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栉江瑶人工育苗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713526 阅读:3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栉江瑶的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栉江瑶作为亲贝,经过促熟培育,亲贝逐渐成熟。将亲贝阴干后,用30W紫外线灯照射3小时,使成熟亲贝排放精、卵,精、卵在水中自行受精。受精后,25小时后发育成D形面盘幼虫。当幼虫发育成D形面盘幼虫时,采用300目拖网将D形面盘幼虫收集后置于育苗池中进行培育。当幼虫出现足时,投放采苗袋进行采苗。将稚贝洗刷后倾覆采苗袋,将稚贝撒到铺有砂子的所述另一个池中;稚贝附着后的饵料生物为扁藻和塔胞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育苗的方法,特别是涉及。
技术介绍
栉江瑶(Pinna(Atriina)pectinata Linnaeus)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海产贝类,肉质 细嫩肥白,营养丰富;后闭壳肌极为粗大,可干制成“江瑶柱”,“江瑶柱”是极为名贵的海味 珍品。鲜贝及“江瑶柱”,不仅可供国内市场,而且可出口创汇。栉江瑶一般2 3年达到性成熟,生殖周期为1年,周年内生殖腺成熟1次。在 一个生殖周期内,生殖腺的发育存在着形成、增殖、成熟排放和休止4个阶段。繁殖季节在 5-11月,产卵适温为 27°C。栉江瑶性腺外观难辨,到4月中下旬,雌雄性腺在颜色上 才能区分,雌性呈红色,雄性为淡黄色。栉江瑶精子由头部、中部、尾部3部分组成,属原始鞭毛型精子。光镜下头部为一 染色极深的圆点,电镜下头部前端有明显的圆锥形顶体,长约0. 4 μ m,其下方为一近圆球型 的核,直径1. 6 μ mX 1. 3 μ m ;中部含有4个直径为0. 5 μ m的近圆球型线粒体,尾部细长, 呈鞭毛状,长约60 μ m。卵子呈圆形或椭圆形,桔红色,卵径为58. 8 68. 6 μ m,平均约为 62 μ m,属沉性卵。核仁深染,常偏位,为双质核仁,深浅两部分的位置关系有4种。近几年来因滥捕造成资源的大幅减少,捕捞成本大幅增加,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外 市场需求,急需开展栉江瑶的人工育苗进行资源修复工作,目前国内外因栉江瑶育苗生产 的关键技术问题还没完全解决,人工育苗方法研究及成功的有关报道很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它能满足现有技术的上述需 求。栉江瑶亲贝性腺是否成熟,是人工育苗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只有获得充分成熟 的卵子和精子,才能保证人工育苗的顺利进行。栉江瑶繁殖盛期一般在7月份,栉江瑶幼虫 培育时间需20天以上,而且水温高,饵料不易培养,育苗比较困难,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采用 了提早育苗,亲贝提早入池进行促熟培育。亲贝在促熟培育之前,先把亲贝壳表的附着生物清除,经洗刷后放入池中,采用浮 动网箱进行亲贝促熟培育。一般选用壳长18cm以上、体质健壮、贝壳无创伤、性腺发育较好 的2 4龄成贝作为亲贝。一、亲贝蓄养期间水温入池后稳定5d,入池时水温为15°C,以后每天以1°C升温速度升至22°C,恒 温待产。亲贝蓄养密度10个/m3。饵料饵料种类以小新月菱形藻、青岛大扁藻为主,淀粉、 螺旋藻代用饵料为辅,每天投喂8 12次,日投喂量由20X 104/d,逐渐增至40X 104/d。换 水每天换水3 4次,每次1/3的培育水体,每3天移池1次。管理及时挑出死贝,定期 加入(1 2) X 10_6的抗菌素抑菌。二、人工诱导栉江瑶排卵排精主要采用了以下2种方法之一(1)阴干、流水、升温刺激法,把经促熟性腺发育好的亲贝,先经5 他的阴干, 再经0. 