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悬荡方式移动的游乐玩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0907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以悬荡方式移动的游乐玩具,其主要在基座上架设回旋轨道供移动体移动,移动体并受一驱动装置驱动爬升到轨道顶点,在轨道表面则等距间隔设置多个凹沟以构成一阻滞面;而移动体是在躯壳上枢设两支可前后摆动的悬臂,悬臂具有可悬挂在轨道上的扶持部,扶持部底面突出一可暂时定位在凹沟内的卡嵌部;藉阻滞面阻滞移动体下滑速度以及移动体两悬臂可旋摆,使移动体以两悬臂交互一前一后悬荡的方式由轨道顶端逐渐往下移动。(*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游乐玩具,尤其涉及一种以悬荡方式移动的游乐玩具。游乐玩具是一种使移动体循着设定路径周而复始移动的玩具,为了使移动体能够产生周而复始的运转其可行方式很多,有的是利用磁石带动一移动体由下往上移位,再由一轨道下滑到上移的原点,藉以产生周而复始的移动趣味性;有的是利用链条将移动体拉引到轨道上方,再由轨道往下滑移到链条载运的起点;有的是利用齿轮间的传动,将移动体带往轨道上端使其沿着轨道顶点下滑;有的是利用阶梯将企鹅形态的移动体带往轨道顶端,再藉轨道将移动体送到阶梯载运的起始点,以达到周而复始的移动;有的则是利用一直向的驱动装置,将浣熊形态的移动体送到轨道顶端,同样使其沿着一轨道逐步的下滑。这些传统游乐玩具中,其传送移动体移动的方式和机构虽各有不同,但各种不同形态的移动体都是在底部装设滑轮,使其得以沿着一轨道往下滑到传动机构的载运起始点,再藉由驱动机构将其往上运送到轨道的最高点;这种以在轨道上滑移方式来移动的游乐玩具虽可产生预期的趣味性,但由于此种设计使用多年后已逐渐失去趣味性,本技术就是针对前述缺失,设计出一种以悬荡方式由上往下位移的游乐玩具。为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构造新颖,并以悬荡方式移动,以增进玩具移动趣味性的游乐玩具。因而,本技术以悬荡方式移动的游乐玩具包括一基座,是在一底壳上设有一支柱;至少一轨道,架设在基座的支柱上,其具有一往下渐次倾斜的轨道部,在轨道部顶面形成一阻滞面;一移动体,可在轨道的轨道部上自由地持续往下滑移,其具有一躯壳,躯壳上枢设两支左右对应并可前后移位的悬臂,这些悬臂上分别延伸一延伸部,两延伸部间的距离大于轨道部的宽度,且每一延伸部顶端向轨道部中央方向延伸一可靠设在轨道部顶面的扶持部,而将移动体悬挂在轨道上,并往下滑移;当移动体顺着轨道部往下移位时,轨道部上的阻滞面会对两悬臂的扶持部产生摩擦阻力,迟滞减缓移动体下滑的速度,并使其向上悬挂的两悬臂能交错暂时性的定位在轨道部顶面,而使移动体以两悬臂交互一前、一后的悬荡方式下滑。进一步地,该以悬荡方式移动的游乐玩具的特征还在于轨道的阻滞面是由一条条凹沟所形成,在移动体的每一扶持部上分别向下突出一可因移位暂时卡嵌在凹沟上藉以阻滞移动体的下滑速度的卡嵌部。而且,该以悬荡方式移动的游乐玩具的其特征还在于移动体的两悬臂是藉一定位柱枢设在躯壳内,其延伸部向上突出于躯壳上所预设的两穿孔,这些穿孔开设的宽度略大于悬臂的延伸部,籍以限制悬臂摆动角度。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较佳可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一较佳可行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的正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较佳可行实施例第一轨道和移动体的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一较佳可行实施例移动体的部分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一较佳可行实施例移动体在第一轨道上滑移的动作图。图6是本技术一较佳可行实施例移动体由第一轨道转换到第二轨道的动作图。为了方便说明,以下的实施例,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参阅图1、2,本实施例的游乐玩具包含一基座1、一第一轨道2、一第二轨道3和数移动体4,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是以图1所示的方向为基准,就是移动体4往上攀爬的位置为右侧;其中基座1,具有一可平稳置放在平面上的底壳11,底壳11上组装一向上耸立的支柱12,在支柱12的前、后侧面形成有数个前后对应的嵌槽120,底壳11和支柱12内部组装一驱动装置13;上述驱动装置13包含一装设在底壳11内的马达箱131,此马达箱131并受一突出于底壳11上的开关130控制,其后侧再组装一受其驱动的转轮132,转盘132的盘体上突出一偏心轴133,在支柱12内部装设一受转轮132驱动并受限制只能直线位移的驱动板134,此驱动板134右侧水平突出一片片等距设置的架板135,这些架板135和支柱12右侧开设的直向穿槽129相对应;又在支柱12的穿槽129底端向外延伸一第一衔接部121,此第一衔接部121为两平行对应的靠板,在支柱12左侧向左突出一位于上方的第二衔接部122,以及一位于下方的第三衔接部123,在支柱12顶端为一台面124。