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虹江专利>正文

骑马式健身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82291 阅读:2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31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骑马式健身器,包括一鞍座、转动机构、连杆驱动机构及主架,其中主架与转动机构及连杆驱动机构相连接并支撑整个装置,主架与转动机构连接的枢接管向后倾斜,转动机构的转动件为折形构件,折形构件的顶端向外倾斜,其底端套接于主架的枢接管内并能绕枢接管为轴线作圆周轨迹旋转,所述的枢接管安装于主架的后支腿上使整个装置平衡稳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时,骑乘者由于自身重力作用以枢接管为轴线旋转并在旋转过程鞍座向外倾斜而合成环状闭合轨迹,达到健身目的及趣味性良性结合,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健身效果好等优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公开一种骑马式健身器,按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划分属于健身器材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旋转的骑马健身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骑马机的共同特点是在于提供一鞍座可供使用者骑乘之用,以及一驱动装置可供用来驱动该鞍座做各种骑马式的运动,可使身体中80%的肌肉群得到训练,全身关节都会得到充分的转动和伸展。传统骑马式的健身器材一般是通过驱动装置使其上下或前后在同一竖直面内运动,有一定局限性,为此,业内技术人员在传统基础上加以改进创作出中国文献CN1762317,公开一种骑马机,其通过马达及传动组件驱动底座(其与坐垫相连) 作前、后及上、下来回摆动,及左、右倾斜来回作动,然而上述文献公开的骑马机结构复杂, 且必须由马达驱动实现各种运动。本专利技术人有鉴于骑马机在使用上具有的优点,乃加以设计改良,遂有本技术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的骑马式健身器,该骑马健身器利用骑乘者自身重力作用使鞍座绕枢接轴在环形轨迹上旋转动作,从而达到锻练身体的肌肉群之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骑马式健身器,包括—鞍座,其底面前、后部位分别连接连杆驱动机构和转动机构;一转动机构,其包括转动件,该转动件为折形构件,其底端套接于主架的枢接管内并能绕枢接管为轴线作圆周轨迹旋转;一连杆驱动机构,其一端与鞍座连接,该机构带动鞍座前后动作以使其往复旋转, 该连杆驱动机构铰接于主架上并绕铰接处驱动鞍座动作;一主架,其与转动机构及连杆驱动机构相连接并支撑整个装置,主架与转动机构连接的枢接管向后倾斜,鞍座在连杆驱动机构作用下作前后运动轨迹的同时还绕枢接管作圆周运动而合成环状闭合轨迹。进一步,所述的主架包括前支腿和后支腿,后支腿由后贴地管及相连接两支杆组成,前支腿由前贴地管及前支管/杆组成,后支腿的两支杆与前支管/杆的顶部连接并向斜上延伸直至与手把总成连接,枢接管连接于后支腿上并位于与前支管/杆结合处的下侧。进一步,所述的转动件由套接段、连接段及支撑段复合于一体的折形管,且折形管的套接段与枢接管套接且两者轴线重合,折形管的支撑段用于支撑鞍座,折形管的支撑段向远离枢接管张开以使鞍座在绕枢接管旋转时还向外倾斜,折形管的支撑段是以枢接管为旋转轴线并向外倾斜以使鞍座在绕枢接管旋转时还向外倾斜,上述的折形管也可以是折形杆或其他符合条件的构件。进一步,所述的连杆驱动机构为手扶式边杆机构,包括驱动杆、手把总成及连接杆,驱动杆的顶部通过球状万向轴承连接于鞍座上,驱动杆的另端固定于主架上,驱动杆还通过一连杆与手把总成相连接,手把总成与主架前端连接并能绕该连接处动作以带动驱动杆的驱动端并沿主架的导轨框内前后活动。进一步,所述的手把总成包括把手、连接管及U形架,把手套于连接管顶端,连接管底端与U形架相连,U形架两侧分别安装脚踏板,所述的连接管上半部分与主架前端铰接,连接管还通过连杆与驱动杆相连。本技术使用时,骑乘者坐于鞍座上,手扶在把手双脚踩于踏板上,由于自身重力作用,鞍座的转动件以枢接管为轴线向后旋转,到最后端时在惯性力及靠连杆驱动机构的作用继续经另侧轨迹向前端复位,当到达最前端时,又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后旋转,形成圆周轨迹,同时,由于转动件的结构设置,鞍座在旋转过程中还向外倾斜合适的角度,更符合人体健身生理学构造,上述的连杆驱动或只用脚及腿部力量驱动或用手臂及脚共用驱动,达到健身目的及趣味性良性结合。本技术的枢接管安装于主架的后支腿上,具体可见说明书附图的安装位置, 与优先申请案相比,健身器在旋转过程中,整个装置平衡性更稳定,达到安全可靠之目的。