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圈马达致动器及取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864835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音圈马达致动器,其包括一个活动组件,该活动组件的外壁上缠绕有线圈,该音圈马达致动器进一步包括一个两端开口的筒状外壳、上弹片及贴附于该筒状外壳内壁上的磁铁,该上弹片位于该外壳的外部并固接在该外壳的一端,该活动组件通过该上弹片活动的收容于该外壳内,该磁铁围绕该活动组件设置以使得在该线圈通电过程中,该活动组件在该磁铁和线圈的作用下发生轴向位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该音圈马达致动器省略了固定装筒,从而简化了整个音圈马达致动器的结构,使得音圈马达致动器的结构更加紧凑、组装效率大大提升。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使用该音圈马达致动器的取像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音圈马达致动器及使用该音圈马达致动器的取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洁紧凑并且组装效率高的音圈马达致动器及取像装置
技术介绍
音圈马达致动器属于线性直流马达的一种,是利用永久磁铁与线圈所构成的具有直接驱动、固定行程特性的致动器。目前,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装置中使用的具有自动对焦或者变焦功能的镜头模组普遍采用音圈马达致动器来作为其光学装置位移的动力单元。现有的音圈马达致动器一般都包括有一外壳、一位于该外壳内的固定装筒及一个可活动地装设于该固定装筒内的活动组件。该活动组件外围设置有线圈,该固定装筒内壁设置有磁铁。在通电的情况下,该音圈马达致动器通过磁铁与通电线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驱动该活动组件做往复运动。然而,随着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装置向着小型化的发展,其对镜头模组中的动力单元的体积要求也越来越小,而现有的音圈马达致动器由于其结构臃肿,组装过程复杂效率较低,使其难以向着更加小型化的趋势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等便携性电子装置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结构简洁紧凑并且组装效率高的音圈马达致动器及取像装置实为必要。一种音圈马达致动器,其包括一个活动组件,该活动组件的外壁上缠绕有线圈,该音圈马达致动器进一步包括一个两端开口的外壳、上弹片及固定于该外壳内壁上的磁铁, 该上弹片位于该外壳的外部并固接在该外壳的一端,该活动组件通过该上弹片活动的收容于该外壳内,该磁铁围绕该活动组件设置以使得在该线圈通电过程中,该活动组件在该磁铁和线圈的作用下发生轴向位移。—种取像装置,其包括透镜组及一影像传感器,该影像传感器设置在该透镜组的像侧,该取像装置进一步包括有一个如上所述的音圈马达致动器,该透镜组收容在该活动组件内,该承载座与该筒状外壳相互密封配合将该活动组件、磁铁收容其中,在该磁铁和线圈的作用下,该活动组件带动该透镜组发生轴向位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音圈马达致动器省略了固定装筒,将磁铁直接设置在外壳的内壁上,从而简化了整个音圈马达致动器的结构,使得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音圈马达致动器的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小,更进一步的,通过将上弹片设置于外壳的外部使得音圈马达致动器的组装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附图说明3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音圈马达致动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音圈马达致动器结构的分解图。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切割的剖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取像装置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音圈马达致动器100,240筒状外壳10,245侧板11第一定位柱12盖体20上弹片30固定部31可动部32第一通光孔33第一定位孔34磁铁40,242活动组件60,241活动装筒61中央通孔611导电线圈62,243下弹片70左分片71右分片72左引脚711右引脚721第二定位孔73承载座80,244通孔81第二定位柱82取像装置200透镜装筒210透镜组220影像传感器230具体实施例方式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该音圈马达致动器100,其可以用来驱动镜头模组(图未示)运动。