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瓶式防伪瓶盖及防伪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75695 阅读:2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毁瓶式防伪瓶盖涉及一种容器密封装置。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性好,压装工序少的毁瓶式防伪瓶盖及防伪容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毁瓶式防伪瓶盖,包括内盖、内套筒、外套筒和一个用于使容器口部和颈部分离的破碎装置,外套筒包括上套筒和下套筒,内盖位于上套筒内并与其相固定,内套筒位于下套筒内并与其轴向固定,内套筒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适于破碎装置插入的插孔,插孔的位置与容器的口部和颈部之间的相接处相对应,脆性部分的高度位于插孔以下,内盖与内套筒之间设置有旋升装置,内盖的下端内部向下延伸至内套筒内并位于插孔的内侧,内盖的内壁上设置有向内突出的卡爪,卡爪位于容器口部外侧壁的滑槽内,并位于滑槽下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容器密封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显示未被授权开启,避免重复装填的防伪瓶盖及防伪容器。
技术介绍
为了避免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也为了保证使用者的利益和人身安全,需要一种容器密封装置,在该装置被初始打开以后,使容器密封装置或者容器产生明显的结构变化,且不能恢复到初始打开之前的状态,密封装置明显变化的结构警示使用者其已被打开过,使造假者不能用原密封装置和容器进行重新密封,避免不法之徒利用原装容器和密封装置欺骗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和合法经营者的权益。而现有的防伪瓶盖的防伪可视性标识都位于瓶盖的细微的局部,不容易引起使用者的注意,因此其防伪效果不是非常理想。现有技术当中公开了一种通过毁坏瓶子的口部来提示使用者其已被打开过的防伪瓶盖,但是随上盖脱离的破碎瓶口暴露在外,容易对使用者造成伤害,而且瓶盖的零部件较多,在压装时需进行多道工序,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性好,压装工序少的毁瓶式防伪瓶盖及防伪容器。本技术毁瓶式防伪瓶盖,包括内盖、内套筒、外套筒和一个用于使容器口部和颈部分离的破碎装置,所述外套筒包括上套筒和下套筒,所述上套筒和下套筒通过其间的脆性部分相连接,所述内盖位于上套筒内并与其相固定,所述内套筒位于下套筒内并与其轴向固定,内套筒上设有用于安装在容器颈部的固定装置,内套筒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插孔,所述插孔的孔径适于破碎装置插入,插孔的位置与容器的口部和颈部之间的相接处相对应,所述脆性部分的高度位于插孔以下,其中所述内盖与内套筒之间设置有旋升装置,内盖的下端内部向下延伸至内套筒内并位于插孔的内侧,内盖的内壁上设置有向内突出的卡爪,所述卡爪位于容器口部外侧壁的滑槽内,并位于滑槽下部。本技术毁瓶式防伪瓶盖,其中还包括内塞和倾倒装置,所述内塞和倾倒装置自下而上固定连接,并位于内盖和内套筒内,所述内塞下部的外壁上设有若干环形密封圈, 所述环形密封圈适于纳入容器的颈部并与其紧配合。本技术毁瓶式防伪瓶盖,其中所述内盖顶壁上向下设置有卡环,所述卡环环绕在倾倒装置的外部,卡环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内凸起,所述倾倒装置的上端外壁上设置有环形外凸起,所述环形外凸起位于环形内凸起上方并与其紧密接触。本技术毁瓶式防伪瓶盖,其中还包括冠型盖,所述冠型盖的顶部设有倾倒通孔,冠型盖卡套在外套筒上,所述倾倒通孔的孔径大于倾倒装置外壁的直径且略小于环形外凸起的直径,所述环形外凸起在轴向上高于内套筒的上端面。本技术毁瓶式防伪瓶盖,其中所述破碎装置为钥匙,所述冠型盖内的顶部设有适于容纳钥匙的腔体。本技术毁瓶式防伪瓶盖,其中所述内套筒的上端面具有至少一个旋转上升的曲面,所述内盖的下端外部与内套筒的上端面相配合构成旋升装置。本技术毁瓶式防伪瓶盖,其中所述用于将内套筒安装在容器颈部的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所述第一固定装置为内套筒内壁上设置的若干纵向凸棱,所述第二固定装置为内套筒内壁上向上倾斜的若干倒钩。本技术毁瓶式防伪瓶盖,其中所述下套筒的底端设有向内的卷边部分,所述内套筒的底端设置在卷边部分内;所述倾倒装置的上端设置有内塞盖,所述内塞盖与倾倒装置上端的内侧壁密封配合。本技术防伪容器,其中所述倾倒装置和内塞设置在容器的口部和颈部当中, 所述环形密封圈与容器的颈部紧密配合,所述容器的口部外侧壁上设有滑槽,所述卡爪位于滑槽内的下部,所述容器的口部和颈部的相接处设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与插孔相对应,且第一环形凹槽的宽度小于钥匙匙身的宽度,所述容器的颈部外侧壁上设有一条环形凸台和若干轴向凸起,所述倒钩位于环形凸台下方且与其相干涉,上述纵向凸棱分布在轴向凸起之间且相互干涉。