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电极导线固定辅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746602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脑部电极导线固定辅助装置,包括辅助装置本体,所述辅助装置本体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伸出所述辅助装置本体的颅孔塞下压部,所述颅孔塞下压部与颅孔塞的上表面相配合用于将颅孔塞塞入颅骨环的孔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使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在较为狭小的空间内将颅孔塞可靠地下压固定至颅孔环内。当电极导线通过引线针到达指定靶点后,医生将引线针拔出,此时颅孔塞立即抱紧夹住电极导线使电极导线在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上均无位移,将电极导线牢固且准确地定位在指定的靶点位置,避免了医生在封闭颅骨环操作过程中产生靶点偏移的现象,使得整个手术操作过程便于操作。(*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植入式医疗系统领域,尤其是植入式医疗系统的植入手术过程中用于将脑部电极导线或其他导管等固定在颅骨上的固定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植入式医疗系统通常包括植入式神经电刺激系统、植入式心脏电刺激系统(俗称心脏起搏器)、植入式药物输注系统。其中,植入式神经电刺激系统包括脑深部电刺激DBS, 植入式脑皮层刺激CNS,植入式脊髓电刺激SCS,植入式骶神经电刺激SNS,植入式迷走神经电刺激VNS等。以植入式神经电刺激系统为例,主要包括植入体内的脉冲发生器、电极以及体外的控制装置。其中,脉冲发生器与电极相连接,从而将脉冲发生器所产生的脉冲传输到电极,脉冲发生器产生的脉冲信号由电极传输至心脏或特定神经部位进行电刺激,从而使人体机能恢复到正常运作的状态。病人在植入手术过程中,医生首先要通过三维立体定位装置确定病人脑部的靶点位置,医生根据靶点位置在病人的颅骨上开出小孔,将脑部电极导线经颅骨孔插入脑部靶点,医生使用测试刺激器对植入靶点进行测试,如刺激治疗效果理想则将脑部电极导线使用固定装置可靠地固定在颅骨上。现有技术中,如美国专利US43^813中的脑部电极导线固定装置通常包括颅骨环和颅骨盖,脑部电极导线插入颅骨环后颅骨盖盖在颅骨环上关闭颅骨环,脑部电极导线被夹紧在颅骨盖与颅骨环之间,通过脑部电极导线与颅骨环和颅骨盖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将脑部电极导线固定在颅骨上。然而,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在插入引线针时以及在引线针取走后,由于脑部电极导线没有固定住,在取出导线内的导丝后直接用颅骨盖把导线压在颅骨环上,此时易导致导线产生偏移及导致导线在深度位置的变化,使电极插入的位置偏离靶点将手术变得复杂致使治疗效果不理想。并且,由于在病人的头皮部又增加了一层颅骨盖,使得整个固定装置的高度过高,易导致病人不适且不美观。因此亟需一种能够使电极导线在水平面上可靠固定地在颅骨环上的颅骨塞以及便于将该颅骨塞准确可靠地塞入颅骨环的孔内的脑部电极导线固定辅助装置。现有技术中尚无这种专用的脑部电极导线固定辅助装置,均由医生自己手动完成,并且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的操作空间较为狭窄操作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将颅骨塞可靠固定在颅骨环内的固定辅助装置。根据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脑部电极导线固定辅助装置,包括辅助装置本体,所述辅助装置本体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伸出所述辅助装置本体的颅孔塞下压部,所述颅孔塞下压部与颅孔塞的上表面相配合用于将颅孔塞塞入颅骨环的孔内。优选地,所述辅助装置本体上开设有贯穿颅孔塞下压部的槽,所述槽的一端延伸至辅助装置本体的边缘。优选地,所述辅助装置本体的外侧表面由所述的槽分为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两相对部分上具有便于手指捏持的凹面。优选地,所述颅孔塞下压部包括向下伸出辅助装置本体的凸台及设置在所述凸台上的至少一个凸点。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向远离所述槽的侧面开口方向延伸形成用于张开所述槽的第一尾夹部和第二尾夹部。优选地,所述槽为直线槽、曲线槽或交叉线槽。优选地,所述凸台为圆柱形,所述凸点为4个且均勻分布在凸台的圆形底面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尾夹部和第二尾夹部的两相对内侧壁上均具有防止所述槽过度张大的限位凸起。优选地,所述脑部电极导线固定辅助装置的制作材料为工程塑料或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在手术过程中医生能够在较为狭小的空间内使用本技术中的固定辅助装置将颅孔塞可靠地下压固定至颅孔环内。当电极导线通过引线针到达指定靶点后,医生将引线针拔出,此时颅孔塞立即抱紧夹住电极导线使电极导线在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上无位移,将电极导线牢固且准确地定位在指定的靶点位置, 避免了医生在封闭颅骨环操作过程中产生靶点偏移的现象,使得整个手术操作过程便于操作。