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灾后救援的运输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07362 阅读:3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灾后救援的运输车辆,包括车体、电机、驱动轴、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和在车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的行走装置,每套行走装置包括前导轮、第一从动轮、前驱动轮、张紧轮、后驱动轮、前导臂和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前导轮和第一从动轮分别可转动连接在前导臂两端,前导臂可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杆下端,前驱动轮可转动连接在第四连杆下端,后驱动轮可转动连接在驱动轴一端,张紧轮可转动连接在车体上,并且,前导轮和前驱动轮通过第一环形履带连接,后驱动轮和张紧轮通过第二环形履带连接;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位于两个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之间。本技术方案的运输车辆能够顺利通过复杂路况,实现运输目的。(*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运输车辆,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灾后救援的运输车辆
技术介绍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例如地震、山体滑坡等,使灾后救援中的运输工作变得十分重要。灾后的路况一般都很差,各种不可预料的情况很多。目前常用的车辆,不管是驱动轮还是从动轮,都是固定在车架上,它只能围绕车轮轴心旋转,而不能根据路面,上下左右移动。这样,在路面不平整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发生地质灾害后,运输车辆无法行驶到目的地。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灾后救援的运输车辆,使得在路面不平整的情况下,运输车辆仍然能够顺利通行,实现运输目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是用于灾后救援的运输车辆,包括车体、电机和驱动轴,电机的输出轴和驱动轴连接,还包括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和在所述的车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套行走装置,所述的每套行走装置包括前导轮、第一从动轮、前驱动轮、张紧轮、后驱动轮、前导臂和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前导轮、第一从动轮、前驱动轮、张紧轮和后驱动轮从前往后依次排列,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 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分别前后方向水平布置,且相互平行;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分别竖直布置,且相互平行;第一连杆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上,第二连杆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上;前导轮和第一从动轮分别可转动连接在前导臂的两端,前导臂可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杆的下端,前驱动轮可转动连接在第四连杆的下端,后驱动轮可转动连接在驱动轴的一端,张紧轮可转动连接在车体上,并且,前导轮和前驱动轮通过第一环形履带连接,后驱动轮和张紧轮通过第二环形履带连接;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位于两个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之间,且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可转动连接在车体上;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包括第五连杆、第六连杆、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第五连杆和第六连杆分别左右方向水平布置,且相互平行;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分别竖直布置,且相互平行;第五连杆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上,第六连杆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在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上;与第七连杆同侧的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中的第一连杆的中部和第二连杆的中部分别和第七连杆可转动连接,与第八连杆同侧的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中的第一连杆的中部和第二连杆的中部分别和第八连杆可转动连接。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路面不平整的情况下,运输车辆仍然能够顺利通行,实现运输目的。在本技术方案中,在车体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了一套行走装置,每套行走装置包括前导轮、第一从动轮、前驱动轮、张紧轮、后驱动轮、前导臂和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在两个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之间设置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由于连杆之间采用可转动连接方式,所以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和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在复杂路况下能够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平行摆动。前导臂可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杆的下端,前导臂相当于一杠杆。在运输车辆行驶过程中,遇到复杂路况时,前导臂能够自动调整前导臂的抬起高度,并保持第一环形履带张紧状态。第一环形履带和第二环形履带的设置,能够保持着地状态,提高通过性能。本技术方案的运输车辆不仅可以通过复杂路况,还可以保持车体的平稳。因此,本技术方案的运输车辆具有很强的爬坡能力和越障能力,对复杂路况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顺利通过复杂路况,实现运输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后视图。图中有车体1、电机2、前导轮3、第一从动轮4、前驱动轮5、张紧轮6、后驱动轮7、 前导臂8、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9、第一连杆901、第二连杆902、第三连杆903、第四连杆 904、第一环形履带10、第二环形履带11、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12、第五连杆1201、第六连杆1202、第七连杆1203、第八连杆1204。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灾后救援的运输车辆,包括车体1、电机 2、驱动轴、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12和在所述的车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套行走装置。