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举柱专利>正文

多功能智能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29352 阅读:2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智能充电器,包括从交流电源正负接线端上引出的二路接线,一路接线接上依次接有电容C1、二极管D1~D4、电容C2和稳压二极管VD1,经电容C1降压,D1~D4二极管整流,电容C2滤波,VD1稳压后输出12V电压,其中电容C2的正端与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后续电路上还接有电阻R2,电阻R2的下端接有电容C3,电容C3正端通过电阻R4接入三极管Q1的基极,同时二极管D6的负极接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依次接有电容C4、继电器J1和二极管D7;另一路接线依次通过继电器J1-1常开触点接到充电器U的输入端;该充电器能达到节约用电和保护电池的功能,使电池不会过充或因充电器电压高而损坏电池,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智能充电器
技术介绍
可充电电池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放电电流大、寿命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电气测量装置中。但是不同类型的电池如镍镉电池(Nicd)、镍氢电池 (NiMH)和锂离子电池具有不同的充电特性和过程。不同的电池应采用不同的充电控制技术。常用的控制技术有电压负增量控制、时间控制、温度控制、最高电压控制技术等。其中电压负增量控制是目前公认的较先进的控制方法之一。充电时,当测量到电池电压负增量时就可以确定该电池己经充满,从而将充电转变为涓流充电。时间控制预定充电时间,当充电时间达到后,使充电器停止充电或转为涓流充电,这种方法较安全。温度控制法是当电池达到充满状态时,电池温度上升较快,测量电池温度或温度的变化,从而确定是否对电池停止充电。最高电压控制则是根据充电电池的最高允许电压来判断充电状态,这种方法灵活性较好。智能充电器能对镍镉电池(Nicd)、镍氢电池(NiMH)和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并对充电电池具有自动检测能力。但是现有的智能充电器在因人为疏忽导致电池过充或因充电器电压高而损坏电池时不能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因此不能很好的解决电池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智能充电器,来节约用电,并且使电池不会过充或因充电器电压高而损坏电池,从而保护电池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功能智能充电器,包括有从交流电源正负接线端上引出的二路接线,其特征在于其中一路接线接上依次接有电容Cl、二极管DfD4、电容C2和稳压二极管VD1,其中电容C2的正端与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后续电路上还接有电阻R2,电阻R2的下端接有电容C3,电容C3正端通过电阻R4接入三极管Ql的基极,同时二极管D6的负极接入三极管Ql的发射极,三极管Ql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依次接有电容C4、继电器Jl和二极管D7 ;另一路接线依次通过继电器Jl-I常开触点接到充电器U的输入端;所述的充电器U有三路输出端,其中充电器U的第三路输出端上依次串联有电容 R18、R19、二极管D8和电容C5,其中电阻R8接入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基极接有偏置电阻R9,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至光耦ICl的2脚,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光耦ICl 的3脚接至三极管Ql的集电极,光耦ICl的1脚通过电阻R7接入充电器U的第二路输出端;充电器U的第二路输出端通过电阻R12接入三极管Q5的基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入充电器U的第二路输出端,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Rll接入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4的基极串联偏置电阻Rl接地,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入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5的基极通过电阻R12接入充电器U的第二路输出端,三极管Q5的基极同时通过电阻R13接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电阻R15后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还串联电阻R14后接入稳压二极管VDl的正极,稳压二极管VDl的负极串联电阻R17、VRl后接地,稳压二极管VDl的负极串接电阻R16后接入充电器U的第一路输出端。所述的多功能智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U的第一路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为12 60V,所述充电器U的第二路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为12V。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在电池充满后自动断开充电器的220V交流电源,同时当充电器因某种原因使电压升高时,充电器也将自动断开其220V交流电压,从而达到节约用电和保护电池的功能,使电池不会过充或因充电器电压高而损坏电池,从而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一种多功能智能充电器,包括有从交流电源正负接线端上引出的二路接线,其中一路接线接上依次接有电容Cl、二极管DfD4、电容C2和稳压二极管VD1,经电容 Cl降压,DfD4 二极管整流,电容C2滤波,VDl稳压后输出12V电压,其中电容C2的正端与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后续电路上还接有电阻R2,电阻R2的下端接有电容C3,电容C3正端通过电阻R4接入三极管Ql的基极,同时二极管D6的负极接入三极管Ql的发射极,三极管 Ql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依次接有电容C4、继电器Jl和二极管D7 ;另一路接线依次通过继电器Jl-I常开触点接到充电器U的输入端;充电器U有三路输出端,充电器U的第一路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为12飞0V,充电器U 的第二路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为12V;其中充电器U的第三路输出端上依次串联有电容R18、 