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94561 阅读:3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中药领域,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的组份组成:山豆根10-12g、射干10-12g、元参10-12g、桔梗10-12g、寸冬20-25g、穿山甲珠6-8g、山慈菇6-8g、黄芪15-20g、生地20-25g、甘草6-8g、丹参15-20g、连翘15-20g、蒲公英20-25g、浙贝母10-12g。治疗慢性咽炎,疗效可靠、不易复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
技术介绍
西医认为,慢性咽炎为咽部粘膜的非特异慢性炎症。多见于成年人,其病变涉及咽粘膜炎及粘膜下组织淋巴组织和腺体。根据病变和临床表现克将此病分为三类单纯性咽炎、肥厚性咽炎、萎缩性咽炎。病因有多种原因,有局部的因素、有全身的因素,治疗方法也有多种,但从临床疗效来看,总体说来是不理想的。慢性咽炎属于中医喉痹范畴,主要为肺肾阴虚,郁热化痰,气滞血瘀或气阴两虚, 虚火上炎,熏灼咽喉或由病后余热损伤阴液,侵犯咽嗌或由湿热之邪侵犯肺系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致津液亏损,不能润咽所致。综上所述,如不能合理治疗,则此病久久不易治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它能有效的治疗慢性咽炎,疗效可靠、不易复发。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的组份组成山豆根10-12g、射干10-12g、元参10-12g、桔梗10_12g、寸冬 20-25g、穿山甲珠6-8g、山慈菇6-8g、黄芪15_20g、生地20_25g、甘草6_8g、丹参15_20g、连翘15-20g、蒲公英20-25g、浙贝母10-12g。本专利技术中药,山豆根苦,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射干苦,寒,归肺、肝经,解毒利咽、消痰散结。元参苦,咸,微寒,归肾、肺经,滋阴润燥,降火解毒。桔梗 苦,辛,平,归肺经,宣肺祛痰,排脓消痛。寸冬甘、微苦,微寒,归肺、心、胃经,润肺清心,养胃生津。穿山甲珠咸,微寒,归肝、胃经,咸能软坚,性善赴窜,可透达经络,直达病所。功能消肿排脓、通络散风。山慈菇甘,微辛,寒,有小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黄芪甘温,归脾、肺经,补气生阳、托疮生肌。生地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清热滋阴凉血生津止渴。甘草甘,平,归脾、胃、心经,补中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丹参苦, 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连翘苦,微寒,归心、小肠经,清热解毒、清火散结。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浙贝母味苦,性寒,宣肺化痰止咳、清热散结。诸药合用,补气活血、清热解毒、滋肾润肺、软坚散结,治疗慢性咽炎效果好。服药方法和用量本专利技术中用量均为成人量。本药先用凉水浸泡30分钟,先煎沸穿山甲珠和山慈菇 30分钟,再下余药。再用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煎沸30分钟,滤出150ml药液,第二遍先用武火煎沸再改用文火煎沸40分钟滤出150ml药液,两遍混合共300ml,分3次3顿饭后半小时慢慢服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 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后的组分组成山豆根10-12g、射干10-12g、元参10-12g、桔梗10_12g、寸冬20_25g、穿山甲珠6-8g、山慈菇6-8g、黄芪15-20g、生地20_25g、甘草6_8g、丹参15_20g、连翘15_20g、 蒲公英20-25g、浙贝母10-12g。实施例2 —种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其优选是山豆根10g、射干10g、元参10g、 桔梗10g、寸冬20g、穿山甲珠6g、山慈菇6g、黄芪20g、生地25g、甘草6g、丹参15g、连翘20g、 蒲公英20g、浙贝母10g。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临床疗效总结一、一般资料本专利技术方药多年来应用于临床,共治疗慢性咽炎67例,其中男25 例、女42例,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65岁,以30-50岁多见,病程1_2年38例、3_4年23 例、5年以上6例。慢性咽炎治疗标准治愈自觉咽部症状消失,咽后壁淋巴滤泡完全消失, 咽部局部粘膜光滑湿润、不充血。好转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咽后壁淋巴滤泡减少。无效咽部症状不减轻,咽部检查粘膜仍有充血、干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本专利技术方药一天一剂,10天1疗程,以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愈47例、好转15 例、无效5例。二、诊断标准根据症状和局部检查所见,做出诊断。症状主要症状为咽部不适感觉,如干燥、灼辣、疼痛、异物感、闷胀等,检查所见,慢性单纯性咽炎,咽部敏感易恶心,咽粘膜慢性充血、暗红色、咽后壁淋巴滤泡散在,期间有扩张的血管,咽后壁可见粘稠分泌物。 慢性肥厚性咽炎咽粘膜增厚,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可融合成片,滤泡中间可见黄色小点, 滤泡之间小血管扩张,咽侧索增生肥厚。慢性萎缩性咽炎咽粘膜干燥光亮,活动时咽粘膜出现皱纹,如“牛皮纸”样,粘膜表面附有一薄层干分泌物或有干痂附着,有臭味,咽肌萎缩者则在咽后壁隐现颈椎的轮廓。三、典型病例1、于XX,女,干部,33岁。2003年5月就诊。1个多月的时间里咽部不适、干燥感。服多种中西药不效。前2天在三级医院确诊慢性单纯性咽炎。于是服用本专利技术方药, 服用5剂后,疗效满意,为防复发,又服用7剂药,病愈。随访5年,未复发。2、刘XX,男,农民,63岁。2001年4月就诊。2年前经三级医院确诊慢性肥厚性咽炎,屡治无效,听病友介绍来我处就诊。给本专利技术方药,服用5剂,有明显疗效。又连服15 剂药,自觉咽部症状消失。后经三级医院检查病愈。随访8年未复发。权利要求1. 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的组份组成山豆根10-12g、射干10-12g、元参10-12g、桔梗10_12g、寸冬20_25g、穿山甲珠6_8g、山慈菇6-8g、黄芪15-20g、生地20-25g、甘草6_8g、丹参15_20g、连翘15_20g、蒲公英20_25g、 浙贝母10-12g。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领域,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的组份组成山豆根10-12g、射干10-12g、元参10-12g、桔梗10-12g、寸冬20-25g、穿山甲珠6-8g、山慈菇6-8g、黄芪15-20g、生地20-25g、甘草6-8g、丹参15-20g、连翘15-20g、蒲公英20-25g、浙贝母10-12g。治疗慢性咽炎,疗效可靠、不易复发。文档编号A61K36/898GK102370890SQ20111032714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8日专利技术者宋协勘, 范凤 申请人:文登市大水泊镇乐园村卫生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的组份组成:山豆根10-12g、射干10-12g、元参10-12g、桔梗10-12g、寸冬20-25g、穿山甲珠6-8g、山慈菇6-8g、黄芪15-20g、生地20-25g、甘草6-8g、丹参15-20g、连翘15-20g、蒲公英20-25g、浙贝母10-12g。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协勘范凤
申请(专利权)人:文登市大水泊镇乐园村卫生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