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礼刚专利>正文

屏风框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75677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屏风框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其包括下端部分、上端部分、第一立柱、第二立柱,下端部分包括和调整基座,调整基座设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上端部分包括连接片和立柱封盖,立柱封盖的两端分别卡于第一立柱的上端和第二立柱的上端,第一立柱的上端和第二立柱的上端通过连接片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任意组合,组装方便。(*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屏风,特别涉及一种屏风框架之间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薄型屏风框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多为组装式,但有的连接结构简单,不能任意组合,通用性差;有的连接结构繁琐,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不易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屏风框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其可以任意组合,组装方便。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屏风框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下端部分、上端部分、第一立柱、第二立柱,下端部分包括调整基座,调整基座设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上端部分包括连接片和立柱封盖,立柱封盖的两端分别卡于第一立柱的上端和第二立柱的上端,第一立柱的上端和第二立柱的上端通过连接片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立柱的侧面设有第一内槽,第二立柱的侧面设有第二内槽,调整基座上设有第一卡位和第二卡位,第二卡位嵌于第二立柱的第二内槽内,第一卡位嵌于第一立柱的第一内槽内。优选地,所述上端部分还包括螺丝孔和螺丝,连接片上设有通孔和相对设置的第三卡位,两个螺丝孔分别位于第一内槽的上端内和第二内槽的上端内,第三卡位同时嵌入第一内槽和第二内槽内,螺丝穿过通孔固定于螺丝孔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屏风框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下端部分、 上端部分、第一立柱、第二立柱、转接柱,转接柱位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下端部分包括转接柱调整基座和转接柱基座,转接柱基座的一端塞入在转接柱中,一个转接柱调整基座分别嵌于第一立柱和转接柱中,另一个转接柱调整基座分别嵌于第二立柱和转接柱中, 上端部分包括连接片和封盖,第一立柱的上端、第二立柱的上端通过连接片与转接柱的上端连接,封盖卡于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转接柱上。优选地,所述转接柱调整基座具有第一卡位和凸点,第一立柱的侧面设有第一内槽,第二立柱的侧面设有第二内槽,转接柱的相对两侧设有第三内槽,第三内槽的下端设有圆孔,两个转接柱调整基座的第一卡位分别嵌入相对两侧的第三内槽中,凸点扣住第三内槽下端的圆孔中。优选地,所述上端部分还包括螺丝孔和螺丝,连接片上设有第二卡位、卡槽位和通孔,两个螺丝孔分别位于第一内槽的上端内和第二内槽的上端内,卡槽位嵌于第一内槽和第二内槽内,第二卡位嵌于转接柱的第三内槽内,螺丝穿过通孔固定于螺丝孔上。优选地,所述上端部分还包括段差封条,段差封条卡于转接柱的第三内槽上。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屏风连接结构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连接紧固,便于操作,且便于框架更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下端部分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下端部分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上端部分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上端部分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下端部分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下端部分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第一种工作情况)中上端部分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第一种工作情况)中上端部分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第二种工作情况)中上端部分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第二种工作情况)中上端部分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本技术屏风框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实施例1)包括下端部分、上端部分、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如图1和图2所示,下端部分包括调整基座20,调整基座20设于第一立柱 10和第二立柱30之间,第一立柱10的侧面设有第一内槽11,第二立柱30的侧面设有第二内槽31,调整基座20上设有第一卡位21和第二卡位22,第二卡位22嵌于第二立柱30的第二内槽31内,第一卡位21嵌于第一立柱10的第一内槽11内,这样完成下端部分的安装。如图3和图4所示,上端部分包括螺丝孔12、连接片60、螺丝62、立柱封盖7,立柱封盖7的两端分别卡于第一立柱10的上端和第二立柱30的上端,第一立柱10的上端和第二立柱30的上端通过连接片60连接,连接片60上设有通孔64和相对设置的第三卡位61, 两个螺丝孔12分别位于第一内槽11的上端内和第二内槽31的上端内,第三卡位61同时嵌入第一内槽11和第二内槽31内,螺丝62穿过通孔64固定于螺丝孔12上,并装上立柱封盖7完成上端部分的安装。一个框架8分别卡于第一立柱10的上端、第二立柱30的上端。本技术(实施例1)组装时,将连接片60上的第三卡位61嵌入第一内槽11 和第二内槽31,螺丝62穿过通孔64将连接片60固定于螺丝孔12上,最后封盖完成上端部分。将调整基座20塞入第一立柱10和第二立柱30的下端,完成下端部分的安装。综上,本技术的屏风连接结构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连接紧固,便于操作,且便于框架更换。实施例2本技术屏风框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实施例2)包括下端部分、上端部分、第一立柱、第二立柱、转接柱,如图5和图6所示,转接柱40位于第一立柱10和第二立柱30之间,下端部分包括转接柱调整基座60和转接柱基座70,转接柱基座70的一端塞入在转接柱40中,一个转接柱调整基座60分别嵌于第一立柱10和转接柱40中,另一个转接柱调整基座60分别嵌于第二立柱30和转接柱40中,转接柱调整基座60具有第一卡位61和凸点 62,第一立柱10的侧面设有第一内槽11,第二立柱30的侧面设有第二内槽31,转接柱40 的相对两侧设有第三内槽41,第三内槽41的下端设有圆孔42,两个转接柱调整基座60的第一卡位61分别嵌入相对两侧的第三内槽41中,凸点62扣住第三内槽41下端的圆孔42 中,这样就完成下端部分的安装。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种工作情况的上端部分包括螺丝孔12、连接片50、螺丝 53、封盖M,第一立柱10的上端、第二立柱30的上端通过连接片50与转接柱40的上端连接,封盖M卡于第一立柱10、第二立柱30和转接柱40上,连接片50上设有第二卡位51、 卡槽位52和通孔56,两个螺丝孔12分别位于第一内槽11的上端内和第二内槽31的上端内,卡槽位52嵌于第一内槽11和第二内槽31内,第二卡位51嵌于转接柱40的第三内槽 41内,螺丝53穿过通孔56固定于螺丝孔12上,并装上封盖M完成上端部分的安装。一个框架8分别卡于第一立柱10的上端、第二立柱30的上端。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种工作情况的上端部分与第一种情况的上端部分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立柱30的高度小于第一立柱10的高度,第二实施例的上端部分还包括段差封条57,段差封条57卡于转接柱40的第三内槽41上,这样不会暴露出转接柱 40的内部部分,这样框架的高度可以调节。本技术(实施例2)组装时,将连接片50上的第二卡位51嵌于转接柱40的第三内槽41内,用螺丝53穿过通孔56将连接片50固定到螺丝孔12上,最后封盖完成上端部分的安装。将转接柱调整基座60和转接柱基座70塞入第一立柱10和第二立柱30的下端,最后封盖完成下端部分的安装。综上,本技术的屏风连接结构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连接紧固,便于操作,且便于框架更换,而且框架的高度可以调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屏风框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下端部分、上端部分、第一立柱、第二立柱,下端部分包括调整基座,调整基座设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上端部分包括连接片和立柱封盖,立柱封盖的两端分别卡于第一立柱的上端和第二立柱的上端,第一立柱的上端和第二立柱的上端通过连接片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礼刚
申请(专利权)人:朱礼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