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产生元件、带电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868840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离子产生元件、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离子产生元件的放电电极的与电介质接触的表面以外的表面露出在环境中,放电电极的露出在环境中的面以外的面埋入电介质的内部而配置,将放电电极和感应电极在它们的层叠方向投影时,投影的放电电极和感应电极没有重叠的区域。从而可均匀、稳定地产生离子,延长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使用、且用于图像形成处理离子产生元件、该离子产生元件的制造方法、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处理是指通过调色剂使图像承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影显影并将其转印定影到打印介质上。
技术介绍
以往,在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带电单元、转印单元、及剥离单元等中使用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上述带电单元使作为承载静电潜影的图像承载体的感光体带电;上述转印单元将感光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经由作为被转印材料及中间转印体的转印带转印到作为被转印材料及记录介质的记录纸上;上述剥离单元剥离与感光体静电接触的记录纸。作为这种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的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平 6-11946号公报(1994年1月21日公开))的带电装置具有保护盒,具有与感光体及转印带等被带电体相对的开口部;和放电电极,放电面为线状、锯齿状或针状,张设在保护盒的内部。专利文献1公开的带电装置是通过向放电电极施加高压产生电晕放电使被带电体均勻带电的所谓“无栅格电极型带电器”;在放电电极和被带电体之间设置栅格电极,向该栅格电极施加所需电压,从而使被带电体均勻带电的所谓“有栅格电极型带电器”。图12是说明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中的带电机理的图。通过在曲率半径小的放电电极71和栅格电极72之间施加高压,在二个电极之间形成不均勻电场。这样一来,在放电电极71附近因强电场产生局部的电离作用,电子在朝向被带电体11的方向(图12的箭头D的方向)上被放出(电子雪崩产生的放电),被带电体11上的调色剂12带电。并且,栅格电极72用于控制朝向被带电体11的电子的量,对该栅格电极72也进行电子的放 H1^ ο将上述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用于使转印到中间转印体、记录纸等转印介质前的调色剂图像带电的转印前带电装置,例如由专利文献2(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平 10-274892号(1998年10月13日公开))、及专利文献3 (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2004-69860 号公报(2004年3月4日公开))所公开。根据专利文献2及3公开的技术,在图像承载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内即使有带电量的不均,也可在转印前使调色剂图像的带电量均勻,因此抑制了转印调色剂图像时的转印余量的下降,可将调色剂图像稳定地转印到转印介质。但是,上述现有的带电装置存在多个问题。第1问题与配置带电装置的空间相关。 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不仅需要放电电极71,而且需要保护盒、栅格电极72等。并且,需要使放电电极71和被带电体11的间隔保持较大(例如IOmm左右)。因此,设置带电装置的空间需要较大。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带电装置的周边配置有感光体;显影单元,向感光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影提供调色剂,在感光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单元,将感光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记录转印单元,将转印带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上。因此用于配置带电装置的空间较小,需要较大空间的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难于布局。第2问题与带电装置使被带电体11带电时产生的放电生成物有关。在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中,如图12所示,大量产生臭氧(O3)、氮氧化物(NOx)等放电生成物。具体而言,通过伴随从带电装置放出的电子放电的能量,大气中存在的氮气分子(N2)解离为氮原子(N),其与氧气分子(O2)结合,产生氮氧化物(二氮化氮N02)。同样,大气中存在的氧气分子(O2)解离为氧原子(0),其与氧气分子(O2)结合而产生臭氧(O3)。当大量产生臭氧时,引起臭氧臭气、对人体有害影响、强氧化力造成的配件劣化等问题。并且,当产生氮氧化物时,氮氧化物作为铵盐(硝酸铵)附着,导致异常图像产生。尤其是作为感光体使用有机感光体(OPC)时,通过臭氧及氮氧化物易产生空点(脱墨)、图像流动等图像缺陷。第3问题与带电装置使被带电体11带电时产生的电晕风有关。电晕风是通过电晕放电产生的电子流从放电电极71向被带电体11产生的风。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用于转印前带电装置时,因电晕风使被带电体11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紊乱。因此,作为可降低放电生成物的产生的带电装置,提出了使导电辊、导电刷与被带电体接触并带电的接触带电方式的带电装置的方案。但是在该接触带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中,使导电辊、导电刷与被带电体接触而带电,因此难于不扰乱被带电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而使之带电。因此,将接触带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作为转印前带电装置使用是不适当的。并且,专利文献4 (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平8-160711号(1996年6月21日公开)) 中公开了可降低放电生成物的产生的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专利文献4公开的带电装置具有多个放电电极,以基本恒定的间距,在预定的轴方向上排列;高压电源,用于向放电电极施加预定的放电开始电压以上的电压;电阻器,设置在高压电源的输出电极和放电电极之间;栅格电极,接近放电电极,设置在放电电极和本之间的位置;栅格电源,用于向栅格电极施加预定的栅格电压,其中,放电电极和栅格电极的间隙设定为4mm以下。因此, 通过减小放电电极和栅格电极之间的间隙,放电电流变小,可降低放电生成物的产生。但是,在专利文献4公开的带电装置中,降低放电生成物的产生的效果不是很充分,产生0.3ppm左右的臭氧。并且在专利文献4公开的带电装置中,放电电极和栅格电极的间隙较小,因此来自放电生成物、调色剂、及作为被转印材料的记录纸的纸粉等异物易附着到放电电极上。附着到放电电极的异物由于电晕放电方式的放电电极的放电面为针状等复杂的形状,因此难于去除(清洁)。并且,由于放电能量,放电电极的前端易磨损、劣化,因此放电电极的放电变得不稳定。进一步,在专利文献4公开的带电装置中,被带电体在与放电电极间隔很小的状态下配置,因此易产生多个放电电极的间距引起的长边方向(配置了多个放电电极的轴方向)的带电不均。为了消除带电不均,可减小放电电极的间距,此时放电电极数增加,制造成本增大。并且,专利文献5(日本国特许公开公报特开2000-173744号(2000年6月23 日))、专利文献6(日本国特许公开公报特开2003-249327号(2003年9月5日公开))、专利文献7(日本国特许公开公报特开2003-327416号(2003年11月19日公开))、专利文献8(日本国特许公开公报特开2005-50590号(2005年2月M日公开))、专利文献9(日本国特许公开公报特开2003-36卯4号公报(2003年2月7日公开))、专利文献10(特开 2006-340740号公报(2006年12月21日公开))中,公开了沿面放电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 带电装置。在沿面放电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带电装置中,放电电极和感应电极隔着电介质相对配置,具有通过向二个电极之间施加脉冲波形电压而产生离子的离子产生元件(沿面放电元件)。在沿面放电方式的离子发生装置、带电装置中,被带电体与放电电极相对,配置在与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通过产生的离子使被带电体带电。上述沿面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不需要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所具有的保护盒、 栅格电极等。因此用于配置带电装置的空间可设定得较小。并且在沿面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中,放电电极形成为板状,放电面是平坦的。因此放电电极上附着了异物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离子产生元件,具有:放电电极,形成在电介质上;和感应电极,形成在上述电介质的与形成有上述放电电极的面相对的面上,施加电压以在上述放电电极和上述感应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从而伴随沿面放电而产生离子,该离子产生元件的特征在于,上述放电电极的与上述电介质接触的表面以外的表面露出在环境中,上述放电电极的露出在环境中的面以外的面埋入电介质的内部而配置,将上述放电电极和上述感应电极在它们的层叠方向投影时,投影的上述放电电极和上述感应电极没有重叠的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香川敏章横田昌吾足立克己平井政志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