该音圈马达致动器100包括筒状外壳10、上弹片30、磁铁40、活动组件60、下弹片 70及承载座80。筒状外壳10大致呈方形,其可以由镍铁合金、导电塑料、表面导电材料、导电玻璃等磁屏蔽材料制成,从而使得该筒状外壳10具有消除外部电磁对该音圈马达致动器100的干扰并防止该音圈马达致动器100的电磁影响其外部电子元件工作的功能。该筒状外壳10包括有四个侧板11,该四个侧板11围成一方形收容空间来收容该活动组件60。在该四个侧板11的内壁上分别贴附有一个长条形的磁铁40,该四个磁铁40 用来在该筒状外壳10内产生磁场。筒状外壳10的一端设置有四个第一定位柱12用来固定该上弹片30,可以理解的,该第一定位柱12的数量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需要来增加或者减少。可选的,该筒状外壳10的形状不局限于方形,其还可以是圆形或者其它的形状, 当然设置于该筒状外壳10内壁的磁铁40的形状以及数量也可以相应的改变,例如,当该筒状外壳10的内壁成圆形时,该条形磁铁40可以设置成一个圆环形的磁铁贴附于该筒状外壳10的内壁上。该上弹片30大致呈方形,其几何中心限定有一个第一通光孔33。该上弹片30还包括有一固定部31及一可动部32,该固定部31及可动部32均围绕该第一通光孔33设置, 其中该可动部32靠近该第一通光孔33,该固定部31远离该第一通光孔33。在该上弹片30 的固定部31上还设置有与该第一定位柱12相对应的第一定位孔34,该上弹片30通过该相互对应的第一定位柱12与第一定位孔34固接在该筒状外壳10上。在组装时,将第一定位柱12穿过第一定位孔34,然后点胶将二者固定。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该音圈马达致动器100还包括有一个与该筒状外壳10的框架相配合的盖体20,该盖体20设置于该上弹片30的上方并与该筒状外壳10 —起将该上弹片30上下夹持固定。可以理解的,该上弹片30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固定在该筒状外壳10上,例如通过定位螺丝或者采用点胶直接固定等方式将上弹片30的固定部31固定在该筒状外壳10 上。该活动组件60具有一个活动装筒61及缠绕在该活动装筒61外壁的导电线圈62。 其中,该活动装筒61为一个方形结构,其具有一大致呈圆形具有内螺纹的中央通孔611,该中央通孔611用来收容镜头模组,该活动装筒61的内螺纹与镜头模组的外螺纹螺接,以将该镜头模组与该活动装筒61固接为一体。下弹片70的结构与上弹片30的结构相似,其也具有通光孔以及围绕该通光孔设置的可动部与固定部,其不同之处在于该下弹片70为分体式设计,其由两个彼此分开的左分片71及右分片72组成,其中该左分片71具有一个左引脚711,该右分片72具有一个右引脚721。下弹片70的左右两个分片71、72分别与该活动组件60上的导电线圈62的两端电连接,设置在该左右两个分片上的左右引脚711、721分别作为电流+/-输入端子来为该导电线圈62输送电流。该活动组件60由该上弹片30及下弹片70上下夹持着收容于该筒状外壳10内, 其中该活动组件60的两端分别与该上弹片30及下弹片70的可动部相互固接,从而使该活动组件60活动的收容于该筒状外壳10内。使用时,通过作为电流+/_输入端子的左右引脚711、721来向导电线圈62输送电流,此时通有电流的导电线圈62在围绕其设置的四个条形磁铁40形成的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带动活动组件60沿其中心轴方向移动。承载座80与该筒状外壳10配合将活动组件60及下弹片70收容其中。承载座80 的几何中心具有通孔81,其大小与该活动组件60的中央通孔611相当。在该承载座80的四角上还设置有四个第二定位柱82,与该四个第二定位柱82相对应的,在该下弹片70的四个角的相应位置设置有四个第二定位孔73,该承载座80与该下弹片70通过该定位柱与定位孔相互定位并点胶固接。可以理解的,在本专利技术中,该音圈马达致动器100可以只设置一个上弹片或者一个下弹片,并且该上弹片与下弹片的结构也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只要该两个弹片能够使得该活动组件60能够可活动的装设在该筒状外壳10的内部即可。可以理解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音圈马达致动器,其包括一个活动组件,该活动组件的外壁上缠绕有线圈,其特征在于:该音圈马达致动器进一步包括一个两端开口的筒状外壳、上弹片及贴附于该筒状外壳内壁上的磁铁,该上弹片位于该外壳的外部并固接在该外壳的一端,该活动组件通过该上弹片活动的收容于该外壳内,该磁铁围绕该活动组件设置以使得在该线圈通电过程中,该活动组件在该磁铁和线圈的作用下发生轴向位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朝元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