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导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74909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8 2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导光结构,供以导引一发光二极管之光线以达到聚光之效果,该导光结构为上宽下窄之杯状透镜,杯底为一圆形面,另有一轴线通过该圆形面之圆心并与该圆形面垂直,使该导光结构之杯身以该轴线成线对称,该导光结构包含:一杯身曲线,由一坐标系统之复数个坐标描述,该坐标系统由一X轴与一Y轴形成,该X轴通过该轴线,该Y轴为该圆形面上通过圆心之直线,该等坐标至该X、Y轴之距离具有一相对误差p,该X轴与该Y轴以1mm为一单位坐标长,且0≤p≤1/20mm;及一发光孔,设于杯底供以容置该发光二极管光源。(*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LED导光透镜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将向外部偏射之光线导引至中央,以达聚光效果之发光二极管导光结构。技术背景发光二极管是一种由半导体技术所制成的光源,其发光原理利用半导体中的电子和电洞结合而发出光子,和一般的电子组件相同,只需要2 4伏特(V)的电压,在常温下就可以正常动作,因此其寿命也比传统光源来得更长。发光二极管芯片大小可以因用途而切割,经过封装后成为可使用之发光二极管光源。发光二极管芯片理论上具有360度之出射角度,但实际上必须放置于支架得以固定及封装,所以芯片最大发光角度是180度,另外芯片还会有一些杂散光线,而一般常用之SMD封装后发光角度介于90度 160度,并具有指向性。故发光二极管在使用时,往往搭配光学组件得以调整照射范围,而光学透镜相较于反光镜,其均勻性较优良,且聚光之效果亦佳,故常配合各种不同型态、以及相异需求而设计,以达到最佳之使用效果。据此,本技术提供具有聚光功能之发光二极管导光结构,将发光二极管侧向散逸之光线反射至正面出光处,达到聚光之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聚光效果之发光二极管导光结构,以便于使用。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之发光二极管导光结构,供以导引一发光二极管之光线以达到聚光之效果,该导光结构为上宽下窄之杯状透镜,杯底为一圆形面,另有一轴线通过该圆形面之圆心并与该圆形面垂直,使该导光结构之杯身以该轴线成线对称,该导光结构包含一杯身曲线,由一坐标系统之复数个坐标描述,该坐标系统由一 X轴与一 Y轴形成, 该X轴通过该轴线,而该Y轴为位于该圆形面上通过圆心之直线,该等坐标为(2. 80,0)、 (3.86,1.34)、(5. 01,3. 19)、(6. 07,5. 04), (6.98,6.78)、(7.97,8.89)、(8. 90,10. 97),且该等坐标至该X、Y轴之距离分别具有一相对误差P,该X轴与该Y轴以Imm为一单位坐标长,且0 < ρ < l/20mm ;及一发光孔,设于杯底呈现内凹之锥形,供以容置该发光二极管光源。该发光二极管导光结构更具有一出光部,该出光部由复数个六角形颗粒并排设置而成, 以使出光更加均勻。为了便于组装,该发光二极管导光结构更包含一组设部,设于该导光结构之顶部,供以卡合该导光结构与一支架。本技术提供另一种发光二极管导光结构,供以导引该发光二极管之光线以达到聚光之效果,该导光结构为上宽下窄之杯状透镜,杯底为该圆形面,另有一轴线通过该圆形面之圆心并与该圆形面垂直,使该导光结构之杯身以该轴线成线对称,该导光结构包含 杯身曲线,由一坐标系统之复数个坐标描述,该坐标系统由该X轴与该Y轴形成,该X轴通过该轴线,而该Y轴为位于该圆形面上通过圆心之直线,该等坐标为(2. 91,0), (3. 85,1.57)、(4. 82,3. 38)、(5. 84,5. 38)、(6. 84,7. 48)、(7. 67,9. 48)、(8. 48,11. 47),且该等坐标至该X、Y轴之距离分别具有该相对误差P,该X轴与该Y轴以Imm为一单位坐标长,且 l/20mm;及该发光孔,设于杯底呈现内凹之锥形,供以容置该发光二极管光源。该发光二极管导光结构更具有该出光部,该出光部由复数个六角形颗粒并排设置而成,以使出光更加均勻。为了便于组装,该发光二极管导光结构更包含该组设部,设于该导光结构之顶部,供以卡合该导光结构与该支架。本技术之设计,可配合发光二极管,有效调整其出光之性质,改善出光之范围,并提供更高之光强度。