本技术主要是靠自身重力及人力驱动方式,与现有机器驱动方式相比,具有结构简单、环保、生产成本低、健身效果好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示意图;图2是图1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示意图;图4是图3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请参阅图至图4,一种骑马式健身器,包括一鞍座1,其底面前、后部位分别连接连杆驱动机构2和转动机构3 ;一转动机构3,其包括转动件31,该转动件为折形构件,其底端套接于主架的枢接管32内并能绕枢接管为轴线作圆周轨迹旋转;一连杆驱动机构2,其一端与鞍座连接,该机构带动鞍座1前后动作以使其往复旋转,该连杆驱动机构铰接于主架4上并绕铰接处40驱动鞍座动作;—主架4,其与转动机构3及连杆驱动机构2相连接并支撑整个装置,主架与转动机构连接的枢接管32向后倾斜,鞍座在连杆驱动机构作用下作前后运动轨迹的同时还绕枢接管32作圆周运动而合成环状闭合轨迹。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的主架4包括前支腿41和后支腿42,后支腿42由后贴地管421及相连接两支杆4221、4222组成,前支腿41由前贴地管411及前支管/杆 412组成,后支腿42的两支杆与前支管/杆的顶部连接并向斜上延伸直至与手把总成5连接,枢接管32连接于后支腿42上并位于与前支管/杆结合处的下侧。转动件31由套接段 311、连接段312及支撑段313复合于一体的折形管,且折形管的套接段311与枢接管32套接且两者轴线重合,折形管的支撑段313用于支撑鞍座,折形管的支撑段313向远离枢接管 32张开以使鞍座在绕枢接管旋转时还向外倾斜,折形管的支撑段是以枢接管为旋转轴线并向外倾斜以使鞍座在绕枢接管旋转时还向外倾斜,上述的折形管也可以是折形杆或其他符合条件的构件。连杆驱动机构2为手扶式边杆机构,包括驱动杆21、手把总成5及连接杆 22,驱动杆21的顶部通过球状万向轴承连接于鞍座1上,驱动杆21的另端固定于主架上 (可以连接于前支腿41),驱动杆21还通过一连杆22与手把总成5相连接,手把总成5与主架1前端连接并能绕该连接处40动作以带动驱动杆21的驱动端并沿主架的导轨框内前后活动。手把总成5包括把手51、连接管52及U形架53,把手51套于连接管52顶端,连接管52底端与U形架53相连,U形架53两侧分别安装脚踏板或脚蹬轴,所述的连接管上半部分与主架前端铰接,连接管还通过连杆22与驱动杆21相连。本技术的连杆驱动机构也可以直接为脚踏结构,具体可见该案之前优先申请案,另外,主架部分的前后支腿双杆结构也可以在前支腿设置,目的是能支撑整个装置,包括鞍座、连杆驱动机构、转动机构等。本技术使用时,初始状态如图1或图2所示,当骑乘者坐于鞍座上,双手握把手,双脚踩于踏板上,由于自身重力作用,鞍座的转动件以枢接管为轴线向后旋转并到最后端见图3或图4,此时在惯性力及靠连杆驱动机构4的作用继续经另侧轨迹向前端复位,当到达最前端时,又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后旋转,形成圆周轨迹,同时,由于转动件的结构设置,鞍座1在旋转过程中还向外倾斜合适的角度,更符合人体健身生理学构造,上述的连杆驱动或只用脚及腿部力量驱动或用手臂及脚共用驱动,达到健身目的及趣味性良性结合。本技术骑马机还可以折叠,以方便运输。以上所记载,仅为利用本创作
技术实现思路
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项技艺者运用本创作所做的修饰、变化,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骑马式健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鞍座,其底面前、后部位分别连接连杆驱动机构和转动机构;一转动机构,其包括转动件,该转动件为折形构件,其底端套接于主架的枢接管内并能绕枢接管为轴线作圆周轨迹旋转;一连杆驱动机构,其一端与鞍座连接,该机构带动鞍座前后动作以使其往复旋转,该连杆驱动机构铰接于主架上并绕铰接处驱动鞍座动作;一主架,其与转动机构及连杆驱动机构相连接并支撑整个装置,主架与转动机构连接的枢接管向后倾斜,鞍座在连杆驱动机构作用下作前后运动轨迹的同时还绕枢接管作圆周运动而合成环状闭合轨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马式健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架包括前支腿和后支腿,后支腿由后贴地管及相连接两支杆组成,前支腿由前贴地管及前支管/杆组成,后支腿的两支杆与前支管/杆的顶部连接并向斜上延伸直至与手把总成连接,枢接管连接于后支腿上并位于与前支管/杆结合处的下侧。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惠南
申请(专利权)人:刘虹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