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池敬安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的外用烫伤油药物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71141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的外用烫伤油药物组合物,以中医外治法为主,内服药物为辅,采用纯天然中药原料所制成,其特征在于:这种外用为主的烫伤油药物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药制成:选用性味功能为辛、苦、寒,并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止痛生肌、活血散瘀功效的黄连50--60,黄柏100--120,黄芩300--320,黄芪50--60,连翘50--60,百合50--60,当归100--120,知母100--120,虎杖120--150,地榆300--320,大黄300--320,血竭100--120,冰片50--60、茶油4500-5500。本发明专利技术可避免烫伤膏的厚腻缺陷、避免烫伤液易干涸的不足,用于治疗烧、烫伤有滋润新生肌肤的功能,使用既便于疮口的每次包扎又便于每次换药的拆除清洗,减少患者痛苦,创伤面无疤或少疤,具有独特的医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烧伤或烫伤的药物组合物,具体地讲是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的外用烫伤油药物组合物
技术介绍
烧、烫伤是人体组织被高温物体或热辐射所伤害而发生的变化,其致伤原因包括火焰、热铁、沸油、开水、汤液、电弧以及化学物质等引起。其伤害的程度,从病理学角度看分为四度,第一度因血管麻痹而充血。第二度形成充满血清的烧伤水疱。第三度组织坏死。第四度组织的炭化;从临床辩证角度来说分为三度,即皮肤发红、疼痛,或明显触痛、 有渗出液或水肿,但没有水疱的为I度。皮肤出现水疱,水疱底部呈红色或白色,充满了清澈、粘稠的液体,触痛敏感,压迫时变白的为II度。皮肤表面发白、变软、溃破、或者呈黑色、 炭化、皮革状的皆为III度。要注意的是,刚烧伤时,III度烧伤区域一般没有痛觉,因为皮肤的神经末梢被破坏,但几天后坏死的组织会出现糜烂,所以烧伤后常常要经过几天,才能区分深II度与III度烧伤。长期以来,现代医学治疗烧烫伤的药物都是烫伤膏,尤其是大面积烧烫伤,在医院里的治疗方法是除了涂抹烫伤膏,还进行密封性包扎以避免感染;而在民间流传的用于烧、烫伤治疗的药物品种,也多是使用烫伤膏或烫伤液进行涂抹治疗,上述这些药物对治疗烧、烫伤都有一定的效果,对重症烧烫伤患者需要植皮大多也能治愈,但是,使用烫伤膏或烫伤液治疗烧烫伤还都存在以下不合理的问题1、先说烫伤膏的问题。长期以来,现代医学对烧烫伤创口养护的认识,往往注重病毒与细菌对皮肤的侵害,所以医院在临床处理烧烫伤的时候,都是使用烫伤膏外敷加密封性包扎来治疗烧烫伤的,这样治疗的方法存在着两大失误,一是烫伤膏都是非常厚腻的膏状药,其通透性极差,创口里的“热邪”难以驱除;二是对创面采用密封的包敷,虽然有利于保护创面不被细菌感染,但也障碍了创口的康复和新陈代谢,这两大失误所造成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对病人而言,有三大害处一是痛苦难以减轻,二是康复时间增长,三是愈后创面结痂严重,几乎患者愈后的创口体表都是凹凸不平的,分析起来具体原因有四一是因为厚腻的膏状药物,会使创伤组织内部的病理温度不能透散,“热邪”难以驱除,从而创伤内部的压强变大,所以患者感觉痛苦不减反增。二是因为膏状的药物致使“火毒”被闷在肌肉里面无法排除,让“火毒”得以在创伤内部继续伤害组织,生理的自然康复机能受到影响,所以病程明显被延长。三是由于密封的包敷,致使创伤内部的组织得不到外部新鲜氧气的供给,从而也严重地影响了新陈代谢的修复过程,造成创伤的肌体组织久久难以康复。四是由于密封的包敷,致使创伤部位产生的二氧化碳、死亡细胞、病理产物向体外排出时难以透达,于是就在创伤部位的表面不断地堆积,从而造成愈后的创面都结痂严重并凹凸不平。2、再说烫伤液的问题。烫伤液也存在两大缺陷,一是烫伤液存在极快干涸现象,二是由于烫伤液没有滋润的功能,因此烫伤创口在刚修复时极易出现干裂现象。大家知道,烧烫伤的创口内部温度很高,所以,涂抹在烫伤部位的烫伤液,不用几分钟就干涸了,其存在的问题也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因药液很快干涸后,创伤局部的病理温度得不到降低,所以创伤处的火毒不减,痛苦依然。二是药液干涸后,创伤局部的火毒会侵害周边的肌肉组织,其生理机能无法正常发挥,所以康复明显受影响。三是因药液的干涸,使治疗作用中断而无法连续医治,这就必然影响了新陈代谢的修复过程。四是因为没有了药液,创伤局部组织得不到药液的滋润养护,所以创伤皮表多数都会出现干裂现象,从而又使细菌的入侵机会增加。