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鸿均专利>正文

按摩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57951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按摩椅装置,由椅背、椅座及按摩机构所组成,其特征在于: a. 椅座,包含椅座基架(12)与座垫(10),以座垫(10)两侧滑轮套置于椅座基架(12)两侧内缘的滑轨内,而完成座垫(10)与椅座基架(12)的结合,在座垫(10)上连接有脚靠基架(14); b. 在椅背两则用以导引按摩机构(20)的滑轨(21)为适当的曲度,而按摩机构(20)设有滑件(23)且滑件(23)内设有滑槽,以滑槽可供一套设于传动螺杆(25)的从动块(24)容置; c. 按摩机构(20)系于基架(30)上,以轴承座枢设三平行轴杆(31)、(32)、(33),其中上、中两轴杆(31)、(32)上各套设有螺旋齿轮(41)、(42),并与马达(35)轴心(36)齿轮箱(34)内由单向轴承(37)、(38)套设的螺旋齿轮(39)、(40)啮合,且分别与马达(35)、(44)相连,而该下轴杆(33)则与基架(30)另侧的马达(44)相连,且其上设有二互呈反向的螺杆段(331),而按摩组件的组装,乃于中央轴杆(32)两侧各偏心轴设一偏心体(51)、(52),且偏心体(51)、(52)上各套设承接件(53)、(54),承接件(53)、(54)上缘并延伸枢座(55)、(56)枢设按摩轮组(57)、(58),于两侧并各以上、下从动块(59)、(60)、(61)、(62)分别连结上、下轴杆(31)、(33),其上从动块(59)、(60)乃与上轴杆(31)呈偏心轴接状态,其一端并以摇杆(63)与承接件(53)、(54)呈连动状态,而该下从动块(61)、(62)则于一端预设螺纹孔(64),并与下轴杆(33)的螺纹段(331)呈螺合状态,且下轴杆(33)一侧螺纹段(331)对应位置并设有微动开关(67),而按摩轮组(57)、(58)与下从动块(61)、(62)间勾设有弹簧(65)、(66)。(*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是一种按摩椅装置,它属于按摩椅。现代人由于工作忙碌,神经紧绷,常令人感到精疲力倦,尤其是从事劳力工作者,更常产生全身肌肉酸痛的毛病,此时藉由按摩动作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舒畅筋骨,无疑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是而乃有各式按摩器具问世,以提供使用者不同部位的按摩,达消除疲劳的目的。现有按摩椅,一般仅针对背部按摩功能设计,未能配合使用者的需要作因应设计,乃产生下列缺失1.一般按摩椅的座垫与基架为固定式设计,而相对于脚靠装置亦与之成一体式设计,于使用者体型的差异上,便造成双脚放置于脚靠部位不同,可能产生舒适性的差异,尤其以脚靠上设有独立按摩组的机型而言,更影响按摩的效果。2.一般按摩椅的按摩机构所作的升降传动设计,系为直线升降,未能随人体曲线而变化,导致按摩轮与背部的接触随着按摩机构的升降而产生极不舒适的压迫触感,影响整体的按摩效果。3.因一般按摩机构仅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升降按摩,而使用者因体型不同,背宽亦各有差异,按摩轮的定距设计便无法作因应调整,影响其实际使用的功能价值。4.一般按摩椅的按摩轮为单一作动方式,对于使用者而言,长时间以相同动作按摩,有时不但未能使肌肉获得舒解,反而造成不适。为了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系在于赋予按摩椅具有座垫调整、曲形升降按摩,以及按摩轮组的间距调整及作动型态变换的功能,使之可因应使用者的需要作适当调整,以增进其实用价值。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如下方案于以实现本技术是一种按摩椅装置,由包含椅背、椅座及按摩机构等部份所组成。该椅座基架与座垫为分离式设计,以座垫两侧滑轮套置于椅座基架两侧内缘的滑轨内而完成座垫与椅座基架的结合,使座垫得沿椅座基架的滑轨作前后滑移,且与座垫一体连结的脚靠基架亦得随座垫调整而作相对移位,达到座垫调整的功能;该椅背两则用以导引按摩机构的滑轨乃作适当曲度设计,于按摩机构设有滑件且滑件内设有滑槽,以滑件的滑槽可供一套设于传动螺杆的从动块容置并受限于滑槽而仅能作相对的前后移位,使从动块受传动螺杆传动而连动按摩机构升降时,配合滑轨曲度变化而使滑件与从动块随之作相对的前后滑移,进而形成顺畅的曲形升降动作,达配合人体背部曲线的舒适按摩;该按摩机构系于基架以轴承座枢设三平行轴杆,其中上、中二轴杆各套设有螺旋齿轮并与马达轴心齿轮箱内由单向轴承套设的螺旋齿轮啮合,使分别受马达正逆转向传动,而该下轴杆则受基架另侧的马达传动且其上设有二互呈反向的螺杆段,而按摩组件的组装,乃于中央轴杆两侧各偏心轴设一偏心体且偏心体上各套有承接件,承接件上缘并延伸枢座枢设按摩轮组,于两侧并各以上、下从动块分别连结上、下轴杆,其上从动块乃与上轴杆呈偏心轴接状态,其一端并以摇杆与承接件呈连动状态,而该下从动块则于一端预设螺纹孔并与下轴杆的螺纹段呈螺合状态,且下轴杆一侧螺纹段对应位置并设有微动开关,而按摩轮组与下从动块间并与勾设有弹簧而赋予按摩轮组具压倾角度变化,藉此,以马达传动上轴杆而得带动按摩轮组呈捶打按摩动作,而以马达传动中央轴杆而得使按摩轮组呈揉搓按摩动作,另以马达传动下轴杆而得调整按摩轮的间距,以及由微动开关限制按摩轮组间距调整的上下限。