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微型耕整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20708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多功能微型耕整机。它主要是解决现有耕整机结构复杂而成本高、或结构太过简单而操作不便和操作费力等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它包括动力机构(4)、安装在驱动机构(3)两侧的左滚轮(1)和右滚轮(2)、前传动机构(5)、前滚轮(6)、挡泥板(7)、操纵机构(8)和控制机构(9),其特征是:驱动机构(3)的后侧固装连接座(12),中间连杆(10)的前端套装在连接座(12)上,中间连杆(10)的腰部套装向后倾斜可调节深浅的调节杆(11),中间连杆(10)的后端连接有耕整或乘坐机构。它耕整后的泥土分布均匀、平整,既节省时间,又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它主要是用于农田的耕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用机械,特别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型微型耕整机械。
技术介绍
长期以来,用于水田耕作的机械一般都采用机滚船或单轮铧式犁等耕整机械,此类机械操作不灵活,不安全、结构太复杂或太简单,且功能单一,不能耕整旱土,对践行科学种田,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特别是对土地耕整功能存在适用性不广等缺失;特别是对山区和丘陵区的小块田地的耕整不方便,不适用。如本公司专利技术人高名和于2003年2月27 日申请的专利技术专利“耕田机”(专利号03118125.2,授权公告日:2008年7月9日)它公开了一种用于水田耕作的机耕船。它主要是针对当时的船式耕田机和单轮耕整机对耕作小块田地难于转弯及深脚泥田易沉陷、操作不灵活不安全等技术问题设计的。该机的机架总成通过固装在船体后部的机架转轴与船体铰接,机架吊杆的下端与机架的前部铰接,机架吊杆的上端与机架吊臂前端绞接,机架吊臂另一端通过转轴或直接与机架升降操纵杆固接, 铰在机架上的左转向杆通过转向连杆与变速箱的转向齿轮轴上的左转向齿轮相配合连接, 右转向杆通过转向连杆与变速箱的转向齿轮轴上的右转向齿轮相配合连接,铰接在船体上的离合器操纵杆通过离合器连杆与变速箱的离合器锥套轴相接,铰接在船体上的挡位操纵杆通过挡位连杆和拐臂与动力装置的挡位装置轴相接。其结构较为简单,操作也比较方便, 但体积相对较大,功能也存在相对单一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根据此前已经授权的专利技术专利“耕田机”(专利号ZL0311812、5)的结构原理为基础,综合提炼收割机、手扶拖拉机、粉末装卸机等成熟的机械制造技术的进行结构设计,其旋耕传动结构部分的构思借鉴汽车驱动轴的制造原理,而设计一种爪式旋耕滚筒结构的结构,主要借鉴母鸡刨食的生理现象,根据鸡爪特有的扒爪功能,依照鸡爪结构的生物造型原理,从而研制出了这种爪式旋耕的多功能微型耕整机。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动力机构4、安装在驱动机构3两侧的左滚轮1和右滚轮2、前传动机构5、前滚轮6、挡泥板7、操纵机构8和控制机构 9,驱动机构3的后侧固装连接座12,中间连杆10的前端套装在连接座12上,中间连杆10 的腰部套装向后倾斜可调节深浅的调节杆11,中间连杆10的后端连接有耕整或乘坐机构。 中间连杆10的前端固装连接套筒30,中间连杆10的腰部固装有调节杆连接座31。中间连杆10前端固装的连接套筒30上部向后倾斜小于10度的倾斜度。中间连杆10腰部固装的调节杆连接座31上部向前倾斜小于10度的倾斜度。前滚轮6的前滚轮筒体62上安装有 4组M片旋耕刀61,前传动机构5的传动轴锥齿轮65与传动齿轮63相配合,传动齿轮63 与前滚轮筒体62相配合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中间连杆10的后端可与后连杆14相连,后连杆14的后端套装在后连接套15内,后连接套15固装在后座支架17上,后座支架17的下部套装后滚轮16,后座支架17的上部安装脚踏板18,后座支架17上部固装坐凳19。后连杆14的前后两端均为方形连接头,后连接套15为方框形套筒,中间连杆10的后端也为方框形套筒。中间连杆10的后端与后连杆14之间设置有由多向连接头13和后连接头40连接机构,多向连接头13与后连接头40采用“十”字连接结构,多向连接头13的前端为方形连接头,后连杆14与后连接头40固接。