附图说明第1图,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外观立体图。第2图,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曲率图(一)。第3图,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光迹图(一)。第4图,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之曲率图。第5图,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之光迹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第1 3图,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外观立体图、曲率图(一)、光迹图 (一)。如图中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导光结构1,供以导引一发光二极管2 之光线以达到聚光之效果。该导光结构1为上宽下窄之杯状透镜,利用光之反射特性使照射至侧边杯身之光线反射至正面,达到聚集光线之功能。该导光结构1之杯底为一圆形面 10,另有一轴线通过该圆形面10之圆心并与该圆形面10垂直,使该导光结构1之杯身以该轴线成线对称。该导光结构1之外型透过一杯身曲线12可得知,该杯身曲线12亦决定该导光结构1之聚光效果。该杯身曲线12由一坐标系统之复数个坐标来描述,且该坐标系统由一 X轴与一 Y轴形成,该X轴通过该轴线,而该Y轴为位于该圆形面10上通过圆心之直线,描写该杯身曲线12曲率之该等坐标为(2.80,0)、(3. 86,1.34)、(5.01,3. 19)、(6.07, 5. 04)、(6. 98,6. 78)、(7. 97,8. 89)、(8. 90,10. 97),且该等坐标至该 X、Y 轴之距离分别具有一相对误差P,该X轴与该Y轴以Imm为一单位坐标长,且0彡ρ彡l/20mm。该导光结构1 之杯底另设有一发光孔14,呈现内凹之锥形并以该轴线成线对称,供以容置该发光二极管 2光源。该发光二极管2光源出射进入该发光孔14,并于进入透镜时产生第一次折射,由于该发光孔14系为线对称之锥形,故其向侧边发散之光线易受到相同之折射角度,而朝前方射出之光线则近无折射直接进入透镜。向侧边发散之光线,碰到该杯身曲线12时发生反射作用而向前方集中,出光方向越倾斜之光线,在反射后越向中央聚集,以现有之出光范围量测标准,有效照明角度系指最大光强度10%以上之范围,主要照明角度系指最大光强度 50%以上之范围,本实施例可达有效照明角度40度、主要照明角度20度之高度聚光效果, 且得到最高光强度M92烛光/千流明之高亮度。为了加强出光之均勻度,该导光结构1更包含一出光部16,该出光部16由复数个六角形颗粒17并排设置而成,利用光之散射效应,使光线产生均勻扩散的效果。于该导光结构1之顶部包含有一组设部18,设于该导光结构1之下缘,供以卡合该导光结构1与一支架,使其能与该发光二极管2稳固结合,并易于装设于一电子基板。本技术提供另一发光二极管导光结构1,其结构与上述雷同,仅于该杯身曲线 12之曲率略有差异,使产生之出光效果不同。请参阅第4及5图,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曲率图(二)及光迹图(二)。如图中所示,描述该杯身曲线12之该等坐标为0.91,0)、 (3. 85,1. 57)、(4. 82,3. 38)、(5. 84,5. 38)、(6. 84,7. 48)、(7. 67,9. 48)、(8. 48,11. 47),使其达到、有效照明角度60度、主要照明角度30度之高度聚光效果,且得到最高光强度2740烛光/千流明之高亮度之效果,其余结构皆与前述之该导光结构1雷同,于此不再叙述。本技术之设计能有效将光线加以聚集,使向两旁散逸之光线往前方集中,提供较小范围之光照角度,使光线集中,并使光强度提升,提供高亮度之效果表现。以上,仅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实施之范围, 其它转变方式亦皆在本案的范畴之中;故此等熟习此技术所作出等效或轻易的变化者,在不脱离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德龙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雷笛克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