5 Ih流水刺激后,直接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升温海水中,高出恒温培育时3 4°C, 经1 池的适应期后,亲贝能自行排放精、卵,亲贝排放率为80%以上。(2)阴干加紫外线照射海水诱导法,选择性腺成熟度好的亲贝,阴干5 他后,置 于100L的海水中,用30 40W紫外线灯(2537埃),照射2 池后,再放入亲贝,能使成熟 亲贝排放精、卵,亲贝排放率为70%左右。三、受精及洗卵受精栉江瑶采取人工诱导方法排放精卵,排放时一般雄的先排放,排放时呈白色 烟雾状,,雌的排放较雄的晚0. 5 lh,呈粉红颗粒状。在充气或搅动条件下,水中精卵自行 受精。洗卵如果排放过程中精子过多,需进行洗卵。洗卵方法是受精后静置30 40min,待卵下沉,将中上层海水用300目滤鼓虹吸轻轻排出,去除多余的精液和劣质的卵, 然后再加入新鲜的海水,受精卵经上述方法洗卵2 3次,进行孵化培育。四、幼虫培育幼虫培育密度前期应控制在4 5粒/mL,成长到250 μ m后为2 3粒/mL。幼虫刚入池时,保持水深100cm,第1天采用逐渐加水至满池。以后改为换水。换 水方法为用滤鼓换水,所用筛绢规格视幼虫大小而定。换水量为每天换水3 4次,每次 更换1/4 1/3倍水体。每2 3d移池1次,移池可更好改善幼虫的水环境,淘汰死亡和 不健康的幼虫,除去幼虫的粪便和粘液。在培育池中微量充气,不仅能增加海水溶氧量,满 足幼虫的耗氧需要,而且能使培育的水处于流动状态,使幼虫和饵料分布较均勻,防止幼虫 间相互粘。栉江瑶幼虫发育到D形幼虫时,就开始摄食。饵料是幼虫生长发育的物质基 础,是幼虫培育成败的关键之一。作为栉江瑶幼虫饵料,在幼虫培育前期,投喂等鞭金藻 (Isochrysis galbana) >XfiIiki^ (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jro(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为辅;在幼虫培育后期主要投喂扁藻和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ans),金藻为辅。日投喂量在培育幼虫前期,投饵量可少点,投饵量应控制在 (0.5 4) X104/d;在培育后期,适当添加扁藻,一般投饵量为G 6) X104/d。投饵量应 根据从池中取出幼虫在显微镜下检查胃肠饱满度后再确定。每天检查测量幼虫的生长和发育情况,其中隔3d取样详细测量大小,至投附着基 时。每天早晚各检查1次胃肠饱满程度,定期测量池水的水温、盐度、溶解氧、酸碱度、 氨氮,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当幼虫达到400 μ m以上时,出现眼点,即开始准备投放附着基,进行采苗。本专利技术操作简单并可以大批量实施,对栉江瑶人工育苗不仅可以提供大量优质的 栉江瑶幼苗满足市场的需要,还可以对栉江瑶资源进行优化与保护,并缩短了栉江瑶的养 殖周期,具有很高的产业化前景。具体实施例方式栉江瑶繁殖盛期一般在7月份,栉江瑶幼虫培育时间需20天以上,而且水温高,饵料 不易培养,育苗比较困难,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采用了提早育苗,亲贝提早入池进行促熟培育。亲贝在促熟培育之前,先把亲贝壳表的附着生物清除,经洗刷后放入池中,采用浮 动网箱进行亲贝促熟培育。一般选用壳长18cm以上、体质健壮、贝壳无创伤、性腺发育较好 的2 4龄成贝作为亲贝。—、亲贝蓄养期间水温入池后稳定5d,入池时水温为15°C,以后每天以1°C升温速度升至22°C,恒 温待产。亲贝蓄养密度10个/m3。饵料饵料种类以小新月菱形藻、青岛大扁藻为主,淀粉、 螺旋藻代用饵料为辅,每天投喂8 12次,日投喂量由20X 104/d,逐渐增至40X 104/d。换 水每天换水3 4次,每次1/3的培育水体,每3天移池1次。管理及时挑出死贝,定期 加入(1 2) X 10_6的抗菌素抑菌。二、人工诱导栉江瑶排卵排精主要采用了以下2种方法之一(1)阴干、流水、升温刺激法,把经促熟性腺发育好的亲贝,先经5 他的阴干, 再经0. 5 Ih流水刺激后,直接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升温海水中,高出恒温培育时3 4°C, 经1 池的适应期后,亲贝能自行排放精、卵,亲贝排放率为80%以上。