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30892 阅读:2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造纸毡,其在造纸机器中具有良好的挤水能力(透水性)和针对扁平化的耐久性,并且还具有优良的湿纸幅平滑性能和纤维抗损性。这种造纸毡通过以下方式制成:将基层(200)、设置在基层的湿纸幅侧上的第一棉絮纤维层(300)和设置在基层的机器侧上的第二棉絮纤维层(310)堆叠并通过针刺而缠绕结合;其中,基层(200)通过多种增强材料制成,增强材料包括细纱(51),且细纱(51)由于与棉絮纤维层缠绕而被结合至纱线形态消失的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造纸机器中使用的造纸毡(在下文中也被简单地称为“毡”)。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造纸毡,用于从被压在造纸机器挤压部分中的湿纸片中挤出湿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造纸毡,其具有良好的挤水能力和湿纸幅平滑性能, 而且还具有优良的棉絮纤维抗损性;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造纸毡,其适于造纸机器高速行进, 并具有良好的湿纸幅平滑性能。
技术介绍
大致而言,造纸机器的造纸过程包括三个部分,分别关于成形、挤压和干燥,在此过程中连续去除湿气。在每个部分中,使用对应于脱水功能的造纸设备。在挤压部分中,使用造纸毡。传统上,造纸毡执行从湿纸幅中挤水(脱水)、增大湿纸幅的平滑性(平滑化)、和传递湿纸幅(湿纸幅传递)的任务;毡的基本功能是平衡这些任务。当湿纸幅经过成对的压辊之间时,湿纸幅中的湿气由于被施加的压力而移向毡, 并然后从毡的后面排放或者由造纸机器的吸收盒吸入且排放到毡系统之外。因此,透水性和在对已被所施加压力压缩的毡消除压力时恢复而不扁平化的功能(抗扁性)是毡的重要特征。从初始使用毡时开始保持这些功能的能力也是重要的。所使用的大多造纸毡是棉絮为基底的类型或棉絮成网格的类型,其中通过针刺技术使棉絮纤维幅聚结在织布(基层)上。近来,由于造纸机器的速度增大,使用棉絮成网格的类型已经变为优选的,而且,湿纸幅的平滑性和棉絮纤维的纤维抗损性已被认为是重要的性能。专利文件1提出,通过增大基层部分的比率防止毡的扁平化。增大基层部分的比率的一种方法是,将多个循环织布(由中空编织或类似方法制成)或基底织布(通过将具有开放端的基层的两端接合到一起而形成循环)和棉絮纤维层堆叠并通过针刺而缠绕结合。不过,当基层部分的比率较高时,传递到湿纸幅的基底织布痕迹增强,并存在湿纸幅平滑性恶化的情况。专利文件2是在现有技术中如何改善湿纸幅平滑性的示例。这是一种将非织布插入两个或更多个叠置织布之间的毡结构,其中纱布置为专门沿横向大致相互平行。所插入的非织布具有的功能是,避免使织布和MD纱的节部分(由于编织MD和CMD纱所致的纱起伏)对湿纸幅的平滑性造成影响。然而,存在的缺点是,由于毡的基础重量因使用这种非织布的结构而增大,因而毡的挤水能力和易安装性恶化。用于改善湿纸幅平滑性的另一现有技术的示例是专利文件3,其中提出,两种或更多种基层(织布)被堆叠在一起的毡,其中至少一种基层(织布)是通过具有特定细度的捻线和单纱编织的织布,从而使捻线在编织时变为扁平线。这种毡的特征在于,良好的湿纸幅平滑性和优良的抗扁性。引用清单专利文献 JPA, 06-280183 JP A, 2003-13385 JP A,2005-200819
技术实现思路
随着造纸机器的更高操作速度和挤压部分中通过辊压或靴压施加的更高压力 (这是由于造纸工业的生产率增加所致),毡应用环境近年来已变得越来越严酷。结果,存在造纸毡在高压下扁平化、透水性和抗扁性或类似物减小、挤水能力显著恶化等问题。同时,已经担心的是,由于即将面对伴随造纸机器速度增加而来的棉絮纤维损耗, 因而这将对纸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除了前述的挤水能力、湿纸幅平滑性能和抗扁性以外,棉絮纤维抗损性也在更大程度上成为毡所需的性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前述缺点并提供一种造纸毡,其在造纸机器中具有良好的挤水能力(透水性)和针对扁平化的耐久性,并且还具有优良的湿纸幅平滑性能和纤维抗损性。通过重点研究,本专利技术人专利技术一种造纸毡,其中,基层由多种增强材料制成,增强材料包括细纱,且细纱由于与棉絮纤维层缠绕而被结合至使纱线形态消失的程度。换言之,本专利技术提供1、一种造纸毡,其通过以下方式制成将造纸毡的基层、设置在所述基层的湿纸幅侧上的第一棉絮纤维层和设置在所述基层的机器侧上的第二棉絮纤维层堆叠并通过针刺而缠绕结合;其中,所述基层由多种增强材料制成,邻接于所述第一棉絮纤维层的增强材料包括细纱,所述细纱由于与所述第一棉絮纤维层缠绕而被结合至纱线形态消失的程度。