本技术防伪容器,其中所述容器由玻璃制成。本技术毁瓶式防伪瓶盖利用内套筒上设置的插孔和破碎装置,在容器在初始打开过程中,将破碎装置插入插孔中使容器的口部和颈部破碎相分离,从而使容器在打开后发生明显的结构变化且不可复原,起到良好的防伪警示作用;在初始打开前,外套筒和内盖的下端内部遮盖在插孔外侧和内侧,避免误操作将容器打开;在初始打开后,容器口部随着内盖一起取下,倒转内盖,容器口部可以滑入内盖内,从而避免容器口部的破碎部分对使用者造成伤害;整个防伪瓶盖的主要部件简化为内盖、内套筒和外套筒共三个,使压装过程的工序更少,生产效率更高。本技术毁瓶式防伪瓶盖中内塞和卡环使容器在打开之前的密闭性更好,并且在初始打开之后,还可以利用内塞盖对容器进行再次密封;冠型盖可以在容器打开之后,套装在内套筒外,使倾倒装置从其顶部的倾倒通孔穿出,将容器破碎处包裹在其内部,避免破碎部分扎伤使用者,且倾倒装置上设置的环形外凸起使冠型盖可以卡装在倾倒装置和内套筒之间,避免在倾倒时脱落;冠型盖的顶部设置有适于容纳破碎装置即钥匙的空腔,避免钥匙在使用前丢失,同时也使整体结构更加合理紧凑。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毁瓶式防伪瓶盖及防伪容器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毁瓶式防伪瓶盖初始打开前的主视剖视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毁瓶式防伪瓶盖初始打开过程中的主视剖视图(不带外套筒);图4为本技术毁瓶式防伪瓶盖初始打开过程中的右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毁瓶式防伪瓶盖包括内盖1、内套筒2、外套筒3、冠型盖7 和一个用于使容器4 口部和颈部分离的破碎装置,外套筒3包括上套筒31和下套筒32,上套筒31和下套筒32通过其间的脆性部分33相连接。内盖1位于上套筒31内并与其相固定,下套筒32的底端设有向内的卷边部分34,内套筒2的底端设置在卷边部分34内使内套筒2与下套筒32相对轴向固定。冠型盖7卡套在外套筒3上,破碎装置为钥匙8,冠型盖7 内的顶部设有适于容纳钥匙8的腔体。内套筒2的侧壁上设置有一个插孔21,插孔21的孔径适于钥匙8插入,插孔21的位置与容器4的口部和颈部之间的相接处设置的第一环形凹槽42相对应,插孔21的高度位于脆性部分33以上。结合图4所示,内套筒2的上端面22具有几个旋转上升的曲面,这些曲面连续构成环状的波浪形曲面,内盖1的下端外部与内套筒2的上端面22相配合构成旋升装置,当相对内套筒2周向旋转内盖1时,内盖1会在轴向上产生向上的运动。内盖1 的下端内部向下延伸至内套筒2内并位于插孔21的内侧,内盖1的内壁上设置有向内突出的卡爪11,卡爪11位于容器4 口部外侧壁的滑槽41内,并位于滑槽41下部,当内盖1在轴向上产生向上运动时,卡爪11可沿着滑槽41向上运动至滑槽41的上部。内盖1和内套筒2内还设置有内塞5和倾倒装置6,内塞5和倾倒装置6自下而上一体成型,内塞5下部的外壁上设有4道环形密封圈51,环形密封圈51适于纳入容器4的颈部并与其紧配合。结合图2所示,内盖1顶壁上向下设置有卡环12,卡环12环绕在倾倒装置6的外部,卡环12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内凸起13,倾倒装置6的上端外壁上设置有环形外凸起61,环形外凸起61位于环形内凸起13上方并与其紧密接触。倾倒装置6的上端设置有内塞盖9,内塞盖9与倾倒装置6上端的内侧壁密封配合。冠型盖7的顶部开设有倾倒通孔71,倾倒通孔71的孔径大于倾倒装置6外壁的直径且略小于环形外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毁瓶式防伪瓶盖,包括内盖(1)、内套筒(2)、外套筒(3)和一个用于使容器(4)口部和颈部分离的破碎装置,所述外套筒(3)包括上套筒(31)和下套筒(32),所述上套筒(31)和下套筒(32)通过其间的脆性部分(33)相连接,所述内盖(1)位于上套筒(31)内并与其相固定,所述内套筒(2)位于下套筒(32)内并与其轴向固定,内套筒(2)上设有用于安装在容器(4)颈部的固定装置,内套筒(2)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插孔(21),所述插孔(21)的孔径适于破碎装置插入,插孔(21)的位置与容器(4)的口部和颈部之间的相接处相对应,所述脆性部分(33)的高度位于插孔(21)以下,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1)与内套筒(2)之间设置有旋升装置,内盖(1)的下端内部向下延伸至内套筒(2)内并位于插孔(21)的内侧,内盖(1)的内壁上设置有向内突出的卡爪(11),所述卡爪(11)位于容器(4)口部外侧壁的滑槽(41)内,并位于滑槽(41)下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俊峰刘骇浪朱德爽
申请(专利权)人:泸州海普制盖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