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中庆专利>正文

电源插头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14129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源插头端子,包括有插接部和夹线部,该插接部由金属板材折弯形成,该夹线部于插接部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该插接部包括底板和于该底板的左右两侧折弯形成的左拼合板和右拼合板,该左拼合板的尾端和右拼合板的尾端经折弯形成有左支撑块和右支撑块,该左拼合板与底板之间以及右拼合板与底板之间均形成有镂空结构;藉此,通过利用左支撑块和右支撑块横向拼合并竖向抵于底板上,并利用左拼合板和底板之间以及右拼合板和底板之间均形成镂空结构,使得插接部在保证其强度足够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节省金属板材,避免耗费大量金属板材,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造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提高市场竞争力。(*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源插头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电源插头端子
技术介绍
电源插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电器部件,在现有的大、小电器或电器设备中,都有其适用规格的插头,各电源插头可能规格不同,但其构造却大体相同,都是包括有插头基座和接触端子,接触端子用于导通电流,而插头基座则是用于固定接触端子。根据接触端子与外部不同的线材连接进行分类,接触端子可分为接地端子、零线端子和火线端子,顾名思义,该接地端子、零线端子和火线端子分别对应与外部电路的地线、零线和火线电连接。如图1至图3所示,该接触端子包括有插接部10'和夹线部20',其中该插接部 10'由金属板材通过折叠而成,包括有上板1Γ和底板12',该上板1Γ和底板12'系通过前端向后端折叠的方式形成,该金属板材的厚度为1.2mm,折叠后形成插接部10'的整体厚度为2. 4mm,其厚度符合接触端子的厚度要求。该夹线部20'包括有左夹片21'和右夹片22',该左夹片21'和右夹片22'分别对应于上板11'和底板12'后端向后延伸形成,该左夹片21'和右夹片22'形成一 U型开口,通过将线材放置于U型开口内,利用左夹片21'和22'将线材夹紧铆合。以及,若该接触端子用于接地时,该接触端子的插接部 10'左右两侧相对折弯呈V型(如图3所示)。使用时,如图3所示,将接触端子设置于插头基座30'上,使接触端子的插接部10'露出插头基座30',并使线材与接触端子的夹线部 10铆合连接即可。上述现有的接触端子结构,虽可提供给使用者导通电流的功效,确实具有进步性, 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却发现其自身结构和使用性能上仍存在有诸多不足,造成现有的接触端子在实际应用上,未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和工作效能,现将其缺点归纳如下首先,该插接部通过金属板材由前端向后端对折构成的方式需要耗费大量金属板材,不利于降低企业的制造生产成本。其次,外部线材通过放置于U型开口内,并利用左夹片和右夹片进行铆紧的方式,不便于快速将线材铆紧,而且铆紧连接不牢固,对电器设备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源插头端子,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接触端子在制造和生产中耗费大量金属板材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源插头端子,且能有效解决现有之接触端子与外部线材连接不牢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电源插头端子,包括有插接部和夹线部,该插接部由金属板材折弯形成,该夹线部于插接部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该插接部包括有底板和于该底板的左右两侧折弯形成的左拼合板和右拼合板,该左拼合板和右拼合板叠于底板同一表面,该左拼合板的尾端和右拼合板的尾端经折弯形成有左支撑块和右支撑块,该左支撑块和右支撑块横向拼合并竖向抵于前述底板上,该左拼合板与底板之间以及右拼合板与底板之间均形成有镂空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镂空结构的高度大小与金属板材的厚度大小相等。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金属板材的厚度为0. 8m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拼合板和右拼合板左右对称叠于底板的同一表面。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接部于左支撑块和右支撑块的拼合处折弯呈V型。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夹线部包括有上夹片和下夹片,该上夹片向上隆起,该下夹片下沉,且该上夹片和下夹片彼此错开形成有供线材穿过的夹口。