本专利技术还提供2、一种造纸毡,其通过以下方式制成将造纸毡的基层、设置在所述基层的湿纸幅侧上的第一棉絮纤维层和设置在所述基层的机器侧上的第二棉絮纤维层堆叠并通过针刺而缠绕结合;其中,所述基层由多种增强材料制成,邻接于所述第二棉絮纤维层的增强材料包括细纱,所述细纱由于与所述第二棉絮纤维层缠绕而被结合至纱线形态消失的程度。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3、根据1或2所述的造纸毡,其中,所述增强材料包括细纱,且此细纱沿所述造纸毡的行进方向(机器方向)设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4、根据1或2所述的造纸毡,其中,所述增强材料包括细纱,且此细纱沿所述造纸毡的侧向(机器横向,Cross Machine Direction)设置。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造纸毡,其中,所述基层由不同或相同类型的两种或更多种编织增强材料制成。在本专利技术中,表述“所述细纱由于与所述棉絮纤维层缠绕而被结合至使纱线形态消失的程度”是指,细纱在沿行进方向(MD)和/或沿侧向(CMD)设置时,其缠绕结合至使其取向基本不可能通过视觉观察被看出的程度。换言之,细纱和棉絮纤维相互结合,使得棉絮纤维缠绕在细纱中,且不可能看出纱的形态。细度在例如10至50分特(dtex)范围内的相对较粗短纤维的细纱会增强与棉絮纤维缠绕的能力,并改善棉絮纤维的纤维抗损性。根据本专利技术,当使用松散缠绕的细纱时更容易实现上述的目的,细纱具有优选地每一米5至50次、或更优选地每一米10至30次的缠绕数量。当缠绕数量超过50次时,有关棉絮纤维的缠绕能力由于纱硬度增大而恶化。根据本专利技术,基层由堆叠的不同或相同类型的两种或更多种编织增强材料构成。 堆叠的增强材料优选地由作为上织布的单一编织的织布和作为下织布的单一或多种编织的织布制成。在这种情况下,下织布为所述毡提供机械强度,上织布用于湿纸幅平滑性和棉絮纤维抗损性。用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细纱的源材料优选地是从包括以下材料的组中选出的一种或多种材料聚酰胺,聚酯,芳香性聚酰胺,芳香性聚酯,和聚醚酮。这些材料从强度和耐久性的视角来看都是优良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造纸毡的特征在于,增强材料包括细纱,细纱由于与棉絮纤维层缠绕而被结合至使纱线形态消失的程度;因此,由于棉絮纤维与细纱结合,因而纱线形态变得扁平并且不会在湿纸幅上留下痕迹,在增强材料纱相互交叉之处的交接部位(节部分)处的纱的起伏(不平整)可以减少。因此,挤水能力(透水性)和针对扁平化的耐久性良好, 湿纸幅的平滑性进一步增大。由于细纱与棉絮纤维的结合较强,因而棉絮纤维抗损性也很尚,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通用造纸毡的截面图。图2是显示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造纸毡的截面图。图3是显示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造纸毡的截面图。图4是显示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造纸毡的截面图。图5是显示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造纸毡的截面图。附图标记10,100,110,115,120 造纸粗20,200,240,245,250 基层30,300 第一棉絮纤维层31,310 第二棉絮纤维层210:增强材料A220 增强材料B230 增强材料C50,52:MD 纱40,41,42 :CMD 纱43:CMD 纱影51 =MD 纱影具体实施例方式将参照图1描述通常的毡。造纸毡10被形成为循环形状,并包括由织布或者类似物制成的基层20 ;通过针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所述细纱由于与所述第一棉絮纤维层缠绕而被结合至纱线形态消失的程度。1.一种造纸毡,其通过以下方式制成:将造纸毡的基层、设置在所述基层的湿纸幅侧上的第一棉絮纤维层和设置在所述基层的机器侧上的第二棉絮纤维层堆叠并通过针刺而缠绕结合;其中,所述基层由多种增强材料制成,邻接于所述第一棉絮纤维层的增强材料包括细纱,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井啓文
申请(专利权)人:市川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