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彭顗榕专利>正文

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361182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6 16: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包括一水动力系统、一火动力系统、一风动力系统以及一发电机组。其中,水动力系统系利用一设置在建筑物侧壁的储水容器向下流动的水流,以连动第一连动机构;火动力系统系利用太阳能聚热装置聚集太阳能,以使一集热容器内的介质间接加热一导管,使导管内的水形成水蒸汽,以推动第二连动机构。而风动力系统系利用一组扇叶,使迎风转动时,连动第三连动机构。而发电机组的心轴分别与第一连动机构、第二连动机构及第三连动机构连接,以在第一连动机构、第二连动机构或第三连动机构作动时,可同时或分别带动心轴转动,使产生电力输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电系统,尤指一种可同时或分别利用水力、太阳能或风力以产生电力的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地球的石油能源即将面临耗尽的危机,且在燃烧石油时会造成空气的污染,因此,世界各国都不断的开发风力、水力、地热或太阳能等天然资源以产生电力,以缓减石油能源消耗的速度,并避免继续破坏地球的环境。然而,大自然的气候常存在着难以确定的因素,例如在晴空万里时,常会是无风又无雨,在此种状态下,虽然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但在风力不稳定的状态,常会影响风力的发电量,不利于风力发电;而在雨季时,虽然可以让水库充分蓄水,并使用大型的机组以进行水力发电,但在雨季的这一段时间内,因为没有充足的阳光,即无法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再者,对于一般家庭、工厂或其他建筑而言,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虽然可以利用太阳能板进行发电,再将电力储存在电池内,但却无法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风力或水力的资源,且由于必须以电池储存电力,且电池具有一定的寿命,因此,将增加电池的购置及更换的花费支出。有鉴于此,为了改善上述的缺点,使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不仅能充分利用各种大自然的资源,以产生生活上所需要的电力,且可有效节省电池设备的成本,专利技术人积多年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专利技术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凭借将水动力系统、火动力系统及风动力系统分别与一发电机组连结的结构,能在不同气候形态时,都能有效利用大自然的资源,以产生电力。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在提供一种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凭借将储水容器设置在建筑物侧壁的结构,俾能在不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前提下,有效发挥水力发电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提供一种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凭借在建筑物的侧壁形成水墙的结构,俾能在热天时,有效调节室内的温度,以节省冷气的费用。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提供一种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凭借将太阳能聚集以加热集热容器内的介质,再利用间接加热的方式产生高温蒸汽,进而产生电力的结构,俾能有效提升太阳能发电的效率。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凭借将太阳能所产生的热量储存在一储热容器内,使能在阴雨天时,将热能释放以持续间接加热,产生高温蒸汽的的结构,俾能减少电池的购置费用,并让整组设备能持久使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3一种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设置在一建筑物上,其特征在于,该发电系统包括一水动力系统,包括一储水容器,该储水容器设置在建筑物的侧壁,该储水容器设有一出水口,供形成向下的水流,以连动第一连动机构;一火动力系统,包括一太阳能聚热装置,该太阳能聚热装置设置在建筑物的顶部, 供聚集太阳能以使一集热容器内的介质产生高温,且该集热容器穿过一导管,该导管的一端连接一第二连动机构,以在导管内的水因间接加热而形成水蒸汽时,连动第二连动机构;一风动力系统,包括一组扇叶,该组扇叶设置在建筑物的顶部,且该组扇叶连接一第三连动机构,以在该组扇叶迎风转动时,连动第三连动机构;以及一发电机组,设有一心轴,该心轴分别与第一连动机构、第二连动机构及第三连动机构连接,以在第一连动机构、第二连动机构或第三连动机构作动,带动心轴转动以产生电力输出。