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88701 阅读:8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三板模,包括前板、中板、母模本体板,中板设置在母模本体板上,前板设置在中板上,母模本体板的内部设置有母模仁,母模本体上开设有与中板相配合的通孔,中板嵌设在通孔中,中板包括上表面、下表面,中板的下表面与母模仁的上表面相贴紧。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中板沉入母模本体板的通孔中,使流道的总长度缩短,进而减少了流道中废料的长度,减少了材料的浪费。同时也减短了模具厚度进而减轻了模具重量,还能减少注塑压力的损失,进而降低了注射压力并缩短了成型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模具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三板模
技术介绍
参见附图1至附图3所示,现有的三板模包括前板、中板、母模本体板,中板与母模本体板的大小相同且叠加在母模本体板之上。该三板模的流道依次经过前板、中板,最后经母模本体板后进入母模本体板中的母模仁及成型腔,分流道位于母模本体板的顶面。这种三板模结构使流道过长,相应的,使得流道中的废料较长,造成了材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缩短流道长度、减少材料浪费的三板模。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板模,包括前板、中板、母模本体板,所述的中板设置在所述的母模本体板上,所述的前板设置在所述的中板上,所述的母模本体板的内部设置有母模仁,所述的母模本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的中板相配合的通孔,所述的中板嵌设在所述的通孔中,所述的中板包括上表面、下表面,所述的中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的母模仁的上表面相贴紧。优选的,所述的中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的母模本体板的上表面相平齐并与所述的上板的下表面相贴紧。优选的,所述的中板的上表面、所述的中板的下表面呈“工”字形,所述的中板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所述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的第二部分相平行设置,所述的第三部分将所述的第一部分、所述的第二部分连接为一体。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第一部分、所述的第二部分上分别设置有两个垂直于所述的上表面和所述的下表面的第一导柱孔,所述的第一导柱孔中设置有第一导套,所述的第一导套中设置有第一导柱,所述的第一导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的中板上,所述的第一导柱的另一端活动的连接在所述的前板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导柱的另一端设置有挡块,所述的前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的挡块相配合的卡槽,所述的挡块设置于所述的卡槽中并能在所述的卡槽中滑动;当所述的三板模开模时,所述的挡块卡在所述的卡槽的底部。优选的,所述的三板模还包括公模本体板、设置于所述的公模本体板的内部的公模仁,所述的公模本体板设置在所述的母模本体板的下方,所述的公模仁与所述的母模仁之间形成成型腔。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三板模还包括顶出装置,所述的公模本体板设置在所述的顶出装置上,所述的顶出装置包括下顶出板、设置在所述的下顶出板上方的上顶出板、设置在所述的上顶出板上的顶出限位块、设置在所述的下顶出板和所述的上顶出板外缘的枕板,所述的顶出装置设置在后板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母模本体板上设置有第二导套,所述的第二导套中设置有第二导柱,所述的第二导柱贯穿所述的枕板、所述的公模本体板、所述的母模本体板和所述的前板。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母模本体板上设置有第三导套,所述的第三导套中设置有第三导柱,所述的第二导柱贯穿所述的母模本体板和所述的公模本体板。优选的,所述的中板上开设有流道孔,所述的前板上设置有定位环,所述的定位环的下方设置有具有主流道的注射衬套,所述的注射衬套的下部插入到所述的流道孔中。