鉴于以上情况,人们需要研制开发一种止痛消炎生肌效果理想,治愈速度快,创面无疤痕或少疤痕的新型烧、烫伤药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的外用烫伤油药物组合物(为一种外用为主的烧、烫伤油及内服为辅的药物组合物),它具有治愈速度快,兼抗菌、消炎、止痛、生肌,创面无疤痕或少疤痕,及创面无色素或少色素沉着,使用方便的效果。古代医家有火烧疮、汤泼火烧、汤火伤,轻浅者通常不影响内脏功能,仅在局部出现红晕,起疱,或腐烂;重者损害面积大而深,产生火盛伤阴,热毒炽甚,耗伤体内阴液,甚则热毒内攻,或气血两虚等全身症状,临床可见口渴,发热,便秘,小便不利甚或烦躁不宁,神昏谵语。治疗轻者只需外治,用地榆、大黄等量,冰片少许研末,香油调敷。重者宜辨证施治,清热解毒,凉营熄风,或固气养阴,回阳救逆,多选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羚羊钩藤汤或生脉散、参附汤等加味,若病程日久,耗伤气血者,则宜补气养血,可用八珍汤加味。外治方法包括清洗疮面,水泡处理,清除焦痂或植皮等项。本专利技术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是基于祖传秘方结合祖国中医药学对治疗烧、烫伤疾病的认识及治疗原则,多方收集众家之长,以中医外治法为主,内服药物为辅, 寻求最佳治疗方案,采用纯天然中药原料,结合传统中医技术精心配制成一种外用为主的烫伤油(及内服为辅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是本专利技术的这种外用为主的烫伤油药物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药(所制成的外用烫伤油状合剂)选用性味功能为辛、苦、 寒,并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止痛生肌、活血散瘀功效的黄连50-60,黄柏100-120,黄芩 300—320,黄芪 50—60,连翅 50—60,百合 50—60,当归 100—120,知母 100—120,虎杖 120—150,地榆300—320,大黄300—320,血竭100—120,冰片50—60 (另包后入)、茶油 4500-5500(10 斤)。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还可进一步具体为制备本外用为主的烫伤油药物组合物优选的原料药重量份数为黄连60克,黄柏 120克,黄芩320克,黄芪60克,连翘60克,百合60克,当归120克,知母120克,虎杖150 克,地榆320克,大黄320克,血竭120克,冰片60克(另包后入)、茶油5000克(10斤)。本专利技术还可在上述原料药物组成物的基础上再添加有(或佐以)适量甘草20 30,没药20 30,紫草50—60,蒲公英70-90。在治疗烧、烫伤的临床实践中,如遇到比较严重的案例,本专利技术还可在上述外用为主的烫伤油原料药物的基础上,再添加内服为辅的药物组合物,该药物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内服汤剂(该内服汤剂(方剂)又称三黄百合汤)黄连2-3克,黄柏10-12克,黄芩12-15克,百合8-10克,连翘10-12克,当归10-12克,知母10-12克,虎杖12-15克,地榆18-20克,血竭1. 5-3克,紫草7_9克,苦参7_9克,蒲公英7_9克,黄芪 10-12克,丹皮7-9克。必须说明,对于重度大面积的烧烫伤,仅靠外用的烫伤药都是不够的,应当内外兼治,所以本专利技术还可在上述外用为主的烫伤油原料药物的基础上,再添加上述内服为辅的中药方剂(又称三黄百合汤)。本专利技术可采用常规工艺方法制成。具体制作方法是将冰片研粉待用,再将药剂中的其它所有中药加工捣碎,并浸泡在茶油中,经浸泡六六三十六天后,将其倒进锅中煮沸, 再转为慢火熬炼1. 5-2小时,待药物呈桔黄色后,退火冷却,过滤去渣,再将其油剂放在锅中以文火熬至滴水成珠,再冷却至温和时,将研细的冰片粉加入并调均,待完全冷却后,装入消毒过的瓶罐中即成。本专利技术的药理作用本专利技术所选用的原料药性味功能为辛、苦、寒,并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止痛生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的外用烫伤油药物组合物,以中医外治法为主,内服药物为辅,采用纯天然中药原料所制成,其特征在于:这种外用为主的烫伤油药物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药制成:黄连50--60,黄柏100--120,黄芩300--320,黄芪50--60,连翘50--60,百合50--60,当归100--120,知母100--120,虎杖120--150,地榆300--320,大黄300--320,血竭100--120,冰片50--60(另包后入)、茶油4500-550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敬安池九曲
申请(专利权)人:池敬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