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温方远专利>正文

可自动撤针的开放式留置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79734 阅读:3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血管内的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可自动撤针的开放式留置针,其结构要点在于,还包括有撤针装置,该撤针装置包括有针管护套、弹簧构件和制动构件;针座包括有第一座体、第二座体和第三座体,三者直径由小到大,呈阶梯状依序连接,其中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之间设置有锁定槽,针管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座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长条直柱形的针管护套,配置具有压缩储能的弹簧构件,能够在留置针穿刺后,撤去制动构件,实现针管沿着针管护套直线撤针,操作简单、方便,减少置管失败的风险,避免了静脉炎的发送。另外,针管撤针后直接没入针管护套中,不再裸露在外,因此也避免了刺伤的医疗事故,防止血液污染。(*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血管内的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可自动撤针的开放式留置针,在合理改装后,也可适用于封闭式留置针。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开放式留置针包括有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导管组件包括有软性导管以及与导管一端连接的导管座,针管组件包括有针管以及与针管一端连接的针座,针管穿过导管座插在导管芯腔中,并露出针尖。使用时,首先将带有导管的穿刺针管穿刺进入血管,并施力将导管和针管一同送入血管深处,之后一手固定导管座,确保导管留置在血管中,另一手拉动针座以带动针管远离导管组件。由于开放式留置针主要适用在快捷简化程序的医用场合,所以结构简单,但是撤针后,带血的针尖及针管毫无包裹直接裸露在外面, 很容易意外发生刺伤事故,存在血液传染隐患,而外露的血液也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另外, 撤针时,医护人员需要双手配合操作,针管从导管中撤出时,是随医护人员拉动针座撤离的,而针管要完全撤离导管是有一定行程的,这需要医护人员有相当的耐心和熟练的操作, 如果针管不能直线撤离导管,或者撤针不够顺畅,则容易刺穿导管,甚至刺伤血管,导致静脉炎,造成置管失败,导致病人需要承受伤痛和再次穿刺的痛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血液污染、 避免静脉炎、操作简单的可自动撤针的开放式留置针。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可自动撤针的开放式留置针,包括有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导管组件包括有软性导管以及与导管一端连接的导管座,针管组件包括有针管以及针座,针管穿过导管座插在导管芯腔中,并露出针尖,其结构要点在于,还包括有撤针装置,该撤针装置包括有针管护套、弹簧构件和制动构件;针座包括有第一座体、第二座体和第三座体,三者直径由小到大,呈阶梯状依序连接,其中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之间设置有锁定槽,针管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座体上;撤针装置的针管护套前端具有第一端面,弹簧构件一端部安装在针管护套第一端面的内侧壁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三座体与第二座体形成的台阶面上;弹簧构件呈压缩状态, 并环套在第二座体的外围,针座的第二座体和第三座体位于针管护套内腔中,第一座体则伸出针管护套前端开口处,使锁定槽位于第一端面前方,制动构件安装在该锁定槽中,锁定针座与撤针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弹簧构件被针座及针管护套的第一端面之间和制动构件的限制压缩在针座的第二座体上,实现了压缩储能,当留置针穿刺成功后,撤出制动构件,弹簧构件失去约束后,储能释放,弹簧慢慢展开,推动着第三座体向针管护套深处移动,从而带动针管及针座经由针管护套前端开口处进入针管护套内腔,直到针管以及针尖完全没入针管护套内腔,实现自动撤针以及针管针尖防护。由于在自动撤针时,针座在弹簧构件的带动下,引导针管自动直线撤针,因此撤针过程顺畅,无需其他技巧,对医护人员而言,操作简单、方便,减少置管失败的风险,避免了静脉炎的发送。另外,针管撤针后直接没入针管护套中,不再裸露在外,因此也避免了刺伤的医疗事故,防止血液污染。本技术可以进一步具体为锁定槽的横截面为一种止转面,制动构件为一种活动卡片,该活动卡片垂直于针座轴线安装,其上分布有一种上大下小的长孔,上半部的大孔直径大于针座第一座体的最大直径,下半部的小孔与锁定槽外周面配合。止转面是相对回转面而言的,是在回转面的平面上削去或者添加一个部分,使得回转面在该部分止转。在安装时,活动卡片穿入针座,进入到锁定槽位置,上拉活动卡片,使其下半部的小孔正好卡入锁定槽中,将针座锁定在针管护套和导管组件之间;使用时,当穿刺成功后,下压活动卡片,使上半部的大孔下套在锁定槽中,此时,弹簧构件的储能得到初始释放,带动针座向针管护套内腔移动,第一座体进入活动卡片的大孔中,并向针管护套移动,从而带动针管进入针管护套中。