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由于本技术将中板沉入母模本体板的通孔中,使流道的总长度缩短,进而减少了流道中废料的长度,减少了材料的浪费;2、本技术减短了模具厚度进而减轻了模具重量,还能减少注塑压力的损失,进而降低了注射压力并缩短了成型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附图1为现有技术的三板模的去除前板和中板的平面图。附图2为现有技术的三板模闭合时的A-A剖视图。附图3为现有技术的三板模打开时的A-A剖视图。附图4为本技术的三板模的去除前板和中板的平面图。附图5为本技术的三板模闭合时的B-B剖视图。附图6为本技术的三板模打开时的B-B剖视图以上附图中1、前板;2、中板;3、母模本体板;4、公模本体板;5、顶出装置;6、母模仁;7、公模仁;8、成型腔;9、通孔;10、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第三部分;13、第一导套;14、第一导柱;15、挡块;16、卡槽;17、流道孔;18、定位环;19、注射衬套;20、下顶出板; 21、上顶出板;22、顶出限位块;23、枕板;24、后板;25、第二导套;26、第二导柱;27、第三导套;28、第三导柱;29、第一拉杆;30、第二拉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附图4至附图6所示。一种三板模,包括前板1、中板2、母模本体板3、公模本体板4、设置于公模本体板4 下方的顶出装置5。中板2设置在母模本体板3上,前板1设置在中板2上。母模本体板3 的内部设置有母模仁6,公模本体板4的内部设置有公模仁7,公模仁7与母模仁6之间形成成型腔8。母模本体上开设有与中板2相配合的通孔9,中板2嵌设在通孔9中。中板2包括上表面、下表面,中板2的下表面与母模仁6的上表面相贴紧。中板2的上表面与母模本体板3的上表面相平齐并与上板的下表面相贴紧。中板2的上表面、中板2的下表面呈“工” 字形,中板2包括第一部分10、第二部分11、第三部分12,第一部分10与第二部分11相平行设置,第三部分12将第一部分10、第二部分11连接为一体。第一部分10、第二部分11 上分别设置有两个垂直于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一导柱14孔,第一导柱14孔中设置有第一导套13,第一导套13中设置有第一导柱14。第一导柱1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中板2上。第一导柱14的另一端设置有挡块15,前板1上开设有与挡块15相配合的卡槽16,挡块15设置于卡槽16中并能在卡槽16中滑动,使第一导柱14的另一端活动的连接在前板1上。中板2上开设有流道孔17,前板1上设置有定位环18,定位环18的下方设置有具有主流道的注射衬套19,注射衬套19的下部插入到流道孔17中。主流道在母模仁6的顶面形成分流道。分流道再穿过母模仁6进入成型腔8。顶出装置5包括下顶出板20、设置在下顶出板20上方的上顶出板21、设置在上顶出板21上的顶出限位块22、设置在下顶出板20和上顶出板21外缘的枕板23,顶出装置5 设置在后板24上。母模本体板3上设置有第二导套25,第二导套25中设置有第二导柱沈,第二导柱 26贯穿枕板23、公模本体板4、母模本体板3和前板1。母模本体板3上设置有第三导套27,第三导套27中设置有第三导柱观,第三导柱 28贯穿母模本体板3和公模本体板4。该三板模还设置了贯穿公模本体板4、母模本体板3并且上端连接在前板1上的第一拉杆29,以及贯穿公模本体板4、母模本体板3、中板2并且上端连接在中板2上的第二拉杆30。参见附图5所示。当上述三板模闭合进行浇注时,流道的总长度与现有技术中的三板模相比,在各板的厚度相同的情况下,减少了与中板2的厚度相等的长度,这样就使浇注后留在流道中的废料长度较小,减少了材料的浪费。同时,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也降低了三板模整体的高度,减轻了模具重量,能够减少注塑压力的损失,进而降低了注射压力并缩短了成型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参见附图6所示,当上述三板模打开时,前板1及中板2在第二导柱沈及第一拉杆四的支撑下与母模本体板3相分离,第一导柱14上的挡块15卡在卡槽16的底部。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板模,包括前板、中板、母模本体板,所述的中板设置在所述的母模本体板上,所述的前板设置在所述的中板上,所述的母模本体板的内部设置有母模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母模本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的中板相配合的通孔,所述的中板嵌设在所述的通孔中,所述的中板包括上表面、下表面,所述的中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的母模仁的上表面相贴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圣美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