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的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421206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9 04:45
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的减震装置,设置在公交车车厢体与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之间,与公交车车厢体及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分别固定连接,特征是设有转接接头,其一端通过减震橡胶及螺栓与公交车车厢体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减震垫A、减震垫B与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固定连接;减震垫A与减震垫B相连接,减震垫A为底座,外侧有一凸台,减震垫B为减震液盖板;减震垫A中间为锥形孔;减震垫A与减震垫B共同拟合为一圆环,与减震垫A的锥形孔外侧相对应,中间注满减震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取消了图像采集系统与公交车之间的刚性连接,并增加了减震橡胶之间的弱刚性连接效能。对车载图像采集系统的强振和冲击情况下,均能做到较好的防震效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震装置。具体地说,本技术是一种用于公交车图像采集系统或其它车载系统的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城市交通量增加迅猛,国家大力推行公交优先政策,而公交车图像采集系统的应用开始广泛应用。现有公交车安装的减震装置主要分两种,一种由公交车厂家直接安装的,与普通车载系统类似,但由于并无单独设计,图像采集系统要求采集的图像清楚,无抖动,目前并达不到;另一种是由车载系统厂家于后来提供的,一般直接安装于公交车上,这类设备在行车当中余震大、持续抖动时间长。上述的减震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的减震装置,该装置对震动吸收效果好,减震持续时间长,是一种适用于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的减震装置。为完成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解决方案一种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的减震装置,设置在公交车车厢体与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之间,该减震装置与公交车车厢体及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分别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该减震装置中设有转接接头,该转接接头的一端通过减震橡胶及螺栓与所述公交车车厢体固定连接;该转接接头的另一端通过减震垫A、减震垫B与所述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固定连接;所述的减震垫A与减震垫B相连接,减震垫A为底座,外侧有一凸台,减震垫B为减震液盖板。减震垫A中间为锥形孔。减震垫A与减震垫B共同拟合为一圆环,与减震垫 A的锥形孔外侧相对应,中间注满减震液;减震垫A外侧的凸台可阻止阻尼油滴漏。本技术有以下优化方案1、所述的转接接头可以由两段连接构成,其中转接接头一、转接接头二通过螺栓连接成一整体,为公交车与车载图像采集系统间的转接单元,可保持机械特性。2、所述的减震橡胶可以包括减震橡胶一、减震橡胶二,两层减震橡胶分别设置在与公交车车厢相连接处的上、下两侧。3、所述的减震液可以采用阻尼油(阻尼液),利用阻尼液减震,并与不同的行车环境相对应,可更换。通过道路情况和平均公交行车速度注入相应的减震液,可得到理想的减震效果。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解决方案,本技术与现有的刚性连接和橡胶减震连接相比较,它取消了图像采集系统与公交车之间的刚性连接,并降低减震橡胶之间的弱刚性连接。对车载图像采集系统的强振和冲击情况下,均能做到较好的防震效果。通过减震橡胶与公交车相连接,降低了公交车震动的影响。采用注入减震液的减震垫可较好的利用阻尼液的弹性,更加有效的降低振动的影响。而采用了转接接头,除了易于拆装之外,还可提供足够的机械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减震装置的剖视图;图2图1的A-A向视图;图3为减震垫A、减震垫B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公交车图像采集系统或其它车载系统的减震装置,如图1减震装置的剖视图所示,1和4均为M6X 15的螺栓。如图2 (图A-A)所示,减震橡胶一和减震橡胶二通过4个螺栓1与公交车相连,减震橡胶的形状如图所示,减震橡胶一厚3毫米,减震橡胶二厚6毫米。转接接头一和转接接头二之间通过螺栓1相连,转接接头厚度为2毫米。如图3所示,减震垫A和减震垫B均为圆柱体,减震垫A为底座,外侧有一凸台,减震垫B为减震液盖板。减震垫A中间为锥形孔。减震垫A和减震垫B共同拟合为一圆环, 与锥形孔外侧相对应,中间注满阻尼油,凸台可阻止阻尼油滴漏。所述阻尼油的阻尼系数根据图像采集系统的重量进行选择,重量大的选用较低的阻尼系数(负相关)。根据图像采集系统的重量不同,阻尼油的阻尼系数可按Π(601、Π(602、 FK603、FK604 所选。权利要求1.一种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的减震装置,设置在公交车车厢体与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之间,该减震装置与公交车车厢体及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分别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该减震装置中设有转接接头,该转接接头的一端通过减震橡胶及螺栓与所述公交车车厢体固定连接;该转接接头的另一端通过减震垫A、减震垫B与所述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固定连接;所述的减震垫A与减震垫B相连接,减震垫A为底座,外侧有一凸台,减震垫B为减震液盖板;减震垫A中间为锥形孔;减震垫A与减震垫B共同拟合为一圆环,与减震垫A的锥形孔外侧相对应,中间注满减震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接接头由两段连接构成,其中转接接头一、转接接头二通过螺栓连接成一整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震橡胶可以包括减震橡胶一、减震橡胶二,两层减震橡胶分别设置在与公交车车厢相连接处的上、下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震液采用阻尼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油的阻尼系数与图像采集系统的重量成负相关,阻尼油的阻尼系数选自Π(601、Π(602、 FK603、FK604。专利摘要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的减震装置,设置在公交车车厢体与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之间,与公交车车厢体及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分别固定连接,特征是设有转接接头,其一端通过减震橡胶及螺栓与公交车车厢体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减震垫A、减震垫B与公交车载图像采集系统固定连接;减震垫A与减震垫B相连接,减震垫A为底座,外侧有一凸台,减震垫B为减震液盖板;减震垫A中间为锥形孔;减震垫A与减震垫B共同拟合为一圆环,与减震垫A的锥形孔外侧相对应,中间注满减震液。本技术取消了图像采集系统与公交车之间的刚性连接,并增加了减震橡胶之间的弱刚性连接效能。对车载图像采集系统的强振和冲击情况下,均能做到较好的防震效果。文档编号B60R11/00GK202264705SQ20112023017公开日2012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3日专利技术者姚煜, 张丽, 张戎, 曾一军, 李舒, 沙薇, 王建华, 糜长军, 谢传根, 郭亚中 申请人: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亚中糜长军曾一军谢传根张戎李舒张丽王建华姚煜沙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