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钢冒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44731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17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铸钢冒口,可有效解决当前硅砂冒口模型造成的不能重复使用,耗时多,浪费材料等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半圆柱体,半圆柱体外缘面两侧各有一个结合口,半圆柱体底部有底座,两个半圆柱体经结合口对接在一起,构成上直径大、下直径小的圆腔柱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能重复使用,方便材料回收利用,是电熔锆刚玉冒口模具上的创新。(*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熔锆刚玉浇铸用的铸钢冒口
技术介绍
电熔锆刚玉砖是将熔化好的料液倒入预先制作的砂型模具中浇铸成型,为保证产品的质量,需在浇注口位置设置冒口进行溶液补缩,补缩完后需将冒口挑掉,挑下来的冒口清理后可回收利用,目前冒口模型多用硅砂制作,硅砂冒口模型在电熔锆刚玉浇铸完后呈烧结状,为一次性使用,且硅砂容易粘结在锆刚玉冒口表面,影响锆刚玉冒口的回收利用, 硅砂冒口模型存在使用率低,不能重复利用,耗时多,浪费材料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铸钢冒口,可有效解决当前硅砂冒口模型造成的不能重复使用,耗时多,浪费材料等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半圆柱体,半圆柱体外缘面两侧各有一个结合口,半圆柱体底部有底座,两个半圆柱体经结合口对接在一起,构成上直径大、下直径小的圆腔柱体。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能重复使用,方便材料回收利用,是电熔锆刚玉冒口模具上的创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半圆柱体的立体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至图3给出,本技术包括半圆柱体,半圆柱体1外缘面两侧各有一个结合口 2,半圆柱体1底部有底座3,两个半圆柱体1经结合口 2对接在一起,构成上直径大、 下直径小的圆腔柱体。为了保证使用效果,所说的半圆柱体1外缘面上有多个加强筋4,提高半圆柱体的强度。所说的半圆柱体1和结合口 2、底座3、加强筋4为一体结构,由铸钢制成。本技术使用时,两个半圆柱体1先经结合口 2对接在一起,然后其外部用卡具将其固定在一起,放在浇注口位置溶液补缩,由于铸钢材料耐高温,使用完毕后,将两个半圆柱体1拿开,清理后即可继续使用。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能重复使用,且便于锆刚玉浇铸后冒口清理,方便材料回收利用,是电熔锆刚玉冒口上的创新。权利要求1.一种铸钢冒口,包括半圆柱体,其特征在于,半圆柱体(1)外缘面两侧各有一个结合口( 2),半圆柱体(1)底部有底座(3),两个半圆柱体(1)经结合口( 2)对接在一起,构成上直径大、下直径小的圆腔柱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钢冒口,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半圆柱体(1)外缘面上有多个加强筋(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钢冒口,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半圆柱体(1)和结合口(2)、底座(3)、加强筋(4)为一体结构。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铸钢冒口,可有效解决当前硅砂冒口模型造成的不能重复使用,耗时多,浪费材料等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半圆柱体,半圆柱体外缘面两侧各有一个结合口,半圆柱体底部有底座,两个半圆柱体经结合口对接在一起,构成上直径大、下直径小的圆腔柱体,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能重复使用,方便材料回收利用,是电熔锆刚玉冒口模具上的创新。文档编号B22C9/08GK202219317SQ20112037160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7日专利技术者宁本荣, 李万顺, 赵长顺, 龙沾卫 申请人:郑州远东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沾卫赵长顺李万顺宁本荣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远东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