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治宇专利>正文

治疗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剂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959036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我发明专利技术了一种治疗痹症的中药组合物,遵照中医基本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特别适用于治疗风湿热痹,风寒湿痹,痰瘀痹阻等疾病。另外还用于治疗闭经和坠胎(终止妊娠)。这些中药组合物的药学上可接受的各种剂型。特别是铅丹黑膏药及这些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点是:辩证施治,针对性强,给此类疾病患者提供了使用方便,辩证施治,针对性强,疗效确切,比较全面的中医治疗方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学领域一种用于治疗痹症的中药组合物。这些中药组合物的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特别是铅丹黑膏药,洗剂以及这些中药细合物及其制剂的制备方法。痹症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 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痹证初起,不难获愈,晚期病程缠绵。《内经》对痹证的病因、证候分类、以及转归与预后等已有明确的认识。后世医家论述较多,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汉唐时期即已积累了大量治疗痹证的有效方剂。明清时期对痹证的病机、辨证、治则以及方药的选择、配伍等均有发展,使痹证的辨证论治渐趋完整。痹证作为症状可见于西医的风湿热、风湿件关节炎、类风湿件关节炎、华骨神经痛, 以及量Mt^性疾病,其他如布氏杆菌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脉管炎、系统件红斑狼疮、多发件心肌炎等也可见到痹证证候。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主要由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病久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一般多以正气虚衰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痹证起病一般不明显。疼痛呈游走性或有定处,有的为刺痛、或麻木、或肿胀。但部分患者起病有发热、恶风、口渴、咽红肿痛、全身不适等症,继之出现关节症状。本病初起, 以邪实为主,病位在肢体皮肤经络。久病多属正虚邪恋,或虚实夹杂,病位则深入筋骨或脏腑。临床上可出现瘀血痰浊阻痹;气血亏虚;或复感于邪,脏腑损伤等病理变化。痹证发病原因正虚,即正气不足。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由于正气不足是瘦症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内因正虚。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三个方面1、禀赋不足禀赋是痹症发牛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现在研究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2、劳役过度首先,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症。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症。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有所遗害。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运动、 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呼吸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3、大病、久病、或产后正虚作为引发痹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成因不外上述3个方面,另外饮食失调、外伤亦可以引起正虚,上述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响,一虚俱虚,不可捷然分开。邪侵(1)季节气候异常季节气候异常是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者不及,或者非其时而有其气,春天当温而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聚,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此时“六气”即成“六淫”而致痹。从临床上来看,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件件遇寒冷、潮湿的气候而发病。且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或者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2)居外环境欠佳其人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而易患痹证。(3)起居调摄不慎导致邪侵易发痹证的第三个原因是起居不慎。既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电风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痹证辨证依据病因以及病邪的偏盛,痹证一般分为风寒湿瘦和热痹两大类。辨证时,首先应辨清风寒湿痹和热痹的不同。热痹(风湿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风寒湿痹虽有关节酸痛,但局部无红肿灼热,喜暖畏寒;对风寒湿痹又应区别风寒湿偏盛的不同。风邪偏盛,则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为风痹(行痹);寒邪偏盛,则痛有定处,疼痛剧烈为寒痹(痛痹) 湿邪偏盛,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为湿痹(着痹)。其次辨患者体质,阳气虚衰者,多呈虚胖体型,属风寒湿痹。阴精不足者,多呈瘦削体型,多属风热湿痹。此外,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证候。痹为闭阻不通之意,故治则以宣通为主,气血流通,营卫复常,则痹证可逐渐痊愈。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熏洗等疗法,均有一定效果。风痹风痹初起,邪气较浅,尚未入脏腑,多发于膝、腕等关节。证见肢体关节酸痛, 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宜寒热并用,方用桂枝芍药汤加减。寒痹寒气偏盛,入于筋骨,肢体关节为主要疼痛部位。证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头汤加减。湿痹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证见肢体关节重着,肿胀, 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用薏苡仁汤加减。热痹风、寒、湿痹后期化热伤阴,高热、久热不解而形成。证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若热痹化火伤津,可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更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方用犀角散。痹证迁延不愈,多呈正虚邪恋,虚实夹杂证候。①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日久,瘀阻于络,津凝为痰,痰瘀痹阻。出现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疼痛时轻时重,舌质紫,苔白腻,脉细涩等症。治宜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方用桃红饮加减。②痹证日久不愈而气血耗伤,为气血虚痹。证见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面黄少华,心跳乏力,短气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舌质淡, 苔白,脉濡弱或细数。治宜调补气血为主,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③痹证日久不愈,由经络而病及脏腑,形成脏腑痹。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如证见心悸气短,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舌质淡,脉虚数或结代。治宜益气养心、温阳复脉,方用炙甘草汤加减。痹证初起,正气尚未大虚,病位较浅,不难痊愈。但病邪深入,由经络、肌腠而渐至血脉、筋骨,出现关节畸形,甚至损及内脏,引起心痹者,病程缠绵,预后不良。加强体质锻炼,避免居住在潮湿环境,注意冷暖,对预防痹证的发生有一定作用。辨证论治风湿热痹型证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药1.主方官痹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处方防己、北杏仁各12克,连翘15克,滑石、薏苡仁各30克,桅子12克,忍冬藤 30克,赤小豆20克,蚕砂10克,龙胆草12克,桑枝30克,甘草6克。水煎服。皮肤有红斑者,加牡丹皮、地肤子各12克,赤芍15克。化火伤阴者,加生地黄20 克,玄参、麦冬各15克。2.单方验方(1)四物四藤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当归、赤芍、川芎各9克,生地黄、鸡血藤、海风藤、宽筋藤、桑寄生、络石藤各 15克,独活、地龙各6克。水煎服。(2)葛根银花藤合剂(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处方葛根60克,忍冬藤45克,丝瓜络15克,路路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治疗风湿热痹,风寒湿痹,痰瘀痹阻,另外还用于治疗闭经和坠胎(终止妊娠)等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其特点在于它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黄连4-6份  黄芩4-6份  黄柏4-6份  龙胆草1-3份  生地2-4份  栀子2-4份  连翘3-5份  赤芍1-3份  牡丹皮1-3份  大黄4-6份  桂枝1-3份防风1-3份  白芷1-3份  羌活1-3份  独活1-3份  威灵仙2-4份  防己1-3份  秦艽1-3份  木瓜2-4份  海风藤2-4份  桑枝1-3份  蚕沙0.5-1.5份  乌蛇2-4份  薏苡仁1-3份  地肤子1-3份  附子4-6份  川乌4-6份  草乌4-6份  干姜4-6份  细辛3-5份川芎2-4份  乳香2-4份  没药0.5-1.5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治宇
申请(专利权)人:潘治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