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华玉专利>正文

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16983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属于余热利用与热泵/制冷技术领域。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一吸收器向第二吸收器提供溶液,第二吸收器向第一发生器提供溶液,第一发生器向第二发生器提供溶液,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溶液,第一发生器向第一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向第二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向蒸发器提供冷剂液,蒸发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形成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制冷

技术介绍
在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技术实现余热利用的领域,当需要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温度和不同大小的热负荷时,采用不同热泵机组分别供热会带来设备成本过高的问题;为降低设备成本,应考虑采用单一机组实现热负荷分供。为使机组能够实现供热温度和供热负荷大小的可调节,同时保证机组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数,这就要求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具有的供热端之间避开彼此制约的关联性。以吸收器和冷凝器为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虽然吸收器和冷凝器可以分别安排不同的供热温度,由于吸收器吸收的冷剂蒸汽要由发生器全部释放给冷凝器,那么当吸收器的热负荷变化时,冷凝器的热负荷将随之进行相应的变化,二者在热负荷的提供上是相互制约的。为了实现热负荷分供及其供热的灵活性,并使供热负荷分别可调节,可在以吸收器和冷凝器为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了回热供热端的基础上再增加冷凝器,形成一系列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体
技术实现思路
分项阐述如下1.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二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2.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二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3.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作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当第二发生器释放的冷剂蒸汽压力高于第三发生器释放的冷剂蒸汽压力时,增加第三溶液泵,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此时还可选择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4.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作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当第二发生器释放的冷剂蒸汽压力高于第三发生器释放的冷剂蒸汽压力时,增加第三溶液泵,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此时还选择可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5.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作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当第二发生器释放的冷剂蒸汽压力高于第三发生器释放的冷剂蒸汽压力时,还可选择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6.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华玉
申请(专利权)人:李华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