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33956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灯具,包含灯罩、扩散膜片以及发光装置。该灯罩具有上壳体及下壳体,该上壳体界定有开口,该下壳体由透光材料制成,且该下壳体闭合于该开口,所以该上壳体与该下壳体共同界定出容置空间。该发光装置容置于该容置空间中,且与该灯罩连接固定。其中,该扩散膜片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朝向该上壳体设置,且该第一表面上凸出间隔并列形成有多个圆弧柱体,而该第二表面朝向该下壳体设置,且该第二表面为平滑表面。其中,光线自该发光装置射出,依次通过该第一表面、该第二表面及该下壳体,并通过所述多个圆弧柱体造成光线散射而使光线均匀散布。(*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灯具,尤其涉及一种无须添加使用扩散剂的灯具。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类的电器产品推陈出新,人们也越来越依赖电器的使用,从传统的钨丝灯泡及日光灯,照明装置不断地推陈出新。近年来发光二极体(Light Emitting Diode, LED)迅速发展,因其具有耗电量低、元件寿命长、无须暖灯时间、反应速度快及体积小的优点,所以其应用愈来愈广泛。一般现有应用发光二极体为发光源的灯具,将发光二极体设置于传统印刷电路板上,并加以电路连结,且将扩散剂设置附着于透明基材上,使自发光二极体射出的光线通过附着有扩散剂的透明基材,而使光线造成不规则的反射及折射而形成光扩散现象。然而,因扩散剂本身的特性,部分光线无法穿透扩散剂,因此其造成的光扩散效果牺牲了部分的光线通过率,换句话说,使用扩散剂虽然能够帮助分散光线,但会以伴随着有十分明显的光衰减现象作为代价。此即造成现有灯具亮度不足,使产品的应用大受局限。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灯具,具有光线均勻散布且亮度高的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灯具,其中,包含一灯罩,具有一上壳体及一下壳体,该上壳体界定有一开口,该下壳体由透光材料制成,且该下壳体闭合于该开口,使该上壳体与该下壳体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间;—发光装置,容置于该容置空间中,且与该灯罩连接固定;以及一扩散膜片,设置于该发光装置及该下壳体之间,该扩散膜片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朝向该上壳体,该第一表面上凸出且间隔并列形成有多个圆弧柱体,而该第二表面朝向该下壳体,且该第二表面为平滑表面。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其中,所述圆弧柱体的曲率半径介于10微米至100微米之间。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其中,相邻的所述多个圆弧柱体相距有一第一宽度,且相邻的所述多个圆弧柱体的曲率中心相距有一第二宽度。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其中,该第一宽度介于1微米至5微米之间,该第二宽度介于10微米至200微米之间。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其中,所述圆弧柱体的圆弧顶面都形成有一切平面,且所述切平面具有一第三宽度。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其中,该第三宽度介于1微米至50微米之间。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其中,该扩散膜片与该发光装置之间的最远距离介于5 微米至20毫米之间。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其中,该上壳体具有相对两个侧缘,所述侧缘形成有一凹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其中,该下壳体的相对两侧分别向外突出形成有一卡突, 该下壳体的所述卡突分别卡合于该上壳体的所述凹槽。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其中,该扩散膜片叠附于该下壳体。综上所述,本技术相较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自发光装置射出的光线依次通过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下壳体,通过并列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圆弧柱体,使光线形成散射。通过此设置,使本技术提供的灯具不但能使光线均勻分散,达到防眩光的效果,且在使用时,不会有光线亮暗分布不均及光衰严重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技术的扩散膜片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扩散膜片的平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扩散膜片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灯具1灯罩11开口110凹槽 112上壳体114下壳体115卡突116扩散膜片13第一表面131圆弧柱体131a切平面131b第一宽度Wl第二宽度W2第三宽度W3第二表面132发光装置1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灯具,以下将通过多个实施例来解释本技术。这些实施例仅为阐释本技术,而非对其加以限制。需说明的是,所示附图中各元件间的尺寸关系仅为使本技术容易了解,而非对其加以限制。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灯具1主要包含灯罩11、扩散膜片13 以及发光装置15,至于灯架及灯座的构造,可由熟知本
