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沙地治理领域,具体是一种沙地的保水方法,将沙地整理平整;将古、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将粉碎后的沉积岩平铺在沙地表面;通过机械旋耕将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得到30cm厚度的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复合层,该30cm厚度的复合层中,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体积比为1∶(1~5)。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沙地的保水方法得到的沉积岩和沙混合后的沙土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持水保水性,其物理化学特性与土壤的特性相当,使得在治理后的沙地种植农作物的产量可达到在一般土地上种植相同农作物的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沙地治理领域,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对于农业耕种来说,沙地是一种难利用的资源,而鉴于沙地分布的广泛性和人类生存的需求,人类已从各个角度对沙的特性进行研究利用,使之适应农业种植的需求。沙地在农业耕种中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对沙地进行改进以使其物理化学特性接近土壤的特性,进而满足农业种植的需求。目前,人们在沙地治理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改造后的沙土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良莠不齐,仍然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沙子颗粒间孔隙大,通透性好,小孔隙少,毛细管作用弱,质地疏松,保水性差、蓄水能力弱,由于质地均一,一旦水分补给减少,蒸发增加,易出现整体性缺水;同时沙地中有机质分解快、积累下来的比较少,致使保肥性差,养分比较贫乏。水分的缺失加之养分的流失导致沙地生产力低下,沙地种植苗木的成活率低,因此,沙地的保水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沙地治理领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一般沙地的保水方法是在沙地中施加保水剂等化学物质,但该方法成本高, 且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危害,并且种植效果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该方法将沉积岩作为保水原料加入沙地,使得沙地保水性能得到提高。本专利技术因地制宜,工程成本低,对生态环境扰动少,修复作用明显,为沉积岩的利用,特别是沙地因地制宜、变害为利、变害为宝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沙地整理平整;将古、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将粉碎后的古、中生代沉积岩平铺在沙地表面;通过机械旋耕的方式将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得到30cm厚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复合层,该30cm厚的复合层中,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体积比为 1 (1 5)。所述古、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后粒径为2cm km。所述古、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后粒径为3cm km。所述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 (1 3)。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保水原料简单易得,且供应充足,经济实用。2、方法简单,易于操作,直接在沙地上进行原料混合,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经济实用性。3、保水原料采用古、中生代沉积岩,既解决了沙地的保水问题,又使古、中生代沉积岩成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变害为宝。本专利技术的沙地的保水方法得到的沉积岩和沙混合后的沙土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持水保水性,使改造后的沙土的物理化学特性与土壤的特性相当,使得在“沙地”种植农作物的产量可达到在一般土地上种植相同农作物的产量。附图说明图1是持水试验中纯沙及不同混合比例的混合土壤的持水效果图。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解释说明。具体实施例方式古、中生代沉积岩是指古生代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厚层砂岩、砂页岩和泥岩组成的互层。本专利技术中的古、中生代沉积岩采自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大纪汗村、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乡孟家湾村、陕西榆林市定边县武峁子乡、榆林市神木县太和寨乡、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内蒙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和山西朔州市神池县。申请人经过相关测定,上述各采样点的古、中生代沉积岩的感官、质地和物理化学性质以及遇水后的特性基本相同。古、中生代沉积岩具有遇水松软如泥的特点,其渗透性差,板结性强;而沙子的特点是松散,形不成土壤的团粒结构,导致水分容易流失,在作为植物生长的基床时漏水漏肥;单一的古、中生代沉积岩或沙均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近年来申请人对古、中生代沉积岩作为保水原料治理沙地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农作物种植角度来讲,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具有互补的物理特性,本专利技术正是基于此并且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沙地保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沙地整理平整;将古、中生代沉积岩粉碎成粒径为2cm km的颗粒;将粉碎后的古、中生代沉积岩平铺在沙地表面;通过机械旋耕的方式将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得到30cm厚的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复合层,该30cm厚的复合层中,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体积比为 1 (1 5)。由于土壤的质地的不同,其保水性能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申请人对沙地保水方法的研究重点在于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混合比例为多少可以有效持水,使得改造后沙地变为适合种植作物的沙土地。以下是申请人提供的关于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相关参数优化对比试验,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理论、效果支持说明。本试验中的古、中生代沉积岩采自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大纪汗村。(一 )古、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大小优化试验1、样品制备第一组样品该组为古、中生代沉积岩裸露的不同粒径的样品,具体是在四个陶制器皿(高25cm、直径20cm)中分别装入IOcm厚的沙,然后在各陶制器皿中均装入四块古、中生代沉积岩,同一陶制器皿中的古、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分别为2Cm、3Cm、4Cm、5Cm ;第二组样品该组为古、中生代沉积岩被沙覆盖的不同粒径的样品,具体是在四个陶制器皿中分别装入IOcm厚的沙,然后在各陶制器皿中均装入四块古、中生代沉积岩,同一陶制器皿中的古、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分别为2Cm、3Cm3Cm、5Cm,接着分别在各陶制器皿中的古、中生代沉积岩上覆盖IOcm厚的沙。2、试验方法(1)灌水同时于8个样品的陶制器皿中灌等量的水,为避免水滴对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结构及其铺设结构的破坏,灌水时在样品上覆盖滤纸,使水能够缓慢均勻的浸润古、中生代沉积岩,同时为保证古、中生代沉积岩吸水充分,灌水分3次进行,前两次每个陶制器皿灌水1500ml,最后一次灌水500ml,每次灌水间隔30min。⑵取样每个陶制器皿中最后一次灌水后明水面消失开始计时,分别于池和30h后在各陶制器皿中取古、中生代沉积岩,并对所取古、中生代沉积岩的含水量进行测定。(3)试验结果表1不同样品中古、中生代沉积岩的含水量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沙地整理平整;将古、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将粉碎后的古、中生代沉积岩平铺在沙地表面;通过机械旋耕的方式将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得到30cm厚的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复合层,该30cm厚的复合层中,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体积比为1 (1 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古、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后后粒径为 2cm 4cm。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古、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后粒径为3cm 4cm。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1 3)。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属于沙地治理领域,具体是,将沙地整理平整;将古、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将粉碎后的沉积岩平铺在沙地表面;通过机械旋耕将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得到30cm厚度的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复合层,该30cm厚度的复合层中,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体积比为1∶(1~5)。本专利技术的沙地的保水方法得到的沉积岩和沙混合后的沙土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持水保水性,其物理化学特性与土壤的特性相当,使得在治理后的沙地种植农作物的产量可达到在一般土地上种植相同农作物的产量。文档编号A01G31/00GK102405822SQ201110233140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2日专利技术者韩霁昌 申请人: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霁昌,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