(2)阴干加紫外线照射海水诱导法,选择性腺成熟度好的亲贝,阴干5 他后,置 于100L的海水中,用30 40W紫外线灯(2537埃),照射2 池后,再放入亲贝,能使成熟 亲贝排放精、卵,亲贝排放率为70%左右。三、受精及洗卵受精栉江瑶采取人工诱导方法排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栉江瑶人工育苗的方法,取性腺成熟的壳长18cm以上、体质健壮、贝壳无创伤、性腺发育较好的2~4龄成贝作为栉江瑶亲贝,先把亲贝壳表的附着生物清除,经洗刷后放入池中采用浮动网箱进行亲贝促熟培育,其特征在于:一、亲贝蓄养期间水温:入池后稳定5d,入池时水温为15℃,以后每天以1℃升温速度升至22℃恒温待产;亲贝蓄养密度:10个/m3;饵料:饵料种类以小新月菱形藻、青岛大扁藻为主,淀粉、螺旋藻代用饵料为辅,每天投喂8~12次,日投喂量由20×104/d  逐渐增至40×104/d;换水:每天换水3~4次,每次1/3的培育水体,每3天移池1次;管理:及时挑出死贝,定期加入(1~2)×10-6的抗菌素抑菌;二、采用了以下2种方法之一人工诱导栉江瑶排卵排精:(1)阴干、流水、升温刺激法,把经促熟性腺发育好的亲贝,先经5~6h的阴干,再经0.5~1h流水刺激后,直接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升温海水中,高出恒温培育时3~4℃,经1~2h的适应期后,亲贝能自行排放精、卵,亲贝排放率为80%以上;(2)阴干加紫外线照射海水诱导法,选择性腺成熟度好的亲贝,阴干5~6h后,置于100L的海水中,用30~40W紫外线灯(2537埃),照射2~3h后,再放入亲贝,能使成熟亲贝排放精、卵,亲贝排放率为70%左右;三、受精及洗卵:受精:栉江瑶采取人工诱导方法排放精卵,排放时一般雄的先排放排放时呈白色烟雾状,雌的排放较雄的晚0.5~1h,呈粉红颗粒状;在充气或搅动条件下水中精卵自行受精;洗卵:在排放过程中如果精子过多,则需进行洗卵;洗卵方法:是受精后静置30~40min,待卵下沉,将中上层海水用300目滤鼓虹吸轻轻排出,去除多余的精液和劣质的卵,然后再加入新鲜的海水,受精卵经上述方法洗卵2~3次,进行孵化培育;四、幼虫培育:幼虫培育密度前期应控制在4~5粒/mL,成长到250μm后为2~3粒/mL;幼虫刚入池时,保持水深100cm,第1天采用逐渐加水至满池;以后改为换水;换水方法为:用滤鼓换水,所用筛绢规格视幼虫大小而定;换水量为每天换水3~4次,每次更换1/4~1/3倍水体;每2~3d移池1次,移池可更好改善幼虫的水环境,淘汰死亡和不健康的幼虫,除去幼虫的粪便和粘液;在培育池中微量充气,增加海水溶氧量,满足幼虫的耗氧需要,而且能使培育的水处于流动状态,使幼虫和饵料分布较均匀,防止幼虫间相互粘;栉江瑶幼虫发育到D形幼虫时就开始摄食,在幼虫培育前期,投喂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为主,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为辅;在幼虫培育后期主要投喂扁藻和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ans),金藻为辅,日投喂量在培育幼虫前期,投饵量应控制在(0.5~4)×104/d;在培育后期,适当添加扁藻,一般投饵量为(4~6)×104/d;投饵量应根据从池中取出幼虫在显微镜下检查胃肠饱满度后再确定;每天检查测量幼虫的生长和发育情况,其中隔3d取样详细测量大小,至投附着基时,每天早晚各检查1次胃肠饱满程度,定期测量池水的水温、盐度、溶解氧、酸碱度、氨氮,并做好记录,当幼虫达到400μm以上时,出现眼点,即开始准备投放附着基进行采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龙磊赵婷赵磊孙晓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海益宝水产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