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93302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26 04: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电极,包括上电极和与该上电极相适配的下电极,上电极的上部为圆台柱,上电极的底部为球型头。本电极对上电极采用球型头,圆台柱,下电极采用细径,锥底、平头和适宜的壁厚孔径及细颈使得弧焰稳定,温度适宜,避免燃弧时电极的外缘的尖端放电,使得样品在整个激发过程中,电极外形始终保持一致,弧焰保持稳定,从而,克服了传统电极燃烧时,弧焰光斑的游离现象。最终使分析精密度和准确度得到提高。经数百家单位,数百万次试样分析,证实本电极对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极,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电极
技术介绍
电极空穴中试样的蒸发和电弧燃烧状况是决定分析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的主要因索。电极头的温度是电弧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传统的电极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分析指标的要求,传统电极在交流电弧燃烧过程中,弧焰不稳定,使得聚焦光斑在入射狭缝的外围游动,会使进入狭缝的光通量不稳定,影响分析精密度和准确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极在整个燃烧过程中,外形始终保持一致,易起弧,稳定性好的新型电极。本技术的新型电极,包括上电极和与所述上电极相适配的下电极,所述上电极的上部为圆台柱,所述上电极的底部为球型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电极对上电极采用球型头,圆台柱, 下电极采用细径,锥底、平头和适宜的壁厚孔径及细颈使得弧焰稳定,温度适宜,避免燃弧时电极的外缘的尖端放电,使得样品在整个激发过程中,电极外形始终保持一致,弧焰保持稳定,从而,克服了传统电极燃烧时,弧焰光斑的游离现象。最终使分析精密度和准确度得到提高。经数百家单位,数百万次试样分析,证实本电极对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电极,包括上电极1和与上电极1相适配的下电极2,上电极 1的上部为圆台柱11,上电极1的底部为球型头12。本电极对上电极采用球型头,圆台柱,下电极采用细径,锥底、平头和适宜的壁厚孔径及细颈使得弧焰稳定,温度适宜,避免燃弧时电极的外缘的尖端放电,使得样品在整个激发过程中,电极外形始终保持一致,弧焰保持稳定,从而,克服了传统电极燃烧时,弧焰光斑的游离现象。最终使分析精密度和准确度得到提高。经数百家单位,数百万次试样分析, 证实本电极对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 一种新型电极,包括上电极和与所述上电极相适配的下电极,所述上电极的上部为圆台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极的底部为球型头。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电极,包括上电极和与该上电极相适配的下电极,上电极的上部为圆台柱,上电极的底部为球型头。本电极对上电极采用球型头,圆台柱,下电极采用细径,锥底、平头和适宜的壁厚孔径及细颈使得弧焰稳定,温度适宜,避免燃弧时电极的外缘的尖端放电,使得样品在整个激发过程中,电极外形始终保持一致,弧焰保持稳定,从而,克服了传统电极燃烧时,弧焰光斑的游离现象。最终使分析精密度和准确度得到提高。经数百家单位,数百万次试样分析,证实本电极对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文档编号G01N37/00GK202205697SQ201120361560公开日2012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6日专利技术者于兆水, 何小辉, 姚建贞, 张勤, 张雪梅, 李文阁, 肖细炼, 郝志红 申请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阁于兆水张雪梅姚建贞郝志红何小辉肖细炼张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