本专利技术的中间连杆10上也可设置升降杆连接座20和耙连接座21,与耙M相连接的耙连杆22的前端套装在耙连接座21上,耙升降杆25的前端套装在升降杆连接座20上, 在耙连杆22与耙升降杆25之间安装耙调节杆23。也可在耙M的两侧与耙连杆22腰部之间安装有支杆26。本专利技术更易将泥土打碎,并使耕整后的泥土分布均勻,田地在耕作后更加平整。该机适合于丘陵地区和山区的小块田地、坡地、窄地的水田,旱地耕耘平整;为广大农民朋友、 菜农朋友提供一种重量轻、易操作的轻型耕耘机械。该机采用先旋耕后前进的合理设计,使其具有结构简单,转弯灵活,耗油少,效率高的特点。本专利技术是在本申请人继专利技术专利“耕田机”后的又一科研成果,同时也是目前农机市场上比较先进、省力、独特的农业机具。该机应操作灵活、安全性能好。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中间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后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前滚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左滚轮,2-右滚轮,3-驱动机构,4-动力机构,5-前传动机构,6_前滚轮, 7-挡泥板,8-操纵机构,9-控制机构,10-中间连杆,11-调节杆,12-连接座,13-多向连接头,14-后连杆,15-后连接套,16-后滚轮,17-后座支架,18-脚踏板,19-坐凳,20-升降杆连接座,21-耙连接座,22-耙连杆,23-耙调节杆,24-耙,25-耙升降杆,26-支杆,30-连接套筒,31-调节杆连接座,40-后连接头,61-旋耕刀,62-前滚轮筒体,63-传动齿轮,65-传动轴锥齿轮。具体实施例方式实例例1,从图1可知,本专利技术包括动力机构4、安装在驱动机构3两侧的左滚轮1 和右滚轮2、前传动机构5、前滚轮6、挡泥板7、操纵机构8和控制机构9,驱动机构3的后侧固装连接座12,中间连杆10的前端套装在连接座12上,中间连杆10的腰部套装向后倾斜可调节深浅的调节杆11,中间连杆10的后端与后连杆14相连,后连杆14的后端套装在后连接套15内,后连接套15固装在后座支架17上,后座支架17的下部套装后滚轮16,后座支架17的上部安装脚踏板18,后座支架17上部固装坐凳19。后连杆14的前后两端均为方形连接头,后连接套15为方框形套筒,中间连杆10的后端也为方框形套筒。中间连杆 10的后端与后连杆14之间设置有由多向连接头13和后连接头40连接机构,多向连接头 13与后连接头40采用“十”字连接结构,多向连接头13的前端为方形连接头,后连杆14与后连接头40固接。中间连杆10的前端固装连接套筒30,中间连杆10的腰部固装有调节杆连接座31。中间连杆10前端固装的2个或2个以上连接套筒30上部向后倾斜小于10度的倾斜度,从而保证中间连杆10安装方便,且不会左右摇摆。中间连杆10腰部固装的调节杆连接座31上部向前倾斜小于10度的倾斜度,从而使调节杆11向后倾斜,并在调节杆11 上设置有多个调节销孔,从而可通过调节调节杆11的上下以调节耕作的深浅。前滚轮6的前滚轮筒体62上安装有4组M片旋耕刀61,前传动机构5的传动轴锥齿轮65与传动齿轮 63相配合,传动齿轮63与前滚轮筒体62相配合连接。它通过驱动机构3可同时驱动两侧的左滚轮1、右滚轮2和前滚轮6工作。参阅图1及图3至图8。 实例例2,参阅图2,本专利技术包括动力机构4、安装在驱动机构3两侧的左滚轮1和右滚轮2、前传动机构5、前滚轮6、挡泥板7、操纵机构8和控制机构9,驱动机构3的后侧固装连接座12,中间连杆10的前端套装在连接座12上,中间连杆10的腰部套装向后倾斜可调节深浅的调节杆11,中间连杆10上设置升降杆连接座20和耙连接座21,与耙M相连接的耙连杆22的前端套装在耙连接座21上,耙升降杆25的前端套装在升降杆连接座20上, 在耙连杆22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微型耕整机,它包括动力机构(4)、安装在驱动机构(3)两侧的左滚轮(1)和右滚轮(2)、前传动机构(5)、前滚轮(6)、挡泥板(7)、操纵机构(8)和控制机构(9),其特征是:驱动机构(3)的后侧固装连接座(12),中间连杆(10)的前端套装在连接座(12)上,中间连杆(10)的腰部套装向后倾斜可调节深浅的调节杆(11),中间连杆(10)的后端连接有耕整或乘坐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峰高名和
申请(专利权)人:湘乡市高峰五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