R19、二极管D8和电容C5,其中电阻R8接入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基极接有偏置电阻R9,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至光耦ICl的2脚,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光耦ICl的 3脚接至三极管Ql的集电极,光耦ICl的1脚通过电阻R7接入充电器U的第二路输出端; 充电器U的第二路输出端通过电阻R12接入三极管Q5的基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入充电器U的第二路输出端,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Rll接入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4的基极串联偏置电阻Rl接地,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入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5的基极通过电阻R12接入充电器U的第二路输出端,三极管Q5的基极同时通过电阻R13接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电阻R15后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还串联电阻R14后接入稳压二极管VDl的正极,稳压二极管VDl的负极串联电阻R17、VRl后接地,稳压二极管VDl的负极串接电阻R16后接入充电器U的第一路输出端。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做出说明当充电时,插好多功能智能充电器电源插头,充电器输出端连接到所充电池上,220V交流电压经电容Cl降压、DfD4整流、C2电容滤波、VDl稳压后输出12V电压给继电器 Jl线圈供电,同时12V电压经电阻R2向电容C3充电,同时使三极管Ql的基极为低电平,三极管Ql导通,12V电压经二极管D6后送入三极管Ql的发射极,使三极管Ql的集电极输出高电平,经电阻R5使三极管Q2导通,三极管Q2导通集电极输出低电平使继电器Jl吸合, 使充电器U得电工作,输出充电电压充电,但当电容C3上充满充完后,此时电池已充电,此时充电器U的第三路输出端输出高电平,通过电阻R18、三极管D8使三极管Q3导通,从而使光耦ICl内部发光管发光,光敏三极管导通,12V流电压通过光耦ICl内部光敏三极管使三极管Ql的集电极保持高电,三极管Q2保持导通状态,继电器Jl保持吸合,此时充电器U 保持充电状态,当电池充满电后,充电器U内部充电检测电路检测到电池被充满电后,充电器U电路的第三路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使三极管的Q3基极因无电压而截止,光耦ICl内部发光管失电而不发光,内部光敏三极管截止,三极管Q2基极因无电压而截止,继电器Jl不吸合,继电器Jl-I断开,充电器U断电,如下次再充电时,只要拔出220V电源插头,再插一次220V电源插头至220V电源插座内即可充电。 当充电器U充电电压正常时,第一路充电输出端电压通过电阻R16、R17、VR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智能充电器,包括有从交流电源正负接线端上引出的二路接线,其特征在于:其中一路接线接上依次接有电容C1、二极管D1~D4、电容C2和稳压二极管VD1,其中电容C2的正端与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后续电路上还接有电阻R2,电阻R2的下端接有电容C3,电容C3正端通过电阻R4接入三极管Q1的基极,同时二极管D6的负极接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依次接有电容C4、继电器J1继电器和二极管D7;另一路接线依次通过继电器J1-1常开触点接到充电器U的输入端;所述的充电器U有三路输出端,其中充电器U的第三路输出端上依次串联有电容R18、R19、二极管D8和电容C5,其中电阻R8接入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基极接有偏置电阻R9,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至光耦IC1的2脚,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光耦IC1的3脚接至三极管Q1的集电极,光耦IC1的1脚通过电阻R7接入充电器U的第二路输出端;充电器U的第二路输出端通过电阻R12接入三极管Q5的基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入充电器U的第二路输出端,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R11接入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4的基极串联偏置电阻R1接地,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入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5的基极通过电阻R12接入充电器U的第二路输出端,三极管Q5的基极同时通过电阻R13接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电阻R15后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还串联电阻R14后接入稳压二极管VD1的正极,稳压二极管VD1的负极串联电阻R17、VR1后接地,稳压二极管VD1的负极串接电阻R16后接入充电器U的第一路输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智能充电器,包括有从交流电源正负接线端上引出的二路接线,其特征在于其中一路接线接上依次接有电容Cl、二极管DfD4、电容C2和稳压二极管VD1,其中电容C2的正端与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后续电路上还接有电阻R2,电阻R2的下端接有电容C3,电容C3正端通过电阻R4接入三极管Ql的基极,同时二极管D6的负极接入三极管 Ql的发射极,三极管Ql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依次接有电容C4、继电器Jl继电器和二极管D7 ;另一路接线依次通过继电器Jl-I常开触点接到充电器U的输入端;所述的充电器U有三路输出端,其中充电器U的第三路输出端上依次串联有电容R18、 R19、二极管D8和电容C5,其中电阻R8接入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基极接有偏置电阻R9,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至光耦ICl的2脚,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光耦ICl的 3脚接至三极管Ql的集电极,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举柱
申请(专利权)人:刘举柱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