动范围较大的原水不能充分保障提供安全合格饮用水的能力。膜技术的应用带了水处理技术的革命,但膜技术广泛应用也逐渐显现出使用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把各种污染物的去除负荷都压在超滤、纳滤、反渗透膜上,预处理工艺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膜处理进水要求,且对于原水水质波动带来的冲击不具备适应能力,这加重了膜的污堵,并导致了净水成本增加,且净水系统运行不稳定,水资源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有必要提供一种运行稳定、性能较佳的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及其净化方法,其针对微污染地下水、地表水、矿井水,尤其是受到有机物、氮、磷、硫化氢、铁、锰、氟化物、石油类污染且总硬度较大的原水进行净化处理为饮用水的技术,可为用户提供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饮用水。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其包括吹脱隔油池、混凝沉淀池、混凝加药装置、第一中间水池、给水泵、曝气生物滤池、第二中间水池、絮凝加药单元、过滤提升泵、多介质过滤器、锰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酸加药装置、阻垢剂加药装置、混合器、反渗透装置、碱加药装置、消毒装置以及紫外线杀菌装置,其中,所述吹脱隔油池用于将微污染原水中的非乳化油从所述微污染原水中分离出来;所述混凝沉淀池用于将所述吹脱隔油池的出水中的胶体、Fe3\悬浮物在混凝剂的絮凝、架桥作用下聚集成絮凝体并从中分离出来,所述絮凝体吸附去除水中的磷;所述混凝加药单元用于往所述混凝沉淀池中添加所述混凝剂;所述第一中间水池用于缓冲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出水;所述给水泵用于提升所述第一中间水池的出水并使其从所述曝气生物滤池的下部进入;所述曝气生物滤池用于进行微泡曝气、生物降解、氧化吸附过滤;所述第二中间水池,用于缓冲所述曝气生物滤池的出水;所述过滤提升泵,用于提升所述第二中间水池的出水使其从所述多介质过滤器的顶部进入;所述絮凝加药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二中间水池的出水添加絮凝剂;所述多介质过滤器,用于滤除所述第二中间水池的出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所述锰砂过滤器,用于降低所述多介质过滤器的出水中的锰、铁离子含量;所述活性炭过滤器,用于吸附滤除所述锰砂过滤器的出水中的异味、色度、有机物等杂质并还原去除余氯后达到所述反渗透装置进水水质要求;所述酸加药装置,用于降低所述活性炭过滤器的出水的pH值;所述阻垢剂加药装置,用于在所述活性炭过滤器的出水中添加阻垢剂;所述混合器,用于在所述活性炭过滤器的出水中对所述酸加药装置与所述阻垢剂加药装置添加的药物进行混合;所述反渗透装置,用于分离拦截所述活性炭过滤器的出水中的无机盐、剩余有机物、氨氮(离子态NH4+)、总氮、总磷等杂质形成淡水与浓水;所述碱加药装置用于提高所述反渗透装置的所述淡水的pH值至人体适宜的pH 值;所述消毒装置与所述紫外线杀菌装置对所述反渗透装置的所述淡水进行消毒杀菌形成生活用水,所述消毒装置还对所述曝气生物滤池的出水添加消毒剂。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吹脱隔油池依次分隔成第一子池、第二子池以及整流子池,所述第一子池与所述第二子池之间开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子池与所述整流子池之间的底部开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子池内设置有布水管、预曝气管以及排泥槽, 所述第二子池内设置有若干相互平行的斜板以及排油槽,其中,所述排泥槽分布在所述第一子池内的底部,用于排除所述微污染原水在所述第一子池内中沉淀的杂物,所述布水管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一子池内的池体下部,用于将所述微污染原水均勻分布于第一子池内;所述预曝气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子池的底部,用于对所述微污染原水进行预曝气;所述若干斜板均勻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二子池的中部且位于所述第一通道下,所述若干斜板倾斜于所述第二子池的墙壁,且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位于所述若干斜板的两端,所述若干斜板用于将所述微污染原水中的非乳化油从所述微污染原水中分离出来;所述排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子池的顶部。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凝沉淀池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接收所述吹脱隔油池的出水的入水口以及用于与所述混凝加药单元连接的混凝剂混合曝气管,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槽,所述混凝沉淀池依次分隔成若干絮凝反应子池、整流子池以及沉淀子池,其中,每个絮凝反应子池的中部设置有絮凝反应箱,所述整流子池设置有垂直于其底部的隔墙,所述隔墙将所述整流子池的下部分隔成两个部分,所述沉淀子池的顶部设置有集水槽,所述沉淀子池的中部设置有均勻间隔分布的若干斜板,所述沉淀子池的底部设置为配水区,所述吹脱隔油池的出水经过所述入水口并与所述混凝剂加药装置投加的混凝剂混合后进入所述若干絮凝反应子池内进行絮凝反应,再进入所述整流子池进行整流缓冲、均勻配水,最后进入所述沉淀子池进行泥水分离。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曝气生物滤池设置成上中下三个区域,所述下区域为配水区并在底部设置有布水管,所述中区域为生物填料区并在底部设置有微孔曝气装置,所述上区域为收水区并在顶部设置有集水槽。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还包括鼓风装置,用于送入空气至所述吹脱隔油池、所述混凝沉淀池以及所述曝气生物滤池,所述鼓风装置采用均与所述吹脱隔油池、所述混凝沉淀池以及所述曝气生物滤池相通的鼓风机或反洗风机。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反渗透装置相通且用于接收所述浓水的高位浓水箱,所述高位浓水箱的高度大于所述多介质过滤器、 所述锰砂过滤器、所述活性炭过滤器的高度,所述高位水箱均与所述多介质过滤器、所述锰砂过滤器、所述活性炭过滤器连接,利用所述高位水箱的出水对所述多介质过滤器、所述锰砂过滤器、所述活性炭过滤器进行冲洗。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反渗透装置反渗透膜元件化学清洗的化学清洗装置,所述化学清洗装置包括化学清洗水箱、清洗水泵以及清洗过滤器,所述化学清洗水箱采用所述反渗透装置分离的所述淡水来配制化学清洗溶液,所述清洗水泵提升所述清洗水箱中的所述清洗溶液至所述清洗过滤器中,所述过滤器连接于所述反渗透装置的清洗入口。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微污染原水净化方法,其应用于上述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中, 其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所述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的吹脱隔油池,将微污染原水中的非乳化油从所述微污染原水中分离出来;通过所述微污染原水净化系统的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浩隆牟永敏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德安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