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从上述结构组成,使该按摩椅具有座垫调整、曲形升降按摩,以及按摩轮组的间距调整及作动型态变换等功能。本技术还可以从以下附图和实施例得到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系本技术椅座部位的结构示意图。图2系本技术座垫的调整动作示意图。图3系本技术椅背部份的结构图。图4系本技术按摩机构的升降动作示意图。图5系本技术按摩机构的结构分解图。图6系本技术按摩机构齿轮箱与轴杆的结构关系图。图7系本技术按摩轮组揉搓作动型态的结构动作示意图。图8系本技术按摩轮组捶打作动型态的结构动作示意图。图9系本技术按摩轮组间距调整的结构动作示意图。图10系本技术按摩轮组角度变化的结构动作示意图。图面说明10-座垫,11-滑轮,12-椅座基架,13-滑轨,14-脚靠基架,15-按摩组,20-按摩机构,21、22-滑轨,23-滑件,24、59、60、61、62-从动块,25-传动螺杆,26、35、44-马达,30-基架,31、32、33-轴杆,34-齿轮箱,36-心轴,37、38-单向轴承,39、40、41、42-螺旋齿轮,43-齿轮,45-轴齿轮,51、52-偏心体,53、54-承接件,55、56-枢座,57、58-按摩轮组,63-摇杆,64-螺纹孔,65、66-弹簧,67-微动开关。以下通过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述首先,请参阅图1、2所示,本技术于座垫调整功能达成上,系使座垫10与椅座基架12作分离式设计,以座垫10两侧的滑轮11套置于椅座基架12两侧内缘的滑轨13内而完成座垫10与椅座基架12的结合,使座垫10得沿椅座基架12的滑轨13作前后滑移,同时令脚靠基架14与座垫10作一体式连动设计,使脚靠基架14得随座垫10调整而作相对移位,藉以可依使用者体型差异而调整座垫10前后位置,使脚靠基架14产生相对位置调整令使用者双脚得到较舒适的靠置,以利用脚靠基架14的独立按摩组15进行脚部的按摩,依此,得到较佳的实施状态。次请参阅图3、4所示,于按摩机构的曲形升降按摩的功能达成上,系将按摩椅椅背两侧用以导引按摩机构20的滑轨21、22作适当的曲度设计,于按摩机构20适当位置设有滑件23,滑件23内部的滑槽内置有一从动块24,使从动块24受限于滑件23的滑槽内而使二者仅能作前后向的相对移位,而该从动块24乃结合于传动螺杆25上,以设于椅背基架底部的马达26带动传动螺杆25呈空转状态,使从动块24受传动螺杆传动而升降并连动按摩机构20,而配合曲形滑轨21、22对按摩机构20的导引,则因滑件23与从动块24作相对的前后滑移,使按摩机构20得随滑轨21、22的导持而形成顺畅的曲形升降,藉以配合人体背部曲线可呈较舒适的接触,进而达到符合人体工学的舒适按摩。另请参阅图5-10所示,按摩机构,主要系于框形基架30上利用轴承座枢设三平行轴杆31、32、33,其中上、中二轴杆31、32乃藉齿轮箱34而受设于基架30下侧的马达35的正逆转分别传动,其结构上主要系于马达35的心轴36对应二轴杆31、32的位置各以单向轴承37、38套设一螺旋齿轮39、40,以该二螺旋齿轮39、40分别与二轴杆31、32套设的螺旋齿轮41、42啮合,配合单向轴承37、38的单一性设计而使二轴杆31、32分别受马达35的正逆转向传动而不致同步动作(请参阅图6所示),而该下轴杆33乃与一端衔设一齿轮43,并与基架30另侧设置的马达44的轴齿轮45齿合而受其传动;而于按摩组件的组装上,乃于中央轴杆32两侧各偏心轴设一偏心体51、52,于偏心体51、52各套设一承接件53、54,承接件53、54上缘延伸的枢座55、56并各枢设V型组态按摩轮组57、58,于两侧并各以上、下从动块59、60、61、62分别连结上、下轴杆31、33,其中上从动块59、60乃与上轴杆31呈偏心轴设状态,其一端并以一摇杆63与承接件53、54呈连动状态,而该下从动块61、62则于一端预设螺纹孔64,俾与下轴杆33的螺纹段331呈螺合状态,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鸿均
申请(专利权)人:张鸿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