的人任意变化设计,在此并不作一限定。灯罩11具有上壳体114及下壳体115,上壳体114界定有开口 110,而下壳体115 由透光材料制成,以容许光线穿透过,且闭合于开口 110。由此,上壳体114与下壳体115共同界定出容置空间。而发光装置15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且与灯罩11连接固定,而其连接方式可为焊接、黏接及卡接等,在此不作限定。扩散膜片13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31及第二表面132,第一表面131上凸出且间隔并列形成有多个圆弧柱体131a,第二表面132为平滑表面,其中,扩散膜片13以第一表面131朝向上壳体114设置,而相对于第一表面131的第二表面132则朝向于下壳体115设置。由于发光装置15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所以自发光装置15发射出光线,会依次通过第一表面131、第二表面132及下壳体115向外散射。然而,也可以改变第一表面131朝向下壳体115设置,而相对于第一表面131的第二表面132 则朝向于上壳体114设置。此种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此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本技术提供的灯具1 包含灯罩11、扩散膜片13及发光装置15。所述扩散膜片13的外观形状如同第一实施例所述。而其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地方在于,第二实施例的扩散膜片13沿垂直于圆弧柱体131a 轴向横向弯折,与第一实施例的扩散膜片13沿圆弧柱体131a轴向纵向弯折不同。换句话说,即根据使用环境及场合的不同来改变扩散膜片13设置方向,进而改变设置光线的扩散方向。第二实施例除了扩散膜片13相对于灯具1的设置方向不同外,其余设置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在此不再作一赘述。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更明确地说,在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中,形成于扩散膜片13上的各圆弧柱体131a的曲率半径界于10微米至100微米之间,且相邻的各圆弧柱体131a之间相距有第一宽度W1,第一宽度Wl较佳的介于1微米至5微米之间;而相邻的各圆弧柱体131a的曲率中心相距有一第二宽度W2,第二宽度W2较佳的介于10微米至200 微米之间。且更进一步地,各圆弧柱体131a的圆弧顶面都形成有切平面131b,而各切平面 131b具有第三宽度W3,第三宽度W3较佳的介于1微米至50微米之间。由于本技术提供的灯具1的扩散膜片13通过第一表面131上的第一宽度Wl及圆弧柱体131a上的第三宽度W3间隔设置,且扩散膜片13与发光装置15之间较佳的最远距离介于5微米至20毫米之间,通过上述设置,使光线行进的收敛角缩小,进而使光损减少,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使用扩散剂的灯具而言,本技术提供的灯具1所能产生的亮度大幅提高。上述尺寸的界定仅为本技术体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上壳体114具有相对两个侧缘,各侧缘形成有一凹槽112,以与下壳体115的相对两侧接合。举例来说,如图1至图4所示,通过下壳体115的相对两侧分别向外形成有卡突116,以与上壳体114的凹槽112卡合。而扩散膜片13较佳的叠附于下壳体115。本领域具有公知常识的人,可轻易变化圆弧柱体的数目、排列方式及形状,如本技术提供的灯具的圆弧柱体可呈流线形(如图7所示),或者圆弧柱体的径向截面积小于半圆圆柱体,较佳的为四分之一圆的圆柱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灯罩,具有一上壳体及一下壳体,该上壳体界定有一开口,该下壳体由透光材料制成,且该下壳体闭合于该开口,使该上壳体与该下壳体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间;一发光装置,容置于该容置空间中,且与该灯罩连接固定;以及一扩散膜片,设置于该发光装置及该下壳体之间,该扩散膜片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朝向该上壳体,该第一表面上凸出且间隔并列形成有多个圆弧柱体,而该第二表面朝向该下壳体,且该第二表面为平滑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成周进荣
申请(专利权)人:宏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