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夹片厚度和下夹片的厚度均为0. 8m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接部的前端设置有贯穿孔。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一、通过利用左支撑块和右支撑块横向拼合并竖向抵于底板上,并利用左拼合板和底板之间以及右拼合板和底板之间均形成镂空结构,使得插接部在保证其强度足够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节省金属板材,避免耗费大量金属板材,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造生产成本, 增加企业利润,提高市场竞争力。二、通过该上夹片和下夹片彼此错位形成有夹口,利用外部线材穿过夹口,并配合利用上夹片和下夹片将外部线材铆紧连接,结构和制程简单,可快速牢固地对线材进行铆紧连接,提高铆紧连接的效率,并可为外部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电源插头端子的俯视图;图2是现有电源插头端子的侧视图;图3是现有电源插头端子安装于插头基座上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之第--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之第--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图6是本技术之第--较佳实施例在制作过程中的前视图;图7是本技术之第--较佳实施例的横向截面图;图8是本技术之第--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头基座上的俯视图;图9是本技术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图10是本技术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图11是本技术之第:二较佳实施例在制作过程中的前视图;图12是本技术之第:二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头基座上的俯视图图13是本技术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附图标识说明10‘、插接部11'、上板12‘、底板20'、夹线部21'、左夹片30'、插头基座11、底板22'、右夹片 10、插接部12、左拼合板13、右拼合板 101、镂空结构 20、夹线部 22、下夹片 30、插头基座。121、左支撑块131、右支撑块102、贯穿孔21、上夹片 23、夹口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4至图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插接部10和夹线部20。其中,该插接部10由金属板材折弯形成,该金属板材的厚度为0. 8mm,该插接部10 包括有底板11、左拼合板12和右拼合板13。该左拼合板12和右拼合板13分别对应于底板11的左右两侧折弯形成,该左拼合板12和右拼合板13左右对称叠于底板11的同一表面,并且该左拼合板12的尾端和右拼合板13的尾端分别经折弯而对应形成有左支撑块121 和右支撑块131,该左支撑块121和右支撑块131横向拼合并竖向抵于该底板11的中部上, 该左拼合板12与底板11之间以及右拼合板13与底板11之间均形成有镂空结构101,该镂空结构101的高度大小与金属板材的厚度大小相等,均为0. 8mm,使得该插接部10的整体厚度达到2. 4mm的标准规格。以及,本实施例的插接部10主要用于接地作用,为插头连接器的地极端,如图8所示,该插接部10于左支撑块121和右支撑块131的拼合处折弯呈V型, 以达到地极端所要求的形状。该夹线部20于插接部10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夹线部20包括有上夹片21和下夹片22,该上夹片21和下夹片22的厚度均为0. 8mm,该上夹片21向上隆起,该下夹片22 下沉,且该上夹片21和下夹片22彼此错开形成有夹口 23,该夹口 23用于供外部线材穿过, 以便上夹片21和下夹片22配合将外部线材牢固地铆紧连接。详述本实施例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如下制作时,如图6所示,首先,折叠金属板材以形成插接部10 将金属板材的左右两侧折弯形成左支撑块121和右支撑块131,接着,使金属板块的左右两侧再次折弯形成左右对称的左拼合板12和右拼合板13,并将左拼合板12和右拼合板13左右对称叠于底板11 的上表面,使该左支撑块121和右支撑块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源插头端子,包括有插接部和夹线部,该插接部由金属板材折弯形成,该夹线部于插接部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其特征在于:该插接部包括有底板和于该底板的左右两侧折弯形成的左拼合板和右拼合板,该左拼合板和右拼合板叠于底板同一表面,该左拼合板的尾端和右拼合板的尾端经折弯形成有左支撑块和右支撑块,该左支撑块和右支撑块横向拼合并竖向抵于前述底板上,该左拼合板与底板之间以及右拼合板与底板之间均形成有镂空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中庆
申请(专利权)人:陈中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