针管护套前端还包括有第二端面,其位于第一端面前侧,与第一端面之间相隔为锁定槽宽度的距离。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能够将作为制动构件的活动卡片卡嵌在其中,一方面限制制动构件的自由度,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限制住带有弹簧构件的针座的安装位置,确保留置针的正常使用。针管护套包括有前护套和后护套,前护套为前后贯通,第一端面位于前护套的前端面,前护套的后端面与后护套的前端面固定连接,后护套前端开口,后端闭合。针管护套为了能够包覆整个针管组件,需要一定的长度,至少大于针管组件的整体长度,因此为了安装方便,可以将针管护套分为前后两部分,先将针管组件通过制动构件与前护套安装在一起,然后将后护套与前护套连接,完成安装。第二座体和第三座体的内腔为一种密封空腔,安装在第一座体上的针管后端部位于该密封空腔中,针管内腔与该密封空腔连通,密封空腔后端设置有一种排气塞,该密封空腔通过该排气塞与外界连通。排气塞是透气不透液的,保持密封空腔中的压力与外界一致,当留置针穿刺后,回血可以经由针管进入密封空腔中,此时,第三座体采用透明材质制成,或者在上方设置透明视窗,针管护套在该第三座体部分也设置透明视窗,这样密封空腔、第三座体以及针管护套的透明视窗组成了回血观察窗,便于医护人员观察回血,确认穿刺情况。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自动撤针的开放式留置针,其具有一种撤针装置,提供了一种长条直柱形的针管护套,配置具有压缩储能的弹簧构件,能够在留置针穿刺后,撤去制动构件,实现针管沿着针管护套直线撤针,操作简单、方便,减少置管失败的风险,避免了静脉炎的发送。另外,针管撤针后直接没入针管护套中,不再裸露在外,因此也避免了刺伤的医疗事故,防止血液污染。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所述可自动撤针的开放式留置针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所述可自动撤针的开放式留置针中针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所述可自动撤针的开放式留置针中带撤针装置的针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技术所述带撤针装置的针管组件撤针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本技术所述活动卡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具体实施例最佳实施例参照附图1,可自动撤针的开放式留置针,包括有针管组件、导管组件以及撤针装置,其中针管组件包括有针管1以及针座2,导管组件包括有导管3和导管座4,撤针装置包括有针管护套5、弹簧构件6以及作为制动构件的活动卡片7。参照附图2,针座2包括有第一座体21、第二座体22以及第三座体23,三者直径由小到大,呈阶梯状依序连接,其中第一座体21的轴向截面为一种梯形截面,第一座体21以及第二座体22之间具有直径小于座体的锁定槽M ;锁定槽M的横截面为一种止转面;针管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座体21中,第一座体21为实心座体;第二座体22和第三座体 23的内腔为一种密封空腔25,针管1贯通第一座体21,并将后端部位于该密封空腔25中, 第三座体23的尾端部,也就是密封空腔的后端部设置有一种排气塞沈,排气塞沈透气不透液,密封空腔25通过该排气塞沈与外界连通,保持气压相等。此时的密封空腔25对应的外周侧壁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参照附图3,并结合附图2,撤针装置的针管护套包括有前护套51和后护套52,前护套51为前后贯通,前端具有第一端面53和第二端面54,弹簧构件6 —端安装在前护套 51的前端内侧壁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三座体23与第二座体22形成的台阶面上;参照附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 可自动撤针的开放式留置针,包括有针管组件和导管组件,导管组件包括有软性导管(3)以及与导管一端连接的导管座(4),针管组件包括有针管(1)以及针座(2),针管(1)穿过导管座(4)插在导管(3)芯腔中,并露出针尖,其结构要点在于, 还中,锁定针座(2)与撤针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6)呈压缩状态,并环套在第二座体(22)的外围,针座的第二座体(22)和第三座体(23)位于针管护套(5)内腔中,第一座体(21)则伸出针管护套(5)前端开口处,使锁定槽(24)位于第一端面(53)前方,制动构件(7)安装在该锁定槽(24)(24),针管(1)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座体(21)上; 撤针装置的针管护套(5)前端具有第一端面(53),弹簧构件(6)一端部安装在针管护套(5)第一端面的内侧壁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三座体(23)与第二座体(22)形成的台阶面上;弹簧构件(包括有撤针装置,该撤针装置包括有针管护套(5)、弹簧构件(6)和制动构件(7);针座(2)包括有第一座体(21)、第二座体(22)和第三座体(23),三者直径由小到大,呈阶梯状依序连接,其中第一座体(21)和第二座体(22)之间设置有锁定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方远
申请(专利权)人:温方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