实施时,该建筑物的侧壁包括两道具有间隔的平行墙,而该储水容器设置于两道平行墙之间。实施时,该储水容器的出水口连接一导流管,该导流管的一端连接第一连动机构。实施时,该太阳能聚热装置包括至少一凸透镜,供聚集高温以集热容器内的介质。实施时,该太阳能聚热装置更包括至少一反射镜,供反射光线给凸透镜,让凸透镜聚集高温以集热容器内的介质。实施时,该火动力系统更包括一储热容器,该储热容器内设有介质,且该储热容器与集热容器连通。实施时,该集热容器包括一出口及一入口,该储热容器包括一出口端及一入口端, 该出口与该入口端连通,该入口与该出口端连通,以让介质循环流动。实施时,该储热容器与集热容器之间设有一加压泵,供带动介质循环流动。实施时,该集热容器上设有一温度感知器,供感测集热容器内的介质温度。实施时,该储水容器的出水口与发电机组的心轴之间设有一第一开关,该组扇叶与发电机组的心轴之间设有一第二开关,且该第一开关与第二开关分别与一控制电路呈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能在不同气候形态时,都能有效的利用水力、太阳能或风力的资源,以产生电力。2、本专利技术能在热天时,凭借水墙的作用以调节室内的温度,因此,不但能节省能源,且可有效节省冷气的费用支出。3、本专利技术能将太阳能所产生的热量储存,在阴雨天时,仍可利用储存的能量发电, 因此,不但能延长发电的时间,且由于具有等同于电池储能的功能,可减少电池的购置费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附图标记说明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1 ;水动力系统2 ;储水容器21 ;出水口 211 ;第一开关22 ;导流管23 ;第一连动机构M ;火动力系统3 ;太阳能聚热装置31 ;凸透镜 311 ;反射镜312 ;集热容器32 ;温度感知器321 ;出口 322 ;入口 323 ;储热容器33 ;出口端 331 ;入口端332 ;加压泵34 ;第二连动机构35 ;介质36 ;导管37 ;风动力系统4 ;扇叶41 ;第二开关42 ;第三连动机构43 ;发电机组5 ;心轴51 ;控制电路8 ;建筑物9 ;侧壁91 ;墙92、 93。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专利技术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1的较佳实施例,供设置在一建筑物9上,该发电系统1包括一水动力系统2、一火动力系统3、一风动力系统4以及一发电机组5。该水动力系统2包括一储水容器21、一第一开关22、一导流管23以及一第一连动机构对。其中,建筑物9的侧壁91包括两道具有间隔的平行墙92、93,而该储水容器21设置于两道平行墙92、93之间,且该储水容器21的底部设有一出水口 211,该出水口 211连接导流管23,供形成水流以推动一涡轮转动,该涡轮作为第一连动机构M。实施时,该第一开关22是一控水阀,该第一开关22设置在导流管23上,以控制水流。而该建筑物9的其他侧壁91上也可分别设置一储水容器21,以增加储水及发电的能力。该火动力系统3包括一太阳能聚热装置31、一集热容器32、一储热容器33、一加压泵34以及一第二连动机构35。其中,该太阳能聚热装置31设置在建筑物9的顶部,该太阳能聚热装置31包括至少一凸透镜311,所述的这些凸透镜311的一侧设有至少一反射镜 312。该集热容器32上设有一温度感知器321、一出口 322及一入口 323,该储热容器33上设有一出口端331及一入口端332,该出口端331与集热容器32的入口 323连通,该入口端332与集热容器32的出口 322连通,且该集热容器32的出口 322与储热容器33的入口端332之间设有加压泵34。另,该集热容器32及储热容器33内分别储存有高沸点的介质 36,该介质36是固态的硅酸盐,所述的介质36也可为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盐之类的固态化合物,或液态的高沸点复合油。且该集热容器32穿过一导管37,该导管37内具有液态水, 导管37的输入端连接一加压泵,而导管37的输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设置在一建筑物上,其特征在于,该发电系统包括一水动力系统,包括一储水容器,该储水容器设置在建筑物的侧壁,该储水容器设有一出水口,供形成向下的水流,以连动第一连动机构;一火动力系统,包括一太阳能聚热装置,该太阳能聚热装置设置在建筑物的顶部,供聚集太阳能以使一集热容器内的介质产生高温,且该集热容器穿过一导管,该导管的一端连接一第二连动机构,以在导管内的水因间接加热而形成水蒸汽时,连动第二连动机构;一风动力系统,包括一组扇叶,该组扇叶设置在建筑物的顶部,且该组扇叶连接一第三连动机构,以在该组扇叶迎风转动时,连动第三连动机构;以及一发电机组,设有一心轴,该心轴分别与第一连动机构、第二连动机构及第三连动机构连接,以在第一连动机构、第二连动机构或第三连动机构作动,带动心轴转动以产生电力输出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建筑物的侧壁包括两道具有间隔的平行墙,而该储水容器设置于两道平行墙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储水容器的出水口连接一导流管,该导流管的一端连接第一连动机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恒源彭顗榕
申请(专利权)人:彭顗榕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