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58807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可电性连接晶片模组和印刷电路板,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围设于两导电端子外围的弹性件。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均设有导接部以及由导接部凸伸设置的作动部。所述作动部包括两导引臂及设于两导引臂底端用于连接两导引臂的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中至少一个的作动部设有位于导引臂与导接部之间的开口,所述两导引臂和连接部一起围设形成半封闭式的导引槽。由此所述开口可以方便地将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活动连接起来;另外可以增加导引臂的弹性,且半封闭式的导引槽可提供两导电端子作动方向的限位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指一种将晶片模组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
技术介绍
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电连接器端子,如美国专利第7025602号所揭示,用于电性连接 晶片模组至印刷电路板,该电连接器端子包括上导电端子、下导电端子、弹性件和本体。所 述本体包覆于上、下导电端子的外围,引导两导电端子的运动。所述弹性件置于上、下导电 端子之间,提供两导电端子在本体内沿垂直方向运动的弹力。 上、下导电端子呈杆状结构,本体为管状结构,均由铜合金制造而成,表面镀金。两 导电端子及弹性件收容于本体中,本体管状结构两端口较窄,防止两导电端子运动时脱离 本体。 但是,所述电连接器端子至少存在以下缺点一般电连接器端子的上、下导电端 子是通过卡钩与止挡部的配合而将上、下导电端子连接在一起,使得上、下导电端子组装繁 琐;另外,该电连接器端子结构较为复杂,使得制造困难且制造成本较高;还有上、下导电 端子配合的镂空区域会有测试接触的风险,影响电连接器端子正常的电性连接功能。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端子,以克服所述电连接器端子存在 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可电性连接晶片模组和印刷电路板,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围设于两导电端子外围的弹性件,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均设有导接部以及由导接部凸伸设置的作动部,所述作动部包括两导引臂及设于两导引臂底端用于连接两导引臂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中至少一个的作动部设有位于导引臂与导接部之间的开口,所述两导引臂和连接部一起围设形成半封闭式的导引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可电性连接晶片模组和印刷电路板,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围设于两导电端子外围的弹性件,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均设有导接部以及由导接部凸伸设置的作动部,所述作动部包括两导引臂及设于两导引臂底端用于连接两导引臂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中至少一个的作动部设有位于导引臂与导接部之间的开口,所述两导引臂和连接部一起围设形成半封闭式的导引槽。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 子中至少一个端子的作动部通过该开口插入并穿过另外一个端子的导引槽,两导电端子可 活动连接在一起。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 子的作动部均设有位于导引臂与导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文逸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