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孔接触件及其接触片以及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30233 阅读:2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源孔接触件及其接触片以及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矩形的绝缘壳体,绝缘壳体中开设有贯通其前后端的装配电源孔接触件的接触件安装腔,所述电源孔接触件包括两片独立分体结构、左右并列间隔设置的一对接触片,各接触件片包括处于前端的作为插接端的平面板,所述各接触件安装腔的靠近绝缘壳体顶、底面两侧的腔壁上相对设有两对用于前后导向插配所述接触片的导向安装槽,导向安装槽的后端开放、前端封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源孔接触件采用分体式结构,两接触片制造简单且两者之间无连接关系,因此两接触件的平面板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空气流动将不受到桥接部件的阻挡,可提高采用这种电源孔接触件构成的电连接器的耐用性和散热效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电路板中的承载大电流的两个适配电连接器是通过电连接器中的电源孔接触件的插配来传输电流,由于通过电流较高,为减少接触件升温对电连接器所在电路的影响,因此要求电连接器具有良好的散热结构,同时要求插座接触件和插头接触件在插合后电接触可靠,接触电阻尽可能的小。但是现有此类电源接触件的两接触片是通过桥接元件连接构成的组合结构,该种电连接器的桥接元件的弧形表面上对空气流动的通路构成了阻挡,虽然能通过多个桥接元件分开间隔一定间隙设置的方式增加透气性,但是制造工艺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于散热、制造简单的电源孔接触件的接触片, 同时提供该接触片构成的电源孔接触件,以及具有该电源孔接触件的电连接器。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矩形的绝缘壳体,绝缘壳体的前端面为插接端、后端面是与适配电路板对应的安装端,绝缘壳体长度方向的两侧为左右两侧,绝缘壳体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为顶面、底面,所述绝缘壳体中开设有贯通其前后端的装配电源孔接触件的接触件安装腔,所述电源孔接触件包括两片独立分体结构、左右并列间隔设置的一对接触片,各接触件片包括处于前端的作为插接端的平面板,平面板的后端边缘一体伸出有多个用于和电路板连接的端接脚,平面板上还设有与接触件安装腔定位配合的弹性倒刺,所述弹性倒刺为根部与接触片呈一体连接、末端向后延伸并向外翻折而弹性悬伸于平面板的外表面之上的悬臂;所述接触件安装腔左右两侧的腔壁上设有与接触片上的弹性倒刺卡配的卡槽,所述卡槽后端的槽壁在接触件安装腔腔壁上形成朝前的、 用于与电源孔接触件的弹性倒刺末端挡止配合的台阶面;所述各接触件安装腔的靠近绝缘壳体顶、底面两侧的腔壁上相对设有两对用于前后导向插配所述接触片的导向安装槽,导向安装槽的后端开放、前端封堵。所述绝缘壳体前端面上于所述接触件安装腔前端的口部的周围设有口沿,所述口沿的后端面在接触件安装腔的各侧腔壁上形成朝后的、用于与所述接触片的前端挡止配合的止推台阶面,所述口沿封堵于所述顶导向安装槽、底导向安装槽的前端。所述口沿的前端面为前大后小的利于插接的扩口倒角面,所述的导向安装槽是由相互邻近的接触件安装腔的左或右侧腔壁之一、接触件安装腔的顶或底侧腔壁之一、接触件安装腔的顶或底侧腔壁上前后延伸设置的对应凸块之间所共同约束的空间形成。本技术的电源孔接触件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源孔接触件,所述电源孔接触件包括两片独立分体结构、左右并列间隔设置的一对接触片,各接触件片包括处于前端的作为插接端的平面板,平面板的后端边缘一体伸出有多个用于和电路板连接的端接脚,平面板上还设有与接触件安装腔定位配合的弹性倒刺,所述弹性倒刺为根部与接触片呈一体连接、末端向后延伸并向外翻折而弹性悬伸于平面板的外表面之上的悬臂。本技术的电源孔接触件的接触片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源孔接触件的接触片,包括处于前端的作为插接端的平面板,平面板的后端边缘一体伸出有多个用于和电路板连接的端接脚,平面板上还设有与接触件安装腔定位配合的弹性倒刺,所述弹性倒刺为根部与接触片呈一体连接、末端向后延伸并向外翻折而弹性悬伸于平面板的外表面之上的悬臂。本技术的电源孔接触件采用分体式结构,两接触片制造简单且两者之间无连接关系,因此两接触件的平面板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空气流动将不受到桥接部件的阻挡, 可提高采用这种电源孔接触件构的电连接器的耐用性和散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源孔接触件的接触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实施例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绝缘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绝缘壳体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2中的电连接器的装配示意。