配合图1、3,第一轨道2,弯弧架设在基座1上,其具有一架设在台面124上方的第一固定部21、一架设在基座1的第二衔接部122上的第二固定部22,以及连接两者的轨道部23,为了增进轨道部23架设的稳固性,在第一固定部21和轨道部23间衔接一架桥24;其中,第一固定部21是架设在支柱12的台面124上,其具有一横向的穿道211,而第二固定部22是卡嵌设在支柱12的第二衔接部122上,两者间的轨道部23为长条弯曲并且由上往下逐渐下降的板条,上述轨道部23顶面中央具有一向上突出的分隔板231,在分隔板231两侧边分别等距布设一条条和分隔板231垂直的卡沟232,藉多个卡沟232来使轨道部23顶面形成一阻滞面230,在接近第二固定部22的部位形成一段弯滑且表面平滑的接续段233。第二轨道3,架设在支柱12的第一、三衔接部122、123间,其具有一架设在第一衔接部122上的第三固定部31,以及一架设在第三衔接部123上的第四固定部32,两者间并形成一滑轨部33,其中第四固定部32位于第三衔接部123上者突出一宽度扩增的开口321,此开口321位于第一轨道2的接续段233下方,而滑轨部33具有一弯弧且渐次倾斜平滑的滑移面331,在滑移面331两侧边分别向上垂直延伸一挡壁332。配合图1、2、4,移动体4,可在第一、二轨道2、3的轨道部23和滑轨部33上悬荡或滑移,其具有一仿猩猩造型的躯壳41,躯壳41底端前方延伸一可伸入支柱12穿槽129内的抵靠部411,抵靠部411并可抵靠在驱动装置13其中一架板135上方,在躯壳41前方两侧向外延伸的突伸部412上分别突出一横向的卡柱413,卡柱413可卡嵌在支柱12的嵌槽120上;以真实猩猩躯体而言,位于躯壳41上开设两对应的穿孔414,在右侧穿孔414上组装一右悬臂42,左侧穿孔414上装设一左悬臂43;其中,右悬臂42具有一管状的枢接部421,此枢接部421穿经一架设在躯壳41内的定位柱415,并可以此定位柱415为支点前后旋摆,在枢接部421突出穿孔414外一端垂直向上延伸一延伸部422,延伸部422顶端再向轨道部23垂直延伸一扶持部423,扶持部423底部向下突出一可嵌设在卡沟232内的卡嵌部424,而左悬臂43的构造和右悬臂42相同,就是具有一枢接部431、一延伸部432、一扶持部433和一卡嵌部434,两者间延伸部422、432的内侧距离大于轨道部23的宽度,在躯壳41底端并装设两滑轮44。当驱动装置13的驱动板134被马达箱131驱动向上位移时,抵靠在架板135上的移动体4会被往上传动,这时候移动体4两突伸部412上的卡柱413会上移并跨设在上方一格的嵌槽120内;当驱动板134被驱动下移时,由于移动体4的两卡柱413已钩设在支柱12的嵌槽120内,因此,下移的架板135会推动移动体4的抵靠部411,使整个驱体41以两卡柱413为支点略向外旋摆,如此周而复始的作动,可将移动体4送往支柱12上方的台面124;但是前述驱动装置13为传统的设计,亦非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以悬荡方式移动的游乐玩具,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基座,是在一底壳上设有一支柱;至少一轨道,架设在基座的支柱上,其具有一往下渐次倾斜的轨道部,在轨道部顶面形成一阻滞面;一可在轨道的轨道部上自由地持续往下滑移的移动体,其具有一躯 壳,躯壳上枢设两支左右对应并可前后移位的悬臂,这些悬臂上分别延伸一延伸部,两延伸部间的距离大于轨道部宽度,且每一延伸部顶端向轨道部中央方向延伸一可靠设在轨道部顶面使移动体悬挂在轨道上并可往下滑移的扶持部;轨道部上的阻滞面与两悬臂的扶持部 之间是使其向上悬挂的两悬臂能交错暂时性的定位在轨道部顶面上、并使移动体以两悬臂交互一前一后的悬荡方式下滑的摩擦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以悬荡方式移动的游乐玩具,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基座,是在一底壳上设有一支柱;至少一轨道,架设在基座的支柱上,其具有一往下渐次倾斜的轨道部,在轨道部顶面形成一阻滞面;一可在轨道的轨道部上自由地持续往下滑移的移动体,其具有一躯壳,躯壳上枢设两支左右对应并可前后移位的悬臂,这些悬臂上分别延伸一延伸部,两延伸部间的距离大于轨道部宽度,且每一延伸部顶端向轨道部中央方向延伸一可靠设在轨道部顶面使移动体悬挂在轨道上并可往下滑移的扶持部;轨道部上的阻滞面与两悬臂的扶持部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浅见朝美松井明治
申请(专利权)人:大洋玩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