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的右视图;附图3为附图1的仰视图;附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与颅骨塞结合的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附图5的横向剖视示意图;附图7为附图5中A-A方向剖视示意图;附图8为本技术与颅骨塞、颅骨环结合的结构示意图;附图9为附图8的横向剖视示意图;附图10为附图8中B-B方向剖视示意图;其中10、脑部电极导线固定辅助装置;20、辅助装置本体;201、槽;202、第一侧面;203、 第二侧面;204、第一尾夹部;205、第二尾夹部;206、限位凸起;30、颅孔塞下压部;301、凸台;302、凸点;40、颅孔塞;50、颅骨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照图1至图4,一种脑部电极导线固定辅助装置10,包括辅助装置本体20,所述辅助装置本体20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伸出所述辅助装置本体20的颅孔塞下压部30,所述颅孔塞下压部30与颅孔塞40的上表面相配合用于将颅孔塞40塞入颅骨环50的孔内。所述辅助装置本体20上开设有贯穿颅孔塞下压部30的槽201,所述槽201的一端延伸至辅助装置本体20的边缘。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槽201为直线槽,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槽201也可为曲线槽或交叉线槽。所述辅助装置本体20的外侧表面由所述的槽201分为第一侧面202和第二侧面 203,所述第一侧面202和第二侧面203的两相对部分上具有便于手指捏持的凹面204,便于医生单手的拇指和食指捏持,当然为了增大手指与凹面204之间的摩擦力也可以在凹面 204上设置多个浅槽。所述颅孔塞下压部30包括向下伸出辅助装置本体20的凸台301及设置在所述凸台301上的至少一个凸点302。所述凸台301为圆柱形,凸台301的直径与颅孔塞40的直径大致相同。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点302为4个且均勻分布在凸台301的圆形底面上,用于与颅孔塞40上表面的4个凹点相匹配便于医生取放颅孔塞40。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采取其他方式与颅骨塞相匹配连接,例如改变凸点的形状及个数。所述第一侧面202和第二侧面203向远离所述槽201的侧面开口方向延伸形成用于张开所述槽201的第一尾夹部204和第二尾夹部205。以第一尾夹部204和第二尾夹部 205之间的连接部为支点,医生可用拇指和食指捏着第一尾夹部204和第二尾夹部205张开槽201,使引线针夹在槽201内。所述第一尾夹部204和第二尾夹部205的两相对内侧壁上均具有防止所述槽过度张大的限位凸起206。本技术脑部电极导线固定辅助装置的制作材料为工程塑料或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以下将详细介绍医生使用该固定辅助装置固定颅孔塞的过程首先,医生先把颅骨环50插入病人的颅骨开口处,配合牢固后医生将引线针插入到位,此时用专用夹具将引线针固定,再把神经刺激电极导线从引线针的内孔中插入到预先计算好的深度。参照图5至图7,医生调整测试完成后,医生先捏着第一侧面202和第二侧面203上的凹面204将凸台301上的4个凸点302插入颅骨塞40上表面上的四个对应的凹槽,使颅骨塞40连接在颅孔塞下压部30上,然后医生手指用力捏住第一尾夹部204和第二尾夹部205使槽201张开,此时由于颅骨塞40上也开有与槽201相对应的通边槽,因此颅骨塞40上的通边槽也同时张开,医生把对好位置的包含有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脑部电极导线固定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辅助装置本体,所述辅助装置本体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伸出所述辅助装置本体的颅孔塞下压部,所述颅孔塞下压部与颅孔塞的上表面相配合用于将颅孔塞塞入颅骨环的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脑部电极导线固定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辅助装置本体,所述辅助装置本体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伸出所述辅助装置本体的颅孔塞下压部,所述颅孔塞下压部与颅孔塞的上表面相配合用于将颅孔塞塞入颅骨环的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部电极导线固定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装置本体上开设有贯穿颅孔塞下压部的槽,所述槽的一端延伸至辅助装置本体的边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脑部电极导线固定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装置本体的外侧表面由所述的槽分为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两相对部分上具有便于手指捏持的凹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脑部电极导线固定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颅孔塞下压部包括向下伸出辅助装置本体的凸台及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鼎迈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