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 图5所示,技术的电连接器的实施例,该实施例是一种同时具有电源孔接触件40和信号接触件50的电连接器插座,该电连接器包括安装接触件的矩形的绝缘壳体2,绝缘壳体2的前端面21为插接端、后端面22是与适配电路板对应的安装端,绝缘壳体2长度方向的两侧为左右两侧,绝缘壳体2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为顶面23、底面24。电源孔接触件40是由使用时左右并列设置的一对接触片组成,两接触片的结构以使用状态下两者间所夹的平面对称。由于两接触片的除对称区别外结构实质上相同,以下仅对其中一个接触片1的实施例进行介绍,接触件片1包括处于前端的作为插接端的平面板11,平面板11的后端边缘一体伸出有多个用于和电路板连接的端接脚13,端接脚13 可以是焊接引脚也可以是免焊压接的引脚。各接触片具有在使用状态下朝向贴近的接触片的内表面和与内表面朝向相反的外表面。平面板11上设有用于与适配绝缘壳体2的对应卡槽扣配锁紧的弹性倒刺12,弹性倒刺12为根部与平面板1呈一体连接、末端向后延伸并向外翻折而弹性悬伸于平面板11 的外表面之上的悬臂。弹性倒刺12从平面板11上的相应通孔中挖出并悬浮于相应通孔的孔口上。当然在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弹性倒刺数量也可以在平面板11上向外后侧延伸翻折的分布多个。所述绝缘壳体2开设有多个贯通其前后端的用于装配所述电源孔接触件40的接触件安装腔31,各接触件安装腔31在绝缘壳体2的长度方向上左右并列设置。绝缘壳体2 底面M上于每个接触件安装腔31后部设有与接触件安装孔后部相通的开口槽沈,绝缘壳体2顶面23上于每个接触件安装腔31的中部位置设有与接触件安装孔相通的散热孔25。 所述电源孔接触件40的两个接触片的两平面板之间留有用于空气流动的散热空间,所述散热孔25与开口槽沈相对设置于散热空间两侧,使热量可从电路板经散热空间排出。各接触件安装腔31的靠近绝缘壳体2顶、底面两侧的腔壁上相对设有两对用于前后导向插配所述接触片1的导向安装槽,在图4中的剖开结构中显示为底侧的一对底导向安装槽的其中一个底导向安装槽36、顶侧的一对顶导向安装槽中的其中一个顶导向安装槽35。所述的底导向安装槽36是由接触件安装腔31的左右两侧腔壁之一、接触件安装腔31的底侧腔壁、 接触件安装腔31的底侧腔壁上前后延伸设置的凸块33之间所共同约束的空间形成。所述的顶导向安装槽35是由接触件安装腔31的左右两侧腔壁之一、接触件安装腔31的顶侧腔壁、接触件安装腔31的顶侧腔壁上前后延伸设置的凸块34之间所共同约束的空间形成。绝缘壳体2前端面21上于所述接触件安装腔31前端的口部的周围设有口沿37,所述口沿37 的后端面在接触件安装腔31的各侧腔壁上形成朝后的、用于与所述接触片1的前端挡止配合的止推台阶面,所述口沿37的前端面为前大后小的利于插接的扩口倒角面,所述口沿37 封堵于所述顶导向安装槽35、底导向安装槽36的前端,顶导向安装槽35、底导向安装槽36 的后端为开放结构。当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各导向安装槽前端的封堵方式并不一定依赖于口沿,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如设置于槽壁上的置于槽中的凸块或槽末端终止延伸的结构。各接触件安装腔31左右两侧的腔壁上设有与接触片1上的弹性倒刺12卡配的卡槽32,该卡槽32从绝缘壳体2前端面21开设的矩形口 39向后延伸至接触件安装腔31腔壁的中后部,矩形口 39为是从模具抽芯成型卡槽32。卡槽32后端的槽壁在接触件安装腔腔壁上形成朝前的、用于与电源孔接触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矩形的绝缘壳体,绝缘壳体的前端面为插接端、后端面是与适配电路板对应的安装端,绝缘壳体长度方向的两侧为左右两侧,绝缘壳体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为顶面、底面,所述绝缘壳体中开设有贯通其前后端的装配电源孔接触件的接触件安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孔接触件包括两片独立分体结构、左右并列间隔设置的一对接触片,各接触件片包括处于前端的作为插接端的平面板,平面板的后端边缘一体伸出有多个用于和电路板连接的端接脚,平面板上还设有与接触件安装腔定位配合的弹性倒刺,所述弹性倒刺为根部与接触片呈一体连接、末端向后延伸并向外翻折而弹性悬伸于平面板的外表面之上的悬臂;所述接触件安装腔左右两侧的腔壁上设有与接触片上的弹性倒刺卡配的卡槽,所述卡槽后端的槽壁在接触件安装腔腔壁上形成朝前的、用于与电源孔接触件的弹性倒刺末端挡止配合的台阶面;所述各接触件安装腔的靠近绝缘壳体顶、底面两侧的腔壁上相对设有两对用于前后导向插配所述接触片的导向安装槽,导向安装槽的后端开放、前端封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迁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