电机2的输出轴和驱动轴连接。每套行走装置包括前导轮3、第一从动轮4、前驱动轮 5、张紧轮6、后驱动轮7、前导臂8和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9。前导轮3、第一从动轮4、 前驱动轮5、张紧轮6和后驱动轮7从前往后依次排列。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9包括第一连杆901、第二连杆902、第三连杆903和第四连杆904。第一连杆901和第二连杆902分别前后方向水平布置,且相互平行。第三连杆903和第四连杆904分别竖直布置,且相互平行。第一连杆901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杆903和第四连杆904上。第二连杆902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杆903和第四连杆904上。优选连接位置是第一连杆901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杆903的顶端和第四连杆904的顶端;第二连杆902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杆903的中部和第四连杆904的中部。前导轮3和第一从动轮4分别可转动连接在前导臂8的两端。前导臂8可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杆903的下端。前驱动轮5可转动连接在第四连杆904的下端。后驱动轮7可转动连接在驱动轴的一端。张紧轮6可转动连接在车体1上。前导轮3和前驱动轮5通过第一环形履带10连接,即第一环形履带10环绕在前导轮3的外侧和前驱动轮5的外侧。后驱动轮7和张紧轮6通过第二环形履带11 连接,即第二环形履带11环绕在后驱动轮7的外侧和张紧轮6的外侧。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12位于两个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9之间,且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12可转动连接在车体1上。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12包括第五连杆1201、第六连杆1202、第七连杆1203和第八连杆1204。第五连杆1201和第六连杆1202分别左右方向水平布置,且相互平行。第七连杆1203和第八连杆1204分别竖直布置,且相互平行。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12和车体1之间的连接可以采用第五连杆1201的中部和第六连杆1202的中部分别与车体1铰接的方式。第五连杆1201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第七连杆1203和第八连杆1204上。第六连杆1202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在第七连杆1203和第八连杆1204上。优选连接位置是第五连杆1201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第七连杆1203的顶端和第八连杆1204 的顶端;第六连杆1202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第七连杆1203的中部和第八连杆1204的中部。与第七连杆1203同侧的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9中的第一连杆901的中部和第二连杆902的中部分别和第七连杆1203可转动连接。与第八连杆1204同侧的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9中的第一连杆901的中部和第二连杆902的中部分别和第八连杆1204可转动连接。以上,可转动连接可以采用机械领域中常见的可转动连接方式,例如铰接。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9和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12中各连杆之间的连接以螺栓连接为佳。 采用螺栓连接的优点是连杆之间的相对运动比较灵活。本技术方案的运输车辆,位于车体左右两侧的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9和位于两个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9之间的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12,它们的各个组成连杆之间采用可转动连接方式,所以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灾后救援的运输车辆,包括车体(1)、电机(2)和驱动轴,电机(2)的输出轴和驱动轴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12)和在所述的车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的一套行走装置,所述的每套行走装置包括前导轮(3)、第一从动轮(4)、前驱动轮(5)、张紧轮(6)、后驱动轮(7)、前导臂(8)和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9),前导轮(3)、第一从动轮(4)、前驱动轮(5)、张紧轮(6)和后驱动轮(7)从前往后依次排列,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9)包括第一连杆(901)、第二连杆(902)、第三连杆(903)和第四连杆(904),第一连杆(901)和第二连杆(902)分别前后方向水平布置,且相互平行;第三连杆(903)和第四连杆(904)分别竖直布置,且相互平行;第一连杆(901)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杆(903)和第四连杆(904)上,第二连杆(902)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杆(903)和第四连杆(904)上;前导轮(3)和第一从动轮(4)分别可转动连接在前导臂(8)的两端,前导臂(8)可转动连接在第三连杆(903)的下端,前驱动轮(5)可转动连接在第四连杆(904)的下端,后驱动轮(7)可转动连接在驱动轴的一端,张紧轮(6)可转动连接在车体(1)上,并且,前导轮(3)和前驱动轮(5)通过第一环形履带(10)连接,后驱动轮(7)和张紧轮(6)通过第二环形履带(11)连接;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12)位于两个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9)之间,且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12)可转动连接在车体(1)上;第二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12)包括第五连杆(1201)、第六连杆(1202)、第七连杆(1203)和第八连杆(1204),第五连杆(1201)和第六连杆(1202)分别左右方向水平布置,且相互平行;第七连杆(1203)和第八连杆(1204)分别竖直布置,且相互平行;第五连杆(1201)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第七连杆(1203)和第八连杆(1204)上,第六连杆(1202)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在第七连杆(1203)和第八连杆(1204)上;与第七连杆(1203)同侧的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9)中的第一连杆(901)的中部和第二连杆(902)的中部分别和第七连杆(1203)可转动连接,与第八连杆(1204)同侧的第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9)中的第一连杆(901)的中部和第二连杆(902)的中部分别和第八连杆(1204)可转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建钊严骏王强程建辉李